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台大醫院 真正危機是道德危機 (大炮告白)「價值被低估,挫折不夠多」 2011-09-14 作者:柯文哲口述/蔡靚萱整理 出處:財訊 381 期 最近台大出了愛滋器官捐贈的大紕漏,素有「大炮」之稱的台大創傷醫學部主任柯文哲一肩扛起責任,辭去器捐小組召集人職務。面對台大螺絲鬆了、百年老店出包等批評,日日以院為家、對台大醫院感情很深的他,有自己的分析與看法。本刊獨家取得他的第一手告白,他眼中的台大醫院。 這次事件我為什麼要自己跳出來,真正的原因就是不想讓基層變成扛責的人。只要讀過一遍檢驗報告(anti-HCV negative, anti-HIV reactive)就知道,的確是有可能說錯或聽錯。不管說錯、聽錯,到最後就變成協調師與檢驗師兩個人的錯,但這是系統的問題,不是兩位二十幾歲的小女生能夠負責的。
扛下責任不要重演「榮總事件」 我扛下來也許會導致錯失檢討真正問題的機會,但這在道德上比較正確,而且之後我一定會想辦法改善。我一定要避免重演當年榮總瘧疾事件,年輕住院醫師最後自殺的悲劇。而且今天把他們逼死了,更死無對證、更沒改善機會。這次為什麼出事?根本原因出在我們沒有覆核機制,就這麼簡單!要覆核可以,要有錢才有人,因為要增加人力。在經費緊縮的情況下,這個系統施行了十幾年沒出事,就這次不小心出錯而已。這可應用六個標準差理論來說明,要由三標準差提升到六標準差沒問題,但要增加人力。然而錢只有這麼多,協調師薪水更只有三萬元,要怎麼辦?這是系統的錯,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董事長由衛生署政務副署長兼任,因為中華民國官不聊生、政務官頻頻換人,九年換了十位董事長。一家公司九年換十位董事長會做得好嗎?該中心執行長一個月只有三萬元,能雇到什麼樣的人?擺明了只能來兼職。這樣,事務的推動速度就慢下來了,很多問題我以前就提出來了,事實上也在處理中了,只是還在處理中就已經出事了。這也是我的錯,部門要自負盈虧,衛生署給多少錢就只聘多少人。其實現在想想,就算人力不夠,也應該向院方要求增補人力,台大醫院應該願意貼錢去做好它的,只是我想自己能扛就自己扛,不想麻煩院方,最後就扛出問題了。台大醫院到底在台灣社會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說實在的,我還在思考,我沒有答案。不過要先回答的是,台大醫院到底是以教授為中心的醫院,還是以病人為中心的醫院?
台大醫院真正危機是道德危機 台大醫院在以前開刀順序並不是依照病人的緊急性來決定,而是教授開完,換副教授開,再輪到助理教授、講師,年輕主治醫師就晚上看麻醉科願不願意幫忙,才有機會開刀。不是以病人的需要性來決定,而是以他的主治醫師是誰來決定開刀順序,往往造成小刀先開、大刀排到下午以後,麻醉人力上午閒置,晚上再加班。美其名為尊師重道,其實根本是階級剝削,造成人力浪費、成本上升。在這種階級制度文化下訓練出來的醫師會缺少道德感 所以說,台大醫院真正的危機是道德危機。趙建銘是否做錯?這不是問題,他當然做錯了。但是台大醫院為什麼會出現趙建銘?這才是問題。說實話,這個案子讓我們知道台大是一個道德很低的地方。我們的縱容造成了他的沉淪,但是趙建銘有錯,是我們把他教成這個樣子,後來開除他的過程,我看來比較像殺人滅口,讓這件事從此成了歷史懸案。我們從頭到尾不敢反省真正的問題「台大醫院為什麼會出現趙建銘?」因為一旦反省就會發現這是共犯結構。這也是為什麼當時我寫了一篇文章,強調反省、認錯、道歉的重要性。台大醫院缺少人格的模範,明白的講,許多人都不尊敬自己的老師。每次外界提到台大校長,只會想到傅斯年,但他實際上只當了一年九個月的校長。其實比建築物更長久存在的是文化、思想、制度,這些可以傳遞給更多人、留存更久。台大醫院欠缺更多像傅斯年的人,與他比較起來,每位院長都「面目模糊」,卸下任後總覺得沒有給人什麼特別的感覺。台大醫院需要有人來樹立表率,這比蓋一堆大樓重要,院長不用研究做得好,也許院長無法去管到整個台大醫院,但要能建立一個模範,作為道德、人格的表率。為了企業經營,各種作法制度都可以變,唯一不能變的是人的價值觀。第二要問的是,台大醫院是台灣社會的台大醫院,還是台大醫療體系的台大醫院?台大醫院近年來廣設分院,人力吃緊。以前台大醫師還有能力支援署立醫院、財團法人醫院,但是現在「吃都不夠了,哪還能再拿去曬成乾?」以前台大醫院只有一家,像是米其林三顆星的西餐廳,現在分院多了就比較像是麥當勞連鎖店了。若定位台大醫院是台灣社會的台大醫院,就要有機制把訓練好的人才放出去回饋社會,而不是全部關在自己的總院和分院中而已。第三要問的是,台大醫院院長該怎麼產生?一直以來,院長由台大校長直接任命,不用經過委員會決議、不用政見發表會,換句話說,院長不須對任何人負責,只要對校長負責就行了。這讓我想起《雍正王朝》影片乾清宮裡的「正大光明」匾額,康熙遺詔放在匾額後面的盒子,打開來才能知道是皇十四子還是皇四子繼位。我不知道院長的產生該有什麼合理的制度,但至少要有制度吧!(本文節錄自381期《財訊雙週刊》)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