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ne 15, 2012

上海剝離公立醫院特需醫療 外資尋機進入

 北京新浪網 (2012-06-15)在上海市緊鑼密鼓地籌建國際醫學園區,以便按照醫改方案剝離公立醫院特需醫療之際,國際醫療資本也非常看好其中的商機。記者獲悉,一家美資背景的醫療集團正在與上海中心城區某著名公立三甲醫院商談合作,可能采取的方式包括共同成立基金,經營從後者剝離的專科特色"院中院"。但在此次新醫改中,衛生部明確反對這種"公私合營"的做法。此外,多位醫改研究者與實踐者還提出,目前公立醫院法人治理尚未完善,院方無權擅自處置醫院的資產。

剝離"院中院"兩種思路毋庸諱言,公立醫院普遍開設的特需醫療加劇了優質醫療資源的緊張。國家五部委于20094月發布的新醫改方案中,提出公立醫院提供特需服務的比例上限為10%。而上海的做法更為徹底,該市20115月正式發布的醫改方案提出:剝離"院中院",逐步取消公立醫院特需床位。上海市的具體解決方案,是建立浦東與虹橋兩大國際醫學園區,提供高端醫療服務,而把公立醫院的床位資源還給公眾。但眾多"三甲"醫院院長對之持保留意見,他們認為應該區分高端醫療和特需醫療。上海交大附屬第六人民醫院院長賈偉平認為,高端醫療定位高、品質高、價值高,而特需醫療中除了這部分,還包括一般的非基本醫療服務。為很多沒有錢的普通人精心治療,也是公立醫院的責任。對公立醫院而言,特需醫療意味著豐厚的利潤,醫療投資方拋出的方案顯然更具吸引力。前述外資醫療集團負責投資收購的高管透露,合作方式之一可以是與公立醫院共同成立有關基金,公立醫院作為有限合伙人,與國際醫療資本共同進行收購。上述設想並非異想天開,上海市政府2003年底發布的《關於本市促進社會辦醫發展民辦醫療機構的若干意見(試行)》(﹝200370號)就曾明確表示,鼓勵社會力量通過醫院管理公司等多種形式,參與公立醫療機構的經營管理,逐步形成公益性和經營性醫療機構錯位競爭、共同發展的基本格局。雖然文件中提出"實行改制的政府所辦醫療機構,原則上國有資本全部退出",但不難理解社會資本與公立醫院的合作之門仍未被關死。上海申康醫院發展中心的一位負責人向記者透露,其實當時上海市還有更為激進的改革設想,即把公立醫院的技術股份變成資本股份,並對這樣"公私合營"的企業實行稅收優惠。據悉,當時申康甚至按照政府授意做出了完整的改革方案。

"公私合營"的潛在問題從實踐方面說,與公立醫院合作是外資進入國內醫療市場的上佳選擇。這位外資醫療集團的高管表示,雖然外資獨資舉辦醫院在政策上已經放開,但純外資醫院實際運營中,在醫保資格認定和額度分配、醫療服務收費和稅收等方面都有些障礙。"現在外資醫院還無法與公立大醫院競爭,衹能合作",他說。據記者了解,美資背景的上海市百瑞腫瘤中心,在2011年開業試運行之前,也與本地多個三甲醫院進行了長時間的合作,包括互相派遣專家、轉診病人等。三甲醫院的聲譽為外資醫療機構打開國內市場提供了相當有力的支撐。對公立大醫院而言,引進外資投資者也有利於他們提高運營效率。據透露,前述與外資商談剝離"院中院"合作的上海市中心城區某三甲醫院年收入27億元,但利潤衹有100萬左右。"社會資本管理的最大優勢就是效率優先",上海浦東一家曾由民營管理公司托管的公立二級醫院院長說。引進外資往往意味著同時引進了專業化的醫院管理。在國外,這早已形成良好的贏利模式──相關的藥品和器械采購、體檢、後勤等業務形成了一整條產業鏈,每一個環節都可以作為一個"贏利點",而醫療業務本身則可以從逐利中退出。但在此次新醫改中,衛生部對上述"公私合營"的模式始終沒有鬆口。對於"社會資本利用公共資源'搭便車'營利"的爭議,該高管指出,在合作過程中,外資醫療資本也有品牌、管理等無形資產投入。然而反對的觀點還認為,目前公立醫院的法人治理結構尚不完善,醫院所有者普遍缺位,院方無權擅自處置醫院的資產。外資醫療資本對公立大醫院趨之若鶩的背後,仍然是優質醫療資源、特別是高端醫療人才的爭奪,其成因既包括優質資源的數量短缺,也包括配置扭曲和使用浪費,這些正是新醫改必須著力解決、卻至今未有關鍵突破的問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alveice Team.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