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生技股 港交所主管 來台挖牆腳 2018/04/30【林韋伶╱台北報導】台股挑戰來了?香港股市24年來最重大上市制度改革今日正式上路,其中一項改革為允許未獲利的生技公司上市,由於台灣每年IPO(首次公開發行)家數中生技類股比重逐年增溫,磁吸效應受矚目。除了放寬上市規定,日前甚至傳出港交所國際招商最高主管親自來台挖牆腳,邀請未上市的指標台灣生醫公司前往香港掛牌,讓人憂心台灣資本市場活水動能恐削弱。事實上,這絕對不是杞人憂天,觀察2015年到今年3月底企業IPO的情況就可發現,近年來政府積極輔導的生技醫療產業,IPO比重皆超過13%,且數字有逐年提升的趨勢,今年以來到3月底佔25%更是居各產業之冠,若以募資金額來說,生技醫療產業在2016年及2017年,更是蟬連資本市場募資金額第1名寶座。
櫃買:台灣更友善 不過,櫃買中心總經理蘇郁卿則認為「台灣條件更友善」,蘇說台灣與香港對生技公司獲利都沒有要求,「但香港對上市公司有市值須達15億元的條件,櫃買中心則沒有要求。」蘇郁卿分析,在研發進度方面,櫃買也不像香港,還要公司通過測試批准、人體實驗等。蘇郁卿說:「台灣經過這麼多年來的努力,終於發展出生技聚落,這是很可貴的資產,有利生技業者推動業務或吸引機構投資人。」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服務營運長梁華玲則直言,港交所政策對在台掛牌生技股不能說沒有影響,一定會有台灣生技業轉戰,但應該屬於大型生技股;台灣資本市場仍有其優勢,適合規模中小型業者。
赴港掛牌承銷費高 有證券業者私下透露,企業在香港掛牌,承銷費用約2500~3000萬港元(約9300萬~1.1億元台幣),這對生技業來說,是很大的成本負擔,在台灣的承銷價則約500萬元左右,省下的錢可投入研發,這是在台灣掛牌的優勢。 不過,經過基亞(3176)與浩鼎(4174)解盲不如預期、還爆發內線交易事件後,台灣投資人對生技股留下不好的印象,也因此讓生技股沉寂2~3年,也增加後續生技公司在台灣籌資的難度,法人分析,事實上若當初生技族群沒有被炒作到泡沫化,也許現況就會好一些。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