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白領薪資超台不爭的事實2012-04-1700:55旺報 日前,新加坡副總理尚達曼在新加坡當地一場演講提到,別阻擋人才前往新加坡就業,否則就會和台灣一樣,人才流失,所得下降。台灣的案例,新加坡應引以為鑑。台灣人才外流急迫,連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還發表人才宣言,直指台灣淪為「高階人才輸出國」,若政府再不正視人才失衡的空前危機並盡快改善,十年內台灣恐無人才可用。 人才外流和薪資過低的困境,逼得馬英九總統緊急召開國安會議,研擬應對方案。
呼弄待遇反遭挖苦 當官方尚在擬定對策之際,卻有個不爭的事實,悄然降臨在台灣眼前:大陸主要城市白領階級的年所得已默默追上台灣上班族,有過之而無不及。在台灣社會或西方社會,薪水待遇多算個人隱私。較少有人直接問朋友(除非熟到不行):「你現在一個月多少錢?」 但在大陸,就算不是頂熟的朋友(只照面幾次),當聊到薪資待遇時,仍總會有人直問:「你一個月工資多少?」起初,我還頗不習慣。久了,只好「呼弄」一個數字給對方。
不呼弄則已,一呼弄,反覺得羞愧。 小航,一個從外交學院畢業的28歲的財經類記者,因沒考上外交官,在民間的一家頗有名氣的財經媒體幹了4年多的記者。 去年,她轉戰到另一家財經媒體任職。道地北京姑娘的小航問得直率:「你們台灣記者每月的平均工資多少?」據我瞭解,我和小航認識不到一個月。 「啊!那不多啊!」當小航得知台灣基層記者的平均待遇,和業界普遍的「責任制」生態後驚呼:「我一個月就有1.4萬元人民幣啦(台幣6.5萬元),你們(台灣記者)也太累了吧!」 接著,她撂下一句半挖苦的話:「台灣人的性價比挺高的嘛!」
灰色收入不及備載 類似的話,另一家知名財經報紙記者阿河也曾如此驚訝過。阿河,一個2010年從大學畢業的菜鳥媒體人,月工資(含稿費)已有1.1萬元(台幣5.2萬元)。他頗為訝異說:「你們台媒太慘了吧!」好吧,別只拿媒體業作比較。一位前年剛從復旦大學法學院畢業的社會新鮮人小靜,目前在上海的一家商務律師事務所擔任助理。 最近,她總是不斷抱怨客戶多麼難搞,連國定假日也要被老闆叫去深圳出差,薪水和工作負擔不成正比。「那妳一個月薪水多少?」這次終於換我不客氣地反問。「普通,『才』人民幣1.2萬元」。小靜或許不知道,她的薪水傷害了多少台灣廣大白領族的脆弱心靈。月薪1.2萬元,足以養活2個台灣的法務助理。 這算誇張嗎?一點也不。一個在北京某銀行擔任職員的友人,一個月工資大約5000元。但他興奮地和我分享,下個月去歐洲自助旅遊的計畫行程。「歐洲?你要玩幾天」,我問著。 「10天吧!我準備好3萬元的預算」,他說道:「今年初的年終獎領了16萬多,還沒好好犒賞自己呢!」 在中國社會,年終獎通常不以月薪作計算標準。獎金多寡,端視公司的「佛心」而定。 這位在國有銀行工作的白領族,毫不客氣、心安理得地領了台幣70多萬的年終獎金,生活「滋潤」極了。 除了上述的名目收入,存在已久的「灰色收入」,更是「族繁不及備載」。
起薪不高年年調薪 值得一提的是,大陸大學生儘管平均起薪不高(約人民幣3000至5000元不等),但每年薪水調漲幅度卻足以讓台灣大學生「望穿秋水」。 5年前,剛進中關村擔任基層軟體工程師的研究生小趙,稅前工資不過是3700元,但歷經幾乎年年調薪,並在前年擔任專案經理後,現年29歲的他,月薪已漲到1.5萬元,獎金提成另計。小職員之外,在教育訓練行業欣欣向榮的中國,眾多「喊水會結凍」的講師或教授,每月在各地「作育英才」,也完全不愁吃穿。 一位在北京知名民營集團擔任教育訓練主管的台灣友人掐指一算:「我們聘請北京清華大學的教授來授課,一天大約人民幣一萬元。有的重量級教授講課費更貴,高達2萬元。市場行情亂得很。」
評估效益謀定後動 大陸官方統計,2011年,北京人均所得約1.24萬美金;上海人均所得1.27萬美金;廣州和深圳人均所得雙雙突破1.3萬美金。大陸一線城市全部跨進世界中等收入國家的水平。 然而,台灣人也別抱著口水直流的羨慕眼光,看待對岸的白領族。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這意味著:重稅。 以每月領1.4萬元薪水的小航為例,她就抱怨,扣除五險一金、所得稅,她每月只能實拿不到1.1萬元。更令她氣結地,大陸政府幾乎不實行所得稅「退稅」,更甭提所謂的「列舉扣除額」了。 一個在北京知名外商公關公司任職、月領1.2萬元的小星說:「我的年所得超過12萬元,政府還要另外多扣一筆稅」。 她語氣不滿地痛罵,大陸政府「搶」了她那麼多錢,卻做得那麼爛,又被一堆官員貪汙,「你就知道,越高薪的人對政府越不滿了吧!」 這些還不包括物價水平、租金價格均已超越台北市的大陸一線城市的生活成本。 因此,在考量所得、前景、稅率、規費、生活成本及風險等綜合因素後,準備躍躍欲試、前往大陸闖蕩江湖的台灣白領族,恐怕仍得掂掂斤兩,評估成本效益,謀定而後動。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