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y 15, 2017

傳統 行動藥房: 寄藥包

 傳藝診療所 一窺寄藥包文化【大紀元20170513日訊】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傳藝診療所」今天開幕,展示台灣早期「寄藥包」文化之外,歡迎遊客前往感受懷舊風潮。由「日藥本舖」宜蘭傳藝門市所規劃的「傳藝診療所」,上午在傳藝園區文昌街開幕。這處地方突破以往日本藥妝通路形象,復刻變身為日本明治時代街景,帶領遊客穿越時空,藉由展示與體驗,一窺80年前台灣早期的「寄藥包」生活習慣與老阿嬤的挽臉手藝,另也重現國人早期對健康與美的重視,以及從藥品美妝品串起的人情味。全聯善美的文化藝術基金會說,現代人生活便利,透過網路就能購物或向醫院掛號,但在80年前的台灣,鄉村民眾多半只能仰賴「寄藥包」,且這種到府補充藥品的服務,下一趟再來有時候得再等上3個月。寄藥包」大約從1930年代由日本傳入台灣,也稱「行動藥房」由製藥廠商將一般家庭常用藥品放入大藥袋內。家庭若有需要,可透過業務員將大藥袋寄放在家中,並依據已經開啟使用的小藥包來結算款項,業務員每隔13個月到府結帳一次,再將已經過期的商品更換並補入新品。在交通不便、生活艱困、醫療貧瘠的年代,「寄藥包」某種程度來說,確實解決不少民眾日常健康照顧問題。「寄藥包」的業務員工作範圍很廣,鄉下人重感情,有時會邀請業務員在家中用餐,久了就變成好友。藥商也因此用「交情」來鞏固業績,避免被同行搶走業務。基金會說,「傳藝診療所」內展現「寄藥包」各種圖解說明的藥品,例如畫著一位孩童上茅廁,表示專治下痢腹痛;若是手摸頭就是用來治發燒頭痛;扶著腫脹的臉龐則是牙痛時使用。最有趣的是氣喘用藥,畫著蝦、龜、掃把這三個圖像,代表著台語發音的「蝦龜嗽(氣喘)」。這些收藏的不只是藥包上那一個個俗又有力的藥名與圖案,還有難忘的童年回憶。此外,挽臉是早期台灣婆婆媽媽們便宜又好用的傳統美容技藝,街頭巷尾常看得到。在台灣,準新娘出嫁前也會由好命長者為新人挽臉,才會「有人緣,得人疼」,挽臉同時也象徵另一個人生階段的開始,因此也稱作「開面」或「開臉」,所以未出嫁的小女孩不可挽臉。另外,年節俗諺「二十四送神,二十五挽面」,老一輩認為,改頭換臉能去除晦運,為新的一年帶來好的兆頭,後來演變為遇到重要節慶或是祭祖、喝喜酒時,婦女也會去挽臉以示慎重。(轉自中央社)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alveice Team.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