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February 10, 2011

兩難: 翁啟惠挺朱敬一; 表現不錯的 張進福(科技政委) 要下台嗎?

翁啟惠:朱敬一入閣有助科技產業化

2011-02-11 中國時報 【謝錦芳/專訪】 中央研究院院士朱敬一內定接任行政院政務委員的人事迄今未定案,中研院院長、行政院首席科技顧問翁啟惠表示,朱敬一做事積極,做人直爽,分析能力極強,對事情看法深入,是相當難得的人才,若能入閣貢獻專長,可為行政團隊帶來新氣象。 翁啟惠接受本報專訪表示,一個比較進步的國家,科技研發與產業之間有密切關連性;遺憾的是,台灣的科研與產業之間距離非常遙遠。他認為,目前很重要的一項任務是將「科技產業化,把知識變成經濟。」 對於台灣科研與產業之間缺乏銜接的問題,翁啟惠憂心忡忡表示,這在生技方面特別嚴重,至於電子業較沒有問題,但電子業偏重在代工業務,欠缺關鍵性技術;如果台灣要走向知識經濟,就必須面對問題,積極檢討,以落實科技產業化。 翁啟惠認為,科學園區發展迄今相當成功,但多數由國外引進技術,很少是國內自主研發成果而加以產業化,這是台灣迫切要加強的,須由主管科技的相關部會單位共同來努力。 「學術界不只發表論文就好,還必須努力在制度與環境面加以改善,讓研發成果帶來價值。」翁啟惠指出,經濟部主要推動成熟技術的產業化,至於尚未成熟的技術之產業化,台灣必須加強。他說,朱敬一在這方面有很好的看法,從經濟方面看產業發展,對於科技與經濟面的結合有很大幫助。 翁啟惠指出,朱敬一對於六大新興產業、兩岸關係、教育議題都非常關心,尤其對推動爭取優秀人才的「彈薪專案」、修訂科技基本法等出力甚多,他是一個非常有心且做事積極的人。 近年來朱敬一在報章雜誌上發表許多評論,對政府施政提出針砭,翁啟惠表示,這是出自知識分子的責任感,儘管有些人有不同意見,不過,學者出身的他是就事論事。對於朱敬一即將入閣,翁啟惠表示,樂觀其成。

朱敬一封筆入閣 將與筆下的「Z咖」共事

【聯合晚報】 2011.02.02 內閣改組幅度擴大,中華經濟研究董事長朱敬一將擔任行政院政務委員,曾經是最年輕的中研院院士,朱敬一秉持文人報國的理念,時時關切國家大小事,從教改到金改稅改再到兩岸經濟協議 (ECFA),朱敬一不但能侃侃而談,也有很多不同意見,期待未來內閣運作中加入這位大師級人物後,能擦出不一樣的火花。即將入閣的朱敬一1955年次,台灣大學商學士,美國密西根大學經濟學博士,著作等身,算是當今國內財經學界重量級學者。1989年返台擔任台灣大學教授,1999年到2000年擔任國科會人文處處長,2000年到2003年擔任過中經院副院長,政黨輪替馬英九總統上任後,20087月起接掌中經院董事長至今。朱敬一的研究領域包括人口經濟、法律經濟和財政學,具有濃厚使命性與滿腔熱血,雖然多次婉拒入閣,但教書、寫書和研究工作之外,對於國家社會的發展仍保持高度關切,尤其在教育、財經、司法等事件上都有獨到見解,並常常為文針貶時事見諸報章,筆鋒犀利文思泉湧,批判往往一針見血。觀諸朱敬一過去多篇專欄,就有多篇文章直指政府官員大多是「C咖」。他從吳揆的「大嘴巴條款」說起,指絕大多數不適任的官員問題都不是「大嘴巴」,而是「既無觀念、亦無理想原則」,只是知識與專業上的「C咖」。他甚至還在去年底一篇文章,批評一位財經官員建議設立「國際醫療基金」,指其蒙蔽資訊、欺瞞長官,根本是「財經昏官」、「Z咖」。如果朱敬一果真入閣,未來豈非「A咖」對上「Z咖」?朱敬一文采洋溢,展現鴻儒氣勢,相當受到總統馬英九的信任,但對於政府的政策也絕對不是全盤接受,例如稅改大降富人稅,朱敬一持保留態度,甚至為文批判。這樣一位會「唱反調」的人進入內閣,未來是否牽動內閣運作,朱大俠要堅持己見或是委屈妥協?朱敬一文章最後一次見諸報端是124日聯合報,標題為:朱大班的最後評論,文章最後提到農曆年後他在報紙的若干專欄將封筆,這篇封筆之作的出現時間點對照入閣時機,朱敬一似乎早已在文章中預告他將入閣。

朱敬一:朱大班的最後評論

【聯合報╱朱敬一】 2011.01.24  在李明博剛接大統領時,曾經提出CEO接閣揆的訴求。其實不只是總理一職,若將國家比喻一家公司,則人民是股東、立法院是董事會、內閣是經營團隊,而內閣裡有許多部會首長,都可以類比為公司裡的某一職務。既然坊間有人想找公司CEO做閣揆,那麼自然也會有人想找念財務出身的人做財政部長。我在此文中要從五點切入說明:國家與公司的類比有其限度,而搞企管財務的人往往不適合做財政部長。一、公司幾乎所有的支出都是為了牟利—人事費是為了聘能夠賺錢的人、買機器是為了生產營利、租店面是為了零售營收。在「一切為賺錢」的大前提之下,公司財務長找錢融資的原則就很單純:尋找最低的資金來源、減低公司的財務風險。但是國家則不然;國家的財政支出有絕大部分是沒有收益能力的—社福、國防、環保、文教,每項都很難從支出衍生收益。公司財務長評斷支出是否允當只要比一比內生報酬率(IRR),但國家財政部長評斷各項社福或減稅政策,就得有相當的社會科學專業訓練。二、對公司而言,股東是「匿名」的,平地股東與山區股東並沒有任何不同。但是國家有職責要提供中低收入者社會福利、健康保險、學費補貼等,而由於中低收入者無力負擔,故前述這些支出必須要來自於社會上較有錢的家庭。簡言之,國家的財政收支背後,有非常強烈的所得重分配功能,但是公司財務長卻完全不必有「股民之間財富重分配」的考量。三、公司向外借錢,期滿就必須還本付息,否則債權人就可提起清償之訴,必要時法院可以依破產程序處分這家公司。但是當國家向人民發行公債時,幾乎可以無限制地借新還舊。就算債務偏高或信評下跌,很少有國家會真正面臨破產。而且即使政府破產(如加州),主政者也幾乎沒有責任。準此,公司財務長比較會對公司債務謹慎,但國家財政部長通常卻不會對信評敏感,而政客更是對財政赤字視若無睹。四、在公司之內,基本上是不講民主的;財務長下令,財務與稽核下層部屬就只有服從的分。在國家則不然。不要說財政部長,就算是總統,全國上下也有得是嗆聲之人。財長如果施政不當、經常劫貧濟富,則後果是怨聲載道,累積民怨。五、單一公司財務長端出一項政策,大概不太需要考慮廣大人民的反應,但是政府部會在制定政策時,都要考慮人民的反應與影響。例如,政府要對遊艇汽車課奢侈稅,大老闆原本是自掏腰包買車,現在車價因奢侈稅加徵而變貴了,他們就改由公司買。於是,所有的費用全部轉到公司股東身上。上有政策則下有對策是鐵的政治邏輯,不思對策而瞎搞政策,其後果注定是一事無成,甚至是天翻地覆。農曆年後,我在報紙的若干專欄即將封筆。值此「朱大班的最後一夜」,乃提出以上最後的評論。(作者為中研院院士、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alveice Team.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