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September 4, 2012

IBM GE 強化醫療資訊行動性與整合性 !


以智慧運算輔助醫療決策 開創智慧醫療新契機 2012/09/04-活動報導 根據統計,美國每年因醫療失誤而造成的損失,動輒達到170~290億美元;此外,有超過6成美國醫院,皆需同時管理逾百種資訊系統及介面,顯見亟待解決的問題甚多。因此如何發展智慧醫療,以提高醫療體系運作成效,大幅改善醫療服品質,放眼全球各國,都已成為主流議題及政策方針。醫學資料正以每5年增加2倍的速率持續累積,在此情況下,我們必須承認,醫療體系已難沿用傳統技術,藉以從大量資料中獲取實證與脈絡,連帶就無法協助跨領域的醫師迅速做出精準判斷。是否有解決之道?答案是肯定的。一旦採用智慧運算與即時分析等技術,便可望從快速累積的醫學資料中找出實證與脈絡,從而幫助醫師做出正確決策,藉此減少錯誤與耗損,妥善配置醫療資源。足見智慧醫療的效益至為顯著,不僅是台灣醫療院所迫切需要的科技支援,即便視野擴大到全球,亦稱得上是近年來醫療業的發展重心。唯醫療改革如同千頭萬緒,任何醫療服務體系意欲提升運作效能,都必須倚靠多重資訊技術從旁支援,假使系統愈是精實壯大,便愈能運作成效;因此各個醫療體系所需踏出的關鍵第一步,即是憑藉先進的ICT技術的運用,以展現智慧化的效益,但此事的執行難度並不低。不可諱言,正所謂人命關天,顯見醫療服務體系,將是社會安定基石,如果肇因於服務體系不夠完善,衍生成本節節漲升、覆蓋面力有未逮、診療疏失或錯誤等時有所聞等憾事,肯定並非民眾之福,只不過讓人惋惜的是,前述負面情節,依然在全球各國不斷上演。運用先進的資通訊技術,將有助建立緊密整合、且具經濟效益的醫療體系,並克服種種挑戰,一方面可有效提升全民健康,二方面則可使體系內所有成員同蒙其利,當這兩個目標皆可水到渠成,便是醫療服務體系邁向智慧化的正循環之始。因此即使「善用先進技術、展現智慧化效益」此事推動不易,醫療體系仍應奮戰不懈,積極思索突破之道。所幸隨著ICT技術日新月異,現今已不乏協助醫療體系突破障礙之解決方案,譬如IBM2011年發表史上第一套具備感知能力的「華生(Waston)」系統,即可謂經典案例。隨著華生系統問世,IBM即與全美知名的癌症研究中心與醫療機構展開合作,藉由華生電腦強大的運算和即時分析能力,佐以臨床病例及實驗資料庫之結合,發展出具備實際診療及實證基礎的決策系統,不僅加速新藥物研發,更提供醫師即時而詳盡的診療參考,實現個人化醫療,連帶簡化醫療流程、優化資源分配,為智慧醫療向前推進一大步。舉凡智慧醫療、華生系統等議題,皆饒富吸睛效果,因而有效帶動「IBM 2012智慧醫療研討會」人氣,現場只見座無虛席盛況,以及為了探索新知的頻繁提問,讓這場難得的智慧醫療盛會,相當圓滿地落幕。

醫療數據 引領智慧醫療趨勢 來自IBM全球前瞻醫療研究中心的副總經理Martín-J. Sepúlveda,特為此一研討會分享了「Health, Health System, Health Data」為主題之演說。Martín明白指出,醫療數據相當重要,是病患改善與醫生互動關係的核心所在,亦可望提升民眾健康,讓醫療服務有效提供給病患。因此藉由醫療數據及資訊的有效運用,將能使智慧醫療發揮極致效益。他接著指出,人們常說健康出自於「天生」,但舉凡基因或DNA,決定健康好壞的比重不過佔了10%,至於另外9成的決定權,則在於當事人的母親、家族、週遭生活環境,以及職業、居住地、食品、交通、能源、水、媒體社群等等,多項看似無關乎健康的因素。因此要提高民眾健康,光是專注發展醫療服務還不夠,必須瞭解不同因素之間的關係,才能發展面面俱到的良好政策,締造各方皆贏的效果。然事實上,全球各國的醫療服務體系,此時都面臨重大危機。Martín解釋,這些危機的根源,首先出自許多國家並未針對偏遠地區或外籍民眾提供健保;其次是許多人民對健保制度極為憤怒,因它收費太高且等待時間過長;第三則以美國醫院的等候室為例,許多候診的民眾都不滿等候時間太久,顯見醫生的生產力、工作流程都出了問題,才會導致處理速度始終不彰。譬如電子產業,鮮少出現等待、滯留的問題,顯見其精實管理、價值鏈管理、競爭力管理都做得很到位,但醫療業卻非如此,出現許多漏洞,導致財政負擔日趨嚴重。如何化解前述危機?即是以充分的醫療資訊當作佐證,產生良好的醫療決策,再由專業醫療學會據此擬定醫生守則,使得醫生知所遵循,維持一致性的醫療品質,進而帶動品質之全面提升。面對這些需求IBM可提供哪些助力?Martín強調,IBM可以創造一個平台,一舉實現三大目標。第一,協助收集資訊(此指結構化資料),然而醫療界諸如MRI、心血管疾病等影像檔案,或像是醫生/護士筆記等文字檔案,多屬非結構化資料,此時IBM平台可將之轉換成為可被電腦使用的格式,並結合病理學實驗室產出的報告,彙整編製目錄,再結合守則,一併提供給醫療機構。第二,治療絕對不能倚靠平均數,因為平均數並未反應所有人的真實狀況;所以醫療體系必須借助更細緻的資訊,針對不同病患制定不同治療決策,IBM平台即扮演細緻資訊的提供者。第三,透過足夠資訊,亦有助於醫療體系,藉以設計更好的制度、更好的計畫,俾使妥善分配資源,優化體系的未來發展之路。Martín堅信有朝一日,醫院及醫療體系也能猶如高效能的電子或汽車工廠,無論面對資產、供應鏈或帳單管理,都能展現有別以往的高效率,亦懂得善用數位裝置建構更新、更順的溝通模式,加速資訊的傳遞,一併提升供應鏈及庫存管理效率,上上下下都蒙其利。

結合醫療、生活與基因資訊 迎向智慧醫療新世代 國立陽明大學資訊與通訊中心主任楊永正認為,有關醫學研究,應當以人為中心,而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透過以人為中心的資訊系統,可特別標註藥物之間的交互作用與複作用。比方說,Carbamazepine是抗癲癇與治療三叉神經痛用藥,有些人服用後,會引發史帝文生氏強生症候群(SJS);經研究發現,帶HLA-B*1502變異的病患,得到SJS的風險甚至是帶正常基因者的1,500倍,嚴重者會導致死亡,有了足夠資訊,醫生即可以病患個人為中心,做出趨吉避凶的判斷。楊永正進一步解釋,人與人的序列不盡相同,造成體質差異;然而單憑臨床試驗,只能看出一般人對藥物的反應,無法通盤考慮到每個人的狀況。此事確實非同小可,因為基因變異的影響可能超出一般人的想像,譬如10%~30%的高血壓病患,服用ACE抑制劑並無任何幫助;又或者,高達4~7成的哮喘患者,即使吃了乙型致效劑(Beta-2 Agonist),亦難以出現顯著療效。因此他提出主張,所謂個人化的醫療,期望做到針對體質下藥,而不止是「對診下藥」;假使能區分不同群癌症病患的生物標幟,即有機會減輕患者的痛苦。例如,同樣都是乳癌,每個人的腫瘤卻有不同突變,而擁有某些類型的突變基因者,其實不見得需要接受令人痛苦的化療,所以已進入臨床試驗的乳癌客製化醫療,確實有其發展必要,這也充分凸顯,基因資料已開始成為臨床決策的參考。只不過,單純倚賴基因型資料,即使具有「預防勝於治療」的想像空間,仍不乏「千金難買早知道」的遺憾,因此要強化臨床決策的參考依據,還得一併參酌表現型資料。舉例來說,如果人體MDM2為兩個T,分子機制就會形成「MDM2小」但「p53大」的局面,腫瘤的形成機率較低;但如果因動情激素接受體的存在導致SNP309受到影響,使得MDM2的組合變為兩個G,就會出現「MDM2大」但「p53小」之狀態,腫瘤的形成機率便大幅走高。時至今日,已經可以證實,決定DNA序列的降價速度,不僅比摩爾定律預測還來得快,而且已超過儲存設備的降價速度,顯見基因定序成本大幅走低,此時若解決大量序列資訊不適合採用網路傳輸之問題,個人化的醫療將不再是夢。對此楊永正補充,要解決網路傳輸的難題,不妨將儲存設備放在產生資料之處;此外,定序絕非一切,更重要的是建立基因與疾病,或基因與藥物間的關係!不可否認,唯有資訊整合,才能做到資訊探採(Data Mining),所以必須有一共通平台,負責將來自生物資訊研究領域的基因型資料(含基因體、蛋白質體),以及來自醫學/衛生資訊研究領域的表現型資料(含健康記錄、檢驗結果),再加以統合與轉譯。爾後的應用情境是,先利用Clinical Data Repository(CDR)尋找可能的關聯性,再提出工作假說,接著利用CDR測試假說,如果成功,才往下接續進入「發展檢驗試劑、藥物或治療方法」、「設計臨床研究或試驗」等需要巨額經費支撐的工作階段,藉由先行過濾降低總體成本,以利推動醫療、生活與基因資訊結合之下的智慧醫療應用。

運用醫療影像技術 實現智慧醫療 GE醫療資訊產品經理李俊億指出,回顧10年前,病患要做X光,在放射科完成照射後,需等候10~15分鐘取片帶回診間,如今台灣影像數位化的普及率超過90%。但醫療影像技術,不應僅能發揮於放射醫學,展望下一步,負責確診的病理科,理應有此需求。例如工作流程複雜但重要的「播片」,即是亟待邁向自動化的一環;否則依照傳統做法,往往由10人共用1台顯微機,並非長久之計。 > 因為病理科必須確診,1張播片即是1GB大小,所以對影像品質要求甚高,且由於播片是立體而非平面,所以需要架設2台攝影機同時進行掃描,甚至需要隨時調整焦段。此外,以往病理科總需要架設顯示鏡,如今透過數位攝影機拍下畫面,此後經掃描,便可直接進入工作站做處理,無需再掛焦片或顯示鏡,而拜畫面解析度高、且強化串流技術所賜,不管病理科醫生人在何處皆可做診斷,堪稱一大進步。另一項值得關注的醫療影像發展趨勢,乃在於「行動化」。以放射、急診等需由醫生輪流值班的科別為例,過去接獲任何需求,只能開車回醫院,或利用PC連接PACS系統觀看影像;如今New iPad搭載4倍解析度視網膜螢幕,已可展現比肉眼更小的畫面,因而化解過往疑慮,所以醫生要想用平板電腦進行CT-MRI診斷,已不再是夢想。在過去,醫生由於轉院而接觸不同系統,凡事都得重學一遍;相形之下,iPad不僅容易上手,且不侷限於影片的展示,還可滿足相關報告與原始影像之呈現需求,未來更將邁入3D處理,發展空間至為寬廣。但李俊億坦言,以平板電腦連上雲端,最令人擔心的莫過於安全問題,因此GECRMA(Centricity Radiology Mobile Access)解決方案特別標榜,絕無任何病患資料可儲存或暫存於個人裝置,藉此消弭安全疑慮。此外,台灣PACS普及率高達95%,臨床資訊環境已見明顯改善,但各科室級系統仍淪為資訊孤島,影像和文檔的存儲需求增長,因此亟需透過一個Centricity Cardio Enterprise共通平台,統整CV ImagingEP LabCath LabDiagnostic ECGVascular US LabEchoLab等不同來源的影像資料與報告。

以智慧儲存運算科技 滿足智慧醫療需求IBM中國區儲存設備銷售副總吳東寰表示,2012IBM發布了第5次全球CEO研究調查報告,有史以來,CEO首度認為資訊科技是影像決策的最重要因素,CFO認為最大挑戰是成本控制和提高效率,至於CIO面臨的首要挑戰,則需妥善管理資料之增長。相對來說,醫療業在各行各業中,所面臨的挑戰之巨大複雜,確實相對突出;舉凡醫學影像/醫療記錄/病歷、智慧無縫的資料運用、醫療模式的轉型(以病患為中心)、結合遺傳因素預防用藥風險、資料的即時訪問、資料交互、研究(臨床結果)共用,乃至於為診療提供病患症狀、用藥、病史等資訊的統一視圖,皆為難度不低的任務。要解決前述IT管理難題,首先必定得發展高效安全的儲存應用資訊,一併解決管理、虛擬化、資料安全與儲存整合等難題,而標榜「高密度、高可靠、高性能」、「最智能、最簡單、最易用」、「標準化、虛擬化、自動化」等多重特色的IBM XIV,無疑可謂最適合醫療領域的智慧儲存系統。主因在於,XIV支援磁片負載恒定均衡技術,可避免磁片之不均衡分配,進而消除熱點、維持高性能。不僅如此,該系統亦可針對醫院資訊系統、臨床資訊系統、重點照護檢驗系統等不同面向,更智慧地儲存病患資訊和圖像。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alveice Team.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