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y 8, 2011

Chiron疫苗事業的成與敗

生技風雲路-William J. Rutter

2011-05-09 工商時報    生技製藥產業是高獲利也是風險的行業,Rutter創辦的Chiron(凱隆),是以疫苗起家,成就是疫苗,但後來營運爆發的危機也是來自於疫苗。   200410月,英國藥監部門發現凱隆位於利物浦的工廠有部分疫苗產品未符合消毒標準,要求關閉並禁止其已生產的4,500萬支疫苗出廠,並吊銷了凱隆的生產執照。 此利空消息無疑是個地雷,凱隆股價應聲倒地、輿論風暴四起,加上凱隆和美國FDA也未能充分溝通,疫苗污染事件像地雷炸開,美國因為疫苗短缺掀起了搶購潮,但同一時間,民眾對凱隆的訴訟卻也未停歇,最後凱隆被判賠償,在賠償金額高達2.8億美元下,也讓凱隆營運陷入困境。 由於1995年時,CIBA-Geigy集團就曾收購凱隆49%的股份,也就是後來的Novartis(諾華,CIBA-GeigySandoz合組成立),因此,當凱隆營運面臨困境時,諾華也以每股45美元、總價51億美元,在200510月正式收購凱隆剩餘的持股,並在2006420,將凱隆正式更名為諾華疫苗與診斷業務部,簡稱「諾華疫苗」,凱隆響亮名號的風光至此畫上休止符。   至於諾華為何會收購凱隆?主要是自1980年以來的20多年時間裡,全球疫苗市場的增長高達10多倍,而同期藥品銷售額僅增長了5倍。而凱隆已經是全球第5大疫苗生產商,提供超過30多個品種的新產品和傳統疫苗供成人和兒童使用,在2004年其疫苗的收入即高達5.1億美元。 另外,市場也預測,未來全球疫苗市場的銷售額將增至400億美元,加上2003年的SARS和禽流感等病毒的持續席捲全球,疫苗市場的產業前景明朗,都是吸引大藥廠爭相介入此領域的原因。 當時不僅只是諾華收購凱隆,葛蘭素在2005年也以14億美元收購加拿大疫苗生產商的ID生物製藥公司,而美國輝瑞則於2006年收購了英國私人疫苗開發企業 PowderMed公司。 不過,被收購後的凱隆,對諾華的貢獻並未讓人失望。諾華疫苗在2006年的後8個月強勁增長,其營收較2005年同期相比增長了42%,全年銷售額達9.56億美元。而至2008年,諾華疫苗全球銷售額增至17.59億美元,並持續在成長。 一直致力於研究疫苗的Rutter博士,1981年成立了凱隆,而於1999年離開並創建協能基因控股集團。他曾在SangamoCytokineticsGenesoft/OscientNugen等多家生物公司任董事,現擔任Synergenics麾下公司及EpitomicsBoston生物醫藥公司董事,其中Epitomics(宜百康)已計畫今年底在台灣上市掛牌。 被稱為生技教父的Rutter,曾任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生物化學和生物物理系系主任。該校生物化學和生物物理系在發展DNA重組技術和生物技術起了關鍵性作用。他的實驗室做出了許多領先的貢獻,如首家克隆人類胰島素基因,測序B肝病毒以及為建立病毒模擬而研究的重組程序,這一程序為B肝疫苗的研發奠定了基礎。 Rutter博士把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發展成為一所一流的科技院校,他領導開發建成UCSFMission Bay校區,以他為名被譽為「Mission Bay的摩西」。 Rutter博士和他的同事們共發表了380多篇科技論文,擁有20多項專利。同時,他還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和科學院院士,榮獲包括海因茨獎,富蘭克林學社頒發的鮑爾獎,美國生物技術組織(BIO)頒發的傳統獎等各項榮譽。並任哈佛大學監督委員會成員,華盛頓卡內基研究所董事。今年513日這位生技大師將首度來台參加國際前瞻生物科技論壇,並主講全球生技產業的發展與未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alveice Team.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