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y 29, 2018

中國醫生 創業潮: 600家醫生集團 思考 醫療品牌&口碑


醫生紛紛走出去,600家醫生集團出戰江湖 來源:羊城晚報作者:陳澤雲 對於普通公眾而言,醫生集團究竟能提供什麼便利?據瞭解,大多數醫生集團都是由某一領域的專家醫生牽頭發起的全科、專科平臺,以期用專家的力量驅動基層的分級診療,同時借助"互聯網+"的技術將專家的智慧沉澱在基層。日前,又一家醫生集團——博濟仁醫醫生集團在廣州宣告成立,令醫生集團這個詞再次走入大眾視野,這也是繼2016年深圳的博多嘉聯醫生集團拿下全國首張醫生集團牌照後,在粵成立的最新一家醫生集團。近年來,醫生多點執業、聯合創業儼然成潮流,醫生集團如雨後春筍冒出,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有接近600家相關機構,為醫生多點執業提供平臺,也致力於解決基層患者就醫的需求。新醫改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醫生將目光轉向"創業",醫生集團能否破解醫療資源供需不平衡困局、帶來就醫新模式?記者近期調查採訪了省內多家醫生集團及相關醫生,瞭解他們眼裡的醫生集團的發展與困惑。

雨後春筍 | 醫生集團已近600 醫生集團迎來了新一輪的政策利好。428日,國務院辦公廳正式發佈《關於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允許依託醫療機構發展互聯網醫院,給民營醫療發展帶來了春天。自由執業已經4年了,林子洪適應了自己既是"醫生"又是"創業者"的雙重身份。2014年以前,林子洪是一名體制內的骨科醫生,在中大一院、廣東省人民醫院都工作過。隨著多點執業逐漸放開,林子洪決心從公立醫院出來,下海"創業",聯合創建了廣東威爾醫院。也就是在這一年,由著名血管外科專家張強醫生創立的張強醫生集團在上海成立,"醫生集團"這個名詞首入大眾視野。20163月,由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的林鋒醫生、謝汝石醫生和廣州醫科大學附屬一院的張子謙醫生聯合創立的博多嘉聯醫生集團,在深圳拿下了國內首張"醫生集團"工商註冊營業執照。醫生集團這股潮流席捲著林子洪這樣的專業醫生。20171月,林子洪在威爾醫院的基礎上,發起了"聯合醫生集團",獲得了由廣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頒發的首張"醫生集團"營業執照。更多的"大牌醫生"也加快進入到醫生集團中來。"去年退休後再返聘醫院,正好可以利用這個機會探索醫生集團。"原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副院長、肝膽外科委員會副主委王捷教授表示。就在不久前,由他領銜的博濟仁醫醫生集團在廣州正式成立。記者調查瞭解到,這種醫生團體執業模式在這幾年內加速成長。據統計,目前全國有接近600家相關機構。其中,今年前4月,208家新成立的醫生集團中,160多家是在深圳註冊成立的。除了一線城市之外,還在安徽、四川、重慶等全國多個省市出現。

"互聯網+名醫" | 公立醫院以外的就醫平臺 對於普通公眾而言,這些醫生集團究竟能提供什麼便利?記者注意到,這些醫生集團絕大多數都是由某一領域的專家醫生牽頭發起的全科、專科平臺,以期用專家的力量驅動基層的分級診療,同時借助"互聯網+"的技術將專家的智慧沉澱在基層。45歲的陳女士,三年前因肩關節無明顯誘因出現疼痛,病急亂投醫,病情更加嚴重,但三甲醫院人滿為患,通過朋友推薦一家醫生集團,才知道原來有這麼多名醫可以預約。通過手機端提交病情,全科醫生分診,推薦的正是一位骨科領域的權威專家,陳女士隨後前往指定的共用醫療中心看病,醫生通過手機可以提前瞭解病情,現場為她做了詳細的檢查和治療。診後,醫生特意交代陳女士,如有不適,可通過手機端與他一對一線上溝通,後續可線上複診。"就像滴滴打車一樣,線上可以預約很多專家,也不需要排隊,很滿意。"陳女士表示,這種新型的模式值得宣導。據介紹,國家正大力推行分級診療,不過,由於基層醫療技術水準薄弱,很多疾病診斷不出來或者沒有治療手段。由王捷教授發起的博濟仁醫醫生集團正是希望借助"互聯網+名醫"的方式,解決基層醫療的短板。"這是一個由高級醫生組成、為高級醫生服務的平臺,將給基層醫生提供培訓,名醫們的知識和經驗,"王捷介紹道,"利用互聯網平臺,讓患者更加精准匹配到名醫。"

多點執業成風向 醫生"走出去"變容易了嗎?今年3月,廣州市人民政府印發了《廣州市促進健康及養老產業發展行動計畫(2017-2020)》就明確提到了"醫生集團",並特別指出要推進林鋒胃腸腫瘤醫生工作室、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客戶服務中心主任謝汝石工作室、張子謙工作室(已更名"博多嘉聯醫生集團")、聯合醫生-威爾醫院等多個重點醫生集團項目。傳統的認知裡,醫生的屬性往往是"××醫院的醫生",醫生集團迎來了眾多政策利好,醫生"走出去"真的變容易了嗎?"從這些年來看,醫生走出來創業、多點執業已是一個新風向。"一位元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以自己曾就職的廣東中山醫院體系來看,目前多點執業的醫生已經超過了200人。不過,亟待解決的問題仍不少。從目前來看,醫生組成醫生集團後,與原來的醫院由雇傭關係變為合作關係,如何保護各方利益,是個挑戰。王捷也表示,不少發達國家醫生集團已是普遍現象,但在我國才剛起步。對此,林子洪表示:"現階段,聯合醫生集團並不鼓勵醫生完全從體制內出來,而提倡以多點執業的方式,這樣醫生集團與公立醫院就並不是競爭與搶醫生的關係,而有望成為醫院醫療資源的有益補充。"

輕資產重資產? "身份"問題仍尷尬 記者瞭解到,擺在醫生集團面前的,還有一個資質問題。2016年,深圳市發出全國首張"醫生集團"工商牌照。隨後,廣東、福建、陝西、貴州、安徽、雲南、湖南和新疆等多個省份也批准了"醫生集團"的工商註冊。不過,工商註冊不等於醫療行業的執業資格。目前,大部分醫生集團經營範圍為醫療投資、管理投資、技術諮詢等,僅有小部分醫生集團的經營範圍內加入"提供醫療衛生人力資源管理服務;組織醫務人員在合法的醫療機構開展診療服務"等。而根據我國《醫療機構管理細則》,醫療機構的類別尚未包括"醫生集團"。如果註冊為醫療機構,必然需要用房、設備等。這也就涉及醫生集團是想往"輕資產"模式發展,還是發展為自建醫療機構的"重資產"模式。林子洪的醫生集團很早就開始了圈地跑馬的重資產佈局。"我們是在實體醫療機構的基礎上再做平臺的,所以一開始就解決了診療資質的問題。"目前,該醫生集團已推出15個共用醫療中心。一位元業內人士介紹,自建實體醫療中心的好處是,醫生可以直接來平臺多點執業。而博濟仁醫醫生集團也已落地在珠三角廣州、粵東揭陽、粵北清遠的專科醫院建成"共用醫療中心"。此外,深圳博多嘉聯醫生集團惠州基地也已經在營運中,目前,其深圳日間手術門診也已投入運營。但超大投入也成了最大難題。對此,博多嘉聯率先與新風天域集團旗下的新風醫療控股有限公司簽署協定,新風天域集團為博多嘉聯注資超過10億元,成為其大股東。"在適當的時候會考慮讓資本進入,但會選擇跟我們的理念一致的資本。"王捷表示。

民營醫療口碑待重塑 醫生集團面臨發展瓶頸 儘管在國外已有長足發展,目前國內也已有眾多的醫生集團競相成立,但業內仍然認為,醫生集團這種新業態還在初步發展階段,仍然面臨著諸多問題與挑戰。在去年的第三屆中國醫生集團大會上,國家衛計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苗豔青就表示,目前醫生集團發展主要面臨幾個問題:一是缺乏對醫生集團的性質、監管、規範的法律法規;二是缺乏醫生集團與簽約機構的利益分配相關標準;三是體制內外同時執業,巨大的收入差別可能導致"轉移病人"的現象。"整個生態體系的建立,需要長時間被認可,對於政府管理層,這也是一個新的事物,需要有相應的政策跟上,醫生集團的運營管理人才方面也是很稀缺,需要時間培養。"一家醫生集團的創始人對羊城晚報記者表示。此外,他也坦承,對於老百姓來說,此前莆田系民營醫院的形象一直充滿爭議,民營醫療整體口碑不佳,因此,對於醫生集團而言,如何重塑私人醫療的品牌,仍是一個需要探索的事情,"不能急功近利"。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alveice Team.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