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pril 7, 2011

朱敬一回應葉金川 有關台灣國際醫療專區

國際醫療/不積極 醫界人才將被掏空

【聯合報╱朱敬一/行政院政務委員(台北市)】 2011.04.08 昨日乍見衛生署前署長葉金川「 國際醫療不設專區較可行」一文,深感驚訝。猶記得兩年前,曾與葉前署長討論,當時葉非但贊成以專區發展國際醫療,就連落腳地點金門都想好了。理念怎麼會突然轉向?細讀之後才理解,更多的是憂心,希許政府把配套做好。葉前署長的擔心,強調的是「做了」,會如何、如何。但我的社會科學背景,卻強調「比較」多種取捨,可能會造成的影響。國際醫療,我更看重的是「不做」,台灣即將面臨的危機。大陸三月正式核定的十二五計畫,將醫療列為「重點中的重點」項目,台資醫院正是其積極拉攏對象。中共衛生部二月底就來台灣招商,五月將在對岸辦大型招商會。換言之,台灣如果不做,不讓病人輸入,這些醫院、醫生就會輸出到大陸,屆時台灣名醫整批、整批到大陸定居,幫大陸有錢人看病。台灣醫生還得飛到大陸,去學技術;台灣病患得飛到大陸,掏腰包看醫生。面對大陸磁吸效應,如果政府毫不作為,放任彼岸這般掏空台灣醫界人才,才是對國人不起對台灣而言,它不僅是一個產業,恐怕更有戰略意義。面對大陸的崛起,國際醫療已變成如全球化般,不論你喜不喜歡都得面對的議題。全球化造成M型社會之弊,不面對更糟,與其鎖國,還不如積極面對,思索如何安排配套。只允許專區內醫院設公司,是對台灣醫界倫理觀念,衝擊最小的小門。專區也是最容易管理,最不會排擠國人醫療資源的方法。政府將配套,未來台大、長庚等醫學中心,醫生在母醫院服務時段不可減少。初期全國也將只開放二至三張執照,占台灣現有510家醫院,不到百分之一。放諸國際,除了新加坡以外,印度、杜拜、馬來西亞都以專區發展國際醫療;至於泰國,國際病患高度集中在兩家醫院,雖無專區之名,但卻有專區之實。未來專區醫院除了繳稅,稅後獲利一定比例將回饋健保,以求造福國人。國際醫療是個跨政黨都認同的產業,大陸的磁吸效應,更是不論我們喜歡或不喜歡都得面對的事實。政府所能做的只有積極面對,思索如何安排配套,才是當為。

 
References: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alveice Team.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