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ugust 21, 2018

生技香港掛牌 PK目標: 百濟神州 募得9.03億美元 氣勢強壓美國Nasdaq


解讀生技股赴港掛牌的投資價值 2018-08-20 財訊 作者劉軒彤今年4月底,港股啟動無盈利生技公司IPO(首次公開發行)的申請,引起全球生技業的關注,向來是全球最大生技IPO中心的美國那斯達克(Nasdaq),遭到港股搶盡風采。雖說初出茅廬不構成威脅,但香港可是中國國際化的股市櫥窗,假以時日會對全球生技業籌資生態造成何種影響,絕不能等閒視之。港股第一檔獲准掛牌的無盈利生技公司歌禮製藥(01672.HK)IPO募資將近4億美元。第二檔獲准的百濟神州,更募得9.03億美元;與美國那斯達克今年最大一筆生技公司IPO案—Rubius Therapeutics2.41億美元相較,港股集資的氣勢就出來了。
歌禮製藥 第一炮未打響 歌禮製藥81日風光上市,首日勉強守住14港元的發行價;然而,第二天開始就很難看了,重挫15.3%,第三天更續跌15.5%。股票初上市3天,居然破發(跌破發行價)28.4%。如此糟糕的表現,跌破外界的眼鏡,但卻也不是太意外。話說歌禮製藥掛牌生不逢時,本來萬眾矚目喜事一樁,偏偏掛牌前中國出現疫苗造假事件。然而,醫藥產業的趨勢長期看升毫無懸念,這與中國積極進行藥改與國際接軌,以及科技與生醫融合加速發展有關,引來眾多資金注入,讓中國醫藥股往往能在大盤走跌時展現防禦特性。不過,疫苗造假事件爆發後,投資人信心動盪,醫藥股防禦特性頓失,只能隨著大盤浮沉。事實上,作為港股第一檔掛牌的無盈利生技公司,投資界對歌禮製藥的指標意義並沒有太大的關注,主因歌禮製藥自主研發的抗C肝新藥戈諾衛(Danoprevir)今年6月獲中國國家藥監局批准上市,2個全口服抗C肝聯合治療方案也於近日被納入優先審評程序。據了解,歌禮製藥曾在IPO申請書中表示,預計2018年新藥上市後將實現營收5億元人民幣。這意味著歌禮製藥可能很快看到業績,不能視為典型的無盈利生技公司,投資評價角度不同;換句話說,這第一炮是試試水溫,未打響也沒那麼嚴重,充其量尷尬些罷了。在「2018台灣生技月」的1場論壇中,匯橋資本生醫基金執行長李彬說了一句中肯的話:「生技股的循環還是有週期性的,重點是要穩定的讓好公司加入市場,市場就會一直存在,一直在那兒!」
百濟神州 背負沉重壓力 那麼,第二檔的指標意義可能相對重要了。88日掛牌的百濟神州(BeiGene),能拿來說的背景故事更豐富了。這家根植於中國的生技公司,目前在美國、澳洲、瑞士也設有據點。2016年初,百濟神州的美國存託股票(ADS,每股表彰普通股十三股)在那斯達克掛牌時募得1.58億美元,2年半來股價最高漲了7倍,現今市值約當95.6億美元,較為國際投資者熟悉。這次該公司選擇在香港2次上市,一出手就募得9.03億美元,讓外界驚歎。百濟神州88日以每股108港元掛牌上市,也是第1家在美股和港股同時上市的中國生技公司。論產品線,百濟神州比歌禮製藥豐富,其中有3項藥物處於臨床後期開發。此外,該公司也與國際生技大廠賽基(Celgene)達成多項合作協議,包括2017年雙方針對PD-1單株抗體新藥Tislelizumab(BGB-A317),在美國、歐洲、日本和亞洲以外其他地區的實體腫瘤開發與商業化的權利,以及用於治療惡性血液腫瘤和進行內部組合療法的全球範圍權益。同時,百濟神州也獲得賽基在中國獲准的藥物ABRAXANEREVLIMIDVIDAZA的獨家授權,並接管其在中國的營運團隊。論起規模、國際知名度,以及正宗無盈利生技公司的指標性,百濟神州都比歌禮製藥來得大;不過,在歌禮製藥不如預期的破發情況下,百濟神州的股價壓力自然也會高一些,不僅僅是股東關注,其他準備申請進入港股IPO的生技公司也睜大了眼睛,畢竟如果掛牌公司股價接二連三軟弱無力,勢必會影響到正在排隊募資公司的估值與認購意願,甚至不排除有些公司會因此推延上市時間表。不過,港股開啟無盈利生技股的掛牌大門,還只是剛開始,後續的路仍長得很,投資人也需要時間適應及習慣,包括累積對生技公司的知識與評價方式。對此,李彬也在論壇中表示,美國生技產業的投資者組成,主要是全球機構法人、本土基金,以及健康醫療專業投資者,這些投資人熟悉生技產業,也懂得用各種不同的方式評價生技股;然而香港股市雖然相當國際化,也有機構法人投資者,但是還有來自香港當地及中國大陸的散戶,投資人結構本就不盡相同,投資行為也有所差異,需要時間去淬鍊。自從430日港股正式開放無盈利生技公司申請IPO,迄今已滿3個月,總計截至7月底止,申請的公司共有8家,分別是歌禮製藥、華領醫藥、盟科醫藥、信達生物、康希諾生物、百濟神州,以及2家美國生技公司Stealth BioAOBiome
赴港掛牌 得有中國故事 隨著這股風潮,台灣也有不少生技公司對於到港股掛牌充滿興趣,這個議題在7月的生技月中也廣被討論。李彬建議,如果IPO規模在2億美元以下,不要去香港IPO,因為流動性可能不佳,失去了掛牌的意義。此外,若想到香港或中國大陸掛牌,最好要能說得出與中國相關的故事;就好比目前已經申請到香港IPO的八家公司,就算是美國公司,它們也說得出重要團隊來自中國、熟悉中國,或將在中國投資設點等等。關於這一點,在同一論壇中分享自家公司募資經驗的台灣微脂體總經理葉志鴻也持同樣的意見。他表示,不管選擇到何地募資與IPO,最重要的是清楚知道「你到底要什麼」、「想做什麼」。李彬也補充,每個市場都有不同的優缺點,也有不同的投資者行為模式,在思考IPO地點時,第一個思考要件必須是「什麼才是對你公司最好的」,其次則是「什麼才是對你股東最好的」。當然,還有銀行、法規等都要考慮進去。
法規鬆綁 台股仍具利基 雖說在爭搶優質生技公司上,港股或許來勢洶洶,但台股也不是吃素的。生技月中,元大金控法金事業處執行長郭明正認為,台灣從2008年執行生技鑽石計畫以來,已經過3階段的轉變,市值也從當年的750億元成長到現在超過9000億元。到香港上市的成本是台灣的510倍,且台灣的SPO(seasoning public offering,也就是公司為了某些特定目的,在現有已經公開發行的股票之外,另外再發行新的股票募集資金)占比約30%,比香港容易許多。言下之意,中小型生技公司到香港發行討不到便宜。金管會副主委鄭貞茂表示,金管會已加速台灣掛牌審核時間,過去新掛牌公司集保股票要鎖2年才能賣,現在放寬為每半年可以賣4分之1。此外,針對併購、借殼等等的審查與條件規定,金管會也在考慮鬆綁。總之,鄭貞茂坦言,生醫產業的特色是研發時間特長,因此需要一定程度保護投資人,但是在這個大原則之下,金管會仍會盡可能給予公司彈性。對於生技公司而言,無論是美國或兩岸三地的股市都是籌資管道選擇之一,沒有絕對的好壞,只有適不適合。港股的生技聚落才剛成形,生技產業籌資生態是否會有大轉變,只能持續觀察下去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alveice Team.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