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製化解藥 每個癌友都應有個人專屬癌症鼠 2016/11/18 17:43李樹人 / 報導 癌症治療朝向精準化、客製化,台灣大學校長楊泮池指出,透過動物模式及細胞模式,可以客製化幫病人找解藥,讓藥物研發產生很大的進步,容易發現,哪些特徵可以找出病人發病原因?用藥效果如何?也可以用來預測、選擇藥物。楊泮池表示,過去癌症病人化療時,發生很多合併症,白血球掉得很厲害,掉髮或變得虛弱。傳統醫界認為,原因為東方人族群體質比較弱。後來才知道,其實黃種人和白種人用藥劑量不一樣。用白種人劑量治療東方病患,劑量容易超過,副作用較多,而且,肝臟代謝機制和白人也不完全一樣。現在利用新的基因體技術,可以找到一些基因標誌,當這種基因出現時,藥物劑量必須減少,或有肝臟副作用可能性時就應避免,研究人員利用這些新方法找出預防和新治療的標靶。楊泮池說,不久的將來,每一個腫瘤病人同時都有一隻老鼠,這只老鼠身上長著這個病人的腫瘤,專有名詞為PDS(patient-derived xenograph:病人衍生異種移植模型)。意思是每一個病人都可以切片,拿一點病人的腫瘤細胞,種在老鼠背上。就可以用長在老鼠身上的腫瘤去做基因定序,去測試到底什麼藥有效。此外,早期臨床實驗,可以在癌症老鼠身上施行,拿病人的細胞作為IPS(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這個細胞跟病人有相同的基因背景。所以測試藥物副作用或效果非常容易,避免藥物沒有經過測試直接用在病人身上。
癌症老鼠 減少病人副作用 研究人員利用長在老鼠背上腫瘤做基因定序或找到治療的藥物,甚至可以做一些藥物毒理測試,來看研發藥物是否真的對腫瘤有效。不過,整個過程最重要的還是臨床醫師,他必須找到問題,再到實驗室去解決,用臨床實驗把它應用在病人身上。這整個過程就叫做轉譯研究。台灣的轉譯研究成果佳,如長庚大學與中研院合作的計畫,發現治療癲癇藥物Carbamazepine,讓部分病人產生很嚴重的副作用,透過研究已經知道是因為基因變化,導致嚴重的皮膚壞死,若能及早偵測,就可避免傷害,是藥物基因體學的一大進步。更多內容收錄在「撥開迷霧看生技:生技,原來要這樣看」一書中。生技原來要這樣看,聯合報邀請多位全球華人生技大師舉辦系列講座,首場11月24日由台灣微脂體總經理葉志鴻跨刀演出,看他如何從柏克萊建築系跨界生技,成為台灣最年輕的生技總座。更有元富投顧董事長劉坤錫,現場解析生技潛力股,教您生技「股」,原來要這樣看;還有台灣智擎執行長葉常菁博士,教您生技最重要的「選題」、國際醫材授權王─益安生醫董事長張有德,面授創新醫材產業的「獨門心法」、「生技教母」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副所長曾惠瑾教您如何從財報看懂生技公司商模、找出優質潛力股,對生技、財經產業有興趣的您,絕對不能錯過。報名網址:http://www.accupass.com/go/biotaiwan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