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醫大邁大步 躋身研究型大學 經濟日報 2012/01/17 北醫大邁大步 躋身研究型大學 臺北醫學大學為朝「研究型大學」邁進,十分重視今年研究所的招生情況,而且也捨得「下猛藥」─一名博士班全時研究生最多可以領取二年共72萬元的助學金,這比國科會研究計畫的補助還要優渥。距離臺北101金融大樓不遠、位於吳興街上的臺北醫學大學,2010年歡度50周年慶後,為邁向下一個更好的50年,2011年起增設多門醫學研究與臨床醫學的相關學程,以培養更多優秀專業的生技醫療研究人才。這些學程包括: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合作「神經再生醫學博士學位學程」;與中央研究院合作「癌症生物學與藥物研發博士學位學程」;今年度也增設「轉譯醫學博士學位學程」,讓北醫大「如虎添翼」。
獎金優渥 助學子全心研究 北醫大為加強博士班的能量,將祭出優厚獎助學金。例如,考量博士生的經濟壓力比碩士班高,今年首次提供博士班全時研究生每人助學金每月3萬元的優惠,連續領取二年,一共72萬,「這比國科會給執行研究計畫的博士生補助更好,可以讓博士生專心投入自己想做的研究主題。」若是同時錄取醫學相關的國立大學,如台大、陽明、成大等相關領域的系所博士班,或國防醫學院、中央研究院與國家研究院合辦的博士學位學程資格者,也可獲每學期獎學金5 萬元,兩學年共計20萬元。(碩士生也享同樣優惠,包括錄取獲教育部頂尖大學補助學校的人文社會學相關領域系所者)。事實上,為了培育人才,北醫大每年研究總經費超過6億元,不僅擁有14大核心實驗室,更在國科會下建立亞洲第一座「生醫質譜影像研究中心」。
師資優良 國際級名家齊聚 北醫大副校長蘇慶華,擅長微生物研究,是2011年國家新創獎得主,談到「生醫質譜影像研究中心」今年採購的細胞研究設備TOF-SIM,他說,這是目前全台唯一的細胞影像處理與分析儀器,「從影像中可以知道藥物進入人體之後的作用機轉,對生物和醫學研究提供更精確的分析,對研發新藥很有幫助。」北醫大校長閻雲則是癌症專家,也是北醫大校友,他旅美近30年,包括在天普大學擔任內科住院醫師,及在耶魯大學從事腫瘤、血液及骨髓移植專科訓練,曾任美國希望城(City of Hope)癌症中心副院長;在教學、研究和臨床服務方面成就卓著,「品質(quality)」是他的治校理念。師資方面,北醫大2011年成立的醫學科技學院,院長李友專是「美國醫學資訊學院(ACMI)」唯一的亞裔院士,有「臺灣的癌症之母」美譽的彭汪嘉康院士,及環境醫學的國際權威黃嘯谷博士為副院長,以及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院士、也是帕金森氏症研究權威D . Barry J. Hoffer等也是該院教授。再加上剛獲總統科學獎的吳成文院士、曾任國科會副主委的張文昌院士,及榮獲「亞太公共衛生聯盟傑出領袖獎」的蔡行瀚教授,說明北醫大擁有國際級的師資團隊陣容。「這都是讓北醫大走向國內首屆一指的『研究型大學』的優勢。」副校長蘇慶華強調。依2011年QS排名,北醫大是台灣唯一進入世界前400大的私立大學,也是亞洲頂尖大學百大之一。同年,北醫大也在莫斯科阿基米德國際發明展暨發明競賽、義大利國際發明展暨發明競賽、波蘭華沙國際發明展等,都奪得金牌等大獎。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