從看天吃飯到靠新科技,農業轉型趨勢不可逆 鄭國強2016-06-14 05:20小中大 圖片來源/台北植物工廠展「一頭豬該來喝幾次水沒來,到底是情緒不好,還是失戀了?現在靠豬身上的感測器傳輸數據,可以監控每一頭豬的行為。」慕德生技總經理張覺前揭露眷養數十萬隻的大型豬舍的管理秘密。F-龍燈董事長羅昌庚也指出,科技使得農作多產、減少收耕次數,「演變到後來,農業最大成本反而是人力或者能源,而不是種苗、肥料、農藥,因此科技進步將取代一些農夫的工作。」台灣資通訊科技能力傑出,已漸漸應用在農業上。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指出,現在透過感測器(RFID)新科技的應用,將是農業、科技業轉型關鍵。農業科技研究院副院長林俊宏以占農夫工作時間很多的澆水為例,說過去用手持澆水轉化成自動澆水器,「現在靠晶片主動偵測濕度、亮度、土地太乾就自動灑水,背後是藉由生物技術結合電子、無線通訊和環保科技。」
感測器應用 監控傳染病 張覺前補充說,「我們有非常好的ICT系統應用在全環控的豬舍裡面,可以產生規模經濟。」他指出,利用RFID環控系統蒐集大量的訊息,每一秒可以掃到幾千筆,靠著區域內的WIFI系統,從每隻豬身上的晶片,將生物訊息整合到總部,上傳到雲端,經過判讀系統,在雲端中轉成報表給養殖者。「再以豬隻疾病管理為例,中國豬舍的設計過於集中,但缺乏水資源,把這麼高密度的豬養在同一個區域,最大風險是傳染病。」張覺前說,萬一傳染口蹄疫怎麼辦?生物訊息的檢測成了關鍵,在擴大感染前取得控制,這些單靠人力巡視無法勝任。由於豬的精蟲比人類的更複雜,為了防止產下畸形豬仔,農產公司將光學辨識精液品質的功能,裝設在APPLE的IPAD上面,隨時監控豬的精液品質,降低人為判別誤差。
科技進步人工變最大成本F-龍燈是全世界前十大農藥供應商,董事長羅昌庚指出,目前最新的除草劑已獲得革命性的突破,藉由基因技術,可以讓某種作物抗藥,「所有的草都死,就是那個作物不死,可以讓稻米死,隔壁的玉米不死。」未來產生的後果就是除草劑原本要噴三到五次,變成只要一次就好,減少了耕作次數。羅昌庚也注意到了歐美國家使用空拍機噴灑農藥的應用,他指出,農夫最怕就是噴農藥,因為讓自己置身在整個有毒的環境,使用空拍機可以提高噴藥效率,這些農業科技應用,讓大田耕作更有效率,人工也成為最大成本。對於國內,過去有學者擔心農村人口不足問題,但農委會輔導處處長張致勝指出,由於產業已經調整,這個問題漸漸獲得解決。他舉例說,年輕一代農民使用大型農業機具分攤除草、施肥等工作,已大量減少勞動力的使用,「在南部,已有一個人耕種300公頃雜糧地。」即便科技進步讓農業生產更自動化,將逐漸取代農夫工作,默默改變全球農民的命運,但羅昌庚認為,仍得照每一個國家的國情去進行,在印度,一個農民耕作養120個人,中國一個農民養3到4個人,「若自動化太厲害,又沒有足夠的工業讓農民轉型,會天下大亂。」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