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亞浩鼎昨日夢靨 生技業衝上市櫃募資重振旗鼓 鉅亨網記者黃雅娟 台北2018/07/22對生技產業而言,基亞、浩鼎新藥解盲失敗帶來的市場震撼,彷彿昨日才剛發生,新藥研發費時最長可達 10 年,若苦無資金支持,到手的研究成果將功虧一簣,而單靠新藥研發,又沒有其他收入,若非有大金主支撐,小公司根本熬不過創業期。據經濟部統計,2016 年至今申請上市櫃「快速通關」通過的公司共有 31 家,其中高達 21 家是生技業者,可見生技業募資困難程度。生技業在台灣股價市值高達 9000 多億,然而年產值僅 1000 億元,經濟部次長龔明鑫今年參與台灣生技月活動時就喊話,要讓生技產業成為兆元產業,多數人對這個數字多保守看待。除政府支持,水劑藥廠晟德轉型為生技工業銀行,尋覓可投資、有潛力的生技公司,不僅為公司帶來可觀業外收益,也順利扶植包括智擎、順藥、金樺等生技公司,成為產業明日之星。但是如何實現兆元產業藍圖,除靠政府近來開放生技及科技類申請上市櫃「快速通關」,生技產業可能更期待外界投資人的理解,能體會生技產業循環最長可達十年,是一筆時間不短的長期投資。記憶猶新的生技新星浩鼎,因為 2016 年乳癌疫苗新藥 OBI-822 解盲失敗,加上當時中研院長翁啟惠持股風波,引起外界對生技產業一陣撻伐,當時準備上任的經濟部長李世光更形容,這場風暴就像「海嘯的開始」。早在浩鼎案先前,2013 年基亞新藥解盲失敗,也為市場投入震撼彈,不僅股價大跌,更被媒體形容,「新藥股的美夢」被敲醒。而整體產業好不容易度過基亞帶來的低潮,浩鼎又成為新的震撼彈,翁啟惠的持股風波,讓政府社會專注個人道德,彷彿這就是新藥解盲失敗的主因。對生技產業而言,研發新藥風險極高,就算臨床一期、二期實驗都順利,經過三期可能花費更多時間、成本,結果卻未如人意,這也是新藥為何如此珍貴,生技月與會學者更直言,臨床實驗中 50% 比重,可能都會發生全部重做的情形。生技業者研發新藥,還得取得藥證、上市,並向醫生、保險業者、販售通路等進行溝通,如果利潤不佳或者病患使用不便,都可能影響新藥最後銷售成效。不少人都形容,生技業是燒錢的行業,研發新藥從研究、動物實驗到臨床實驗,可能歷時長達10年,只要沒有足夠資金,所有投入前功盡棄,甚至連製藥的藥廠都要 10 年才能轉虧為盈,何況是一般進行研發,無其他收入可言的新藥公司。為了能夠盡快上市櫃募集資金,有的生技公司甚至放棄原有的投入,轉為研發他類新藥,就是期待這個「新藥股的美夢」能夠持續下去,如果可以順利完成實驗、獲得藥證,並使新藥真正上市銷售,公司就能持續獲得資金,繼續下一個新藥開發。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alveice Team. Powered by Blogger.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