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February 14, 2011

福建平潭島跨海大橋通車 vs 海峽西岸經濟區

"十二五"兩岸經濟何去何從? 臺灣面臨機遇與挑戰

2011-02-12 13中央社  在第四屆海峽經濟區高層論壇上,兩岸專家表示,"十二五"期間中國大陸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將給兩岸經貿合作帶來深刻變革。大陸龐大的內需市場、服務業和以高附加值技術為代表的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將給臺灣經濟發展帶來新機遇。過去單純運用大陸廉價生產要素的經濟模式將發生轉變。未來臺灣發展,需要調整經濟戰略,以消費及新興產業為面向,台資企業將深度融入大陸經濟發展。

"十二五"規劃帶給臺灣的機遇與挑戰 據大陸中新社報導,2010年,富士康發生多起員工墜樓事件,使這家以高強度勞動、嚴格化管理、高效率生產聞名的代工企業遭受質疑。人性化管理、加薪、員工個人價值實現,成為包括富士康在內的台資、外資企業在大陸面臨的新課題。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大陸正在從世界工廠向世界市場轉變,工人權利意識增強,對資方不合理待遇發出抗議的聲音會增強,依靠廉價勞動力成本獲取利潤的經營模式將發生改變。"臺灣青年商會總會2009年總會長沈伯璋在接受半月談記者採訪時說。 臺灣"政策研究基金會"助理研究員呂帛晏、臺灣大學教授林建甫認為,"十二五"規劃標誌著大陸大陸正在調整經濟發展格局,擴大內需、服務業、綠色及知識經濟將成為核心。福建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閩榕表示,臺灣經濟體量小、外向度高,內需對經濟拉動力小,出口長期依賴歐美市場,抵禦世界性風險的能力偏弱。在發達國家儲蓄率提高、消費率下降,實施新貿易保護政策以及新興市場國家經濟風險聚集的情況下,只靠自身努力很難在激烈的國際和區域經濟競爭中佔據優勢,迫切需要與經濟體量大、綜合實力顯著增強,並且已經和臺灣形成密切經濟聯繫的大陸地區一起,攜手提升兩岸經貿合作的聚合力,增強對經濟風險的抵抗力。 近年來,薪水上漲、經營成本上升成為投資大陸台商的共同體會,撤資、內遷成為一些企業的選擇。沈伯璋提醒,長遠來看,大陸龐大的內需市場將成為台企最重要的市場,不要因為短期經營成本上升而放棄龐大的贏利市場。 大陸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張冠華認為,"十二五"規劃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立擴大以消費需求為主的長效機制、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加快發展服務業、推進城鎮化等目標,將為兩岸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供新的重大機遇。大陸投資環境變化,勞動力價格上升,人民幣趨於升值,對大陸台商的代工生產模式將是重大挑戰,而對著眼於大陸內需市場的企業則是重大機遇。

"海西"先行先試多項合作不斷展開   20101130日,大陸第五大島、福建第一大島平潭島跨海大橋——平潭海峽大橋建成通車,標誌著大陸距離臺灣最近的平潭縣結束通過輪渡進出的歷史,兩岸"共同規劃、共同開發、共同經營、共同管理、共同受益"的合作新模式正在這塊島嶼上不斷探索。 20095月,大陸國務院發佈《關於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提出"在現有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政策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在福建沿海有條件的島嶼設立兩岸合作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實行更加優惠的政策"。 平潭綜合實驗區是海峽經濟區加快形成的突破口。李閩榕說,要充分發揮連接兩岸的區位優勢,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開展兩岸經濟、文化、社會等多領域交流合作綜合實驗。平潭綜合實驗區是海峽西岸在推進兩岸交流合作先行先試中的一個舉措。在這裏,兩岸金融、產業、科技和文化交流、構建便捷的交通網絡等方面工作正在展開。 福建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兩岸交流合作中的先行先試方面具有諸多優勢:包括對台"五緣"(地緣、血緣、文緣、商緣、法緣)優勢;森林覆蓋率達63.1%,生態優美的環境優勢和豐富的港口資源;在電子資訊、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等新興產業方面也佔據優勢。 福建省委書記孫春蘭表示,海峽兩岸關係正處在和平發展新階段,閩台具有更好的合作發展空間。福建經濟實力進一步壯大,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和市場化進程加快,全方位開放格局進一步形成,區位優勢、對台優勢等突出,具備蓄勢待發的巨大潛能和堅實基礎。 未來兩岸經貿將從單向轉變為相互依存。"林建甫說,海峽西岸經濟區以先行先試對臺灣金融業進行開放,鼓勵台資金融機構參股或設立子公司,可以讓臺灣的金融業者直接參與大陸快速發展的金融需求,未來不僅台資銀行有機會經營較具優勢的資金及財富管理業務,海峽西岸金融業務有望成為臺灣金融業的成長新引擎。大陸也可通過與台資金融業者的交流,學習先進的金融技術,雙方合作趨勢將越來越緊密。  兩岸新興產業存互補人才培育合作可擴大  呂帛晏、林建甫提出,臺灣近年來一直希望由代工及製造轉向品牌建設,但成效不大。主要因為臺灣市場太小,代工及製造主要產品的規格掌握在歐美國家手中。而海峽西岸經濟區乃至大陸龐大的市場將為臺灣製造業者提供品牌發展的空間。以臺灣高水準的技術與品質,加上海峽西岸不斷成熟的市場基礎,兩岸有望聯合打造進軍世界的品牌。在第四屆海峽經濟區論壇上,兩岸專家提出,"十二五"期間,應當鼓勵和幫助大陸台商轉型升級,尤其是過去以加工出口為主的台商逐步向內需或內外平衡型轉變;鼓勵海峽西岸經濟區台商建立自有品牌、通路和研發,為其提供有利的政策環境;引導台商開拓服務業市場,進行產業升級;鼓勵台商與海峽西岸經濟區本土企業連接和合作,逐步改變台商過去存在的產業"飛地"狀況。 廈門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戴淑庚說,海峽西岸經濟區正在形成一批技術含量要求高、附加值高的新興產業,包括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以現有高新技術開發區為載體,逐漸形成產業集群。而目前大陸方面存在研發投入不足、風險投資市場不成熟等問題,臺灣方面具有高金額研發投入、較高的科技成果轉化率、較完善的投資機制、較強的國際行銷和代理加工生產能力,兩岸在新興產業方面具有互補性。 專家提出,面對未來發展,目前大陸人才培育的速度卻遠不及產業的擴張。臺灣大學擁有較優質的教學品質、學術環境,且學界和實務界之間有長久的合作關係,臺灣高校若能進入海峽西岸經濟區設立分校或兩岸聯合培養人才,將對大陸科技及人才培育有很大幫助,臺灣也能擴大教育服務市場,可謂雙贏。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alveice Team.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