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鼎重傷!台灣生技業還有沒有機會? 2016-05-14 【新唐人亞太台 2016 年 05 月 14 日訊】生技產業對抗不景氣,成了逆勢成長的代名詞,不過近年,台灣生技頻頻爆發危機,2012年的宇昌案,前年的基亞,還有2月爆發的浩鼎解盲風波,台灣生技業,究竟出了甚麼問題?新政府又該如何因應?帶您聚焦探討。生技股王浩鼎,2月21號,解盲結果不如預期,股價隔天跌停鎖死,市值短短時間蒸發近半!前中研院院長 翁啟惠 ( 2016.4.21):「(院長,簡單講一下,背信這部分是怎麼回事?)..... 。」中研院院長翁啟惠,被爆出解盲前夕,代女賣股,扯出學術不中立,內線交易疑雲。浩鼎董事長張念慈,連同五位浩鼎高層,遭檢調偵訊約談,轉列被告。浩鼎董事長 張念慈 (2016.4.16) :「(有沒有打算跟檢調怎麼解釋阿?)沒有問題。」一個是學術界最高領導者,一個是生技新藥明日之星, 一場噩夢般的解盲,震撼台灣學術機構,也敲響生技業警鐘。從生技類股走勢圖來看,浩鼎2/19號股價攀至高點,隨後一路重跌,市值萎縮近半,連帶拖累生技股向下走低,2月以來,整體表現明顯低於大盤,成交量也下修。財經專家 謝金河:「像基亞跟浩鼎啊,解盲失敗股票都大跌,前提就是說,有市場大戶翻雲覆雨在裡面上下炒作,這個炒作當然你會傷害到市場,這種大家對新藥的期待。既然開一扇窗讓它可以上市,但是不能讓他隨便賣股票。」「本夢比」炒得太高,伴隨的風險更可怕,國際間,一顆新藥想上市,得闖過至少三關人體試驗,平均只有11.56%能成功取得藥證,解盲失敗,更是業界常態。台經院生物科技產業研究中心主任 孫智麗:「臨床實驗不如預期,這是經常發生的,而且是多數現象。整體而言,從第一階段,一直要歷經三階段的這個臨床試驗,到上市,大概成功機率不到10%。」前台鹽董事長 鄭寶清:「不可能說我解盲不失敗,失敗是常態,成功反而是例外。」財經專家 謝金河:「國外的生技公司,基本上都是基金公司、法人機構,還有研究員,他們在投資,我們有太多的菜籃族,大家只是純粹來投機的,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他不知道那個藥到底要做甚麼,他只知道股票會不會漲。」生技股的大起大落,代表國人對生技產業高風險、高技術、高資本的本質依舊認識不足,投資人需要被教育,產業也得邁向成熟。生物技術開發中心執行長 甘良生:「這是必經之路,我們英文叫做Growing Pain,長大的時候要經過的一些麻煩的事情。希望是對,新藥的研發有更一步的認識。」台經院生物科技產業研究中心主任 孫智麗:「參考美國過去發展的經驗,那我們的確要有一段的時間去認識,這樣的產業,因為研發高度風險的這個本質。」業界盼望,個案風波趕快過去,因為台灣不能再停滯。台灣2014年生醫產業營業額,2886億元,其中醫療器材佔比43%、製藥29%、應用生技28%,占全球總產值(1.3兆)只有18%,明顯還有成長空間,法規的透明、資金的運用活化,都是關鍵。生物技術開發中心執行長 甘良生:「過去的成長,在我看來,線性的成長太慢了,我們需要,我一直說,我們需要拋物線的成長。」台大流行病與預防醫學所副教授 李永凌:「我在加州的時候看到,幾乎每一個實驗室,都在賣自己的商品,所謂賣自己的商品,就是他們可以跟一些生技公司聯絡,然後把自己的商品商業化。」以2013年美國加州生技聚落為例,人口不到台灣一半,生技業產值就占全美國將近一半(45%),達到29.4億美元 (全美65億元),靠的是當地學術研發單位,和業界的緊密合作。以1998年起的十年資料統計來看,新藥當中,就有過半與學術單位,美國大學技轉有關。法規也鼓勵,教授、學生,投入生技創業,比比皆是,以此造就美國生技業的重要地位。台經院生物科技產業研究中心主任 孫智麗:「丹麥或者是瑞典,他們都有類似這樣的生技聚落,大家都是以主要的研究機構,然後向外輻射,因為這個產業是科學跟產業緊密結合,所以這種聚落跟我們過去製造產業的園區是不一樣。」反觀台灣,國內生技業重要學術研究單位的中研院,卻在浩鼎爭議中,屢屢驚現,技轉合法性、技轉的評價機制,出現漏洞,顯然法規配套,仍有很長的路要走。台大流行病與預防醫學所副教授 李永凌:「讓法規更加清楚,讓學術界轉去做生技的這些人,更發揮他們的專長以及能力。」台經院生物科技產業研究中心主任 孫智麗:「這中間(技轉)的分際是滿模糊的,如果我們有一個公開的評價系統,覺得這個研發成果的價值,如果廠商要承接的話,應該在一個公開的,可以取得資訊的情況下,去做更適合的技術移轉的活動的話,我想會有助於產學之間,技轉的制度,能夠更加透明。」台灣生技起飛,起於2002年「兩兆雙星產業發展計畫」、2007年的「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隨後「臺灣生技鑽石起飛計畫」、「生物經濟發展方案」,讓台灣生技股價翻了十倍,累積兆元市值,卻依舊沒養出國際級的藥廠巨擘。準總統蔡英文,點名生技業是五大重點產業之一,希望把從北到南,五大生技園區,內湖南港、中科、竹科、南科、屏科,總計400家廠商,串連成台灣版的生技矽谷。生物技術開發中心執行長 甘良生:「我們台灣的這種,政府參與的新藥產業發展的補助,各種方面的協助,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在美國、歐美,都沒這個,都是自由經濟,都是自己去闖的。那我們也可以做合併啦,也可以合作,民間的資金也要進來,也要活絡一點。」財經專家 謝金河:「其實政府只要把遊戲規則弄好,不用針對特定的產業,你去給它補貼啦,獎勵啦,因為有希望的產業,一定有人會去投資,但是如果政府把太多的資源放在那上面,大家會便宜行事,有人只看到去拿補貼的錢,但是你已經忘記往前,那個路到底應該怎麼走,政府在產業發展,我覺得最可貴的地方,就是你要把租稅環境把它弄好。」新藥動輒開發,以十年為單位,生技產業更象徵長途賽跑,誰能抵達終點,比的不是響亮口號、胡亂灑錢,而是腳踏實地的突破創新,新政府如何在錯誤中,成長學習,齊心匯聚,才能讓生技這顆明日之星,更加閃耀。文字採訪:沈唯同
Monday, May 16, 2016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alveice Team. Powered by Blogger.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