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ly 31, 2013

敏盛陳保仁: 台灣國際醫療瓶頸….. (少一點限制,多一點鼓勵)

突破悶經濟/推國際醫療 政府做莊引東風 記者林安妮╱專題報導 「台灣最難能可貴之處,就在民間的活力與彈性,」桃園敏盛醫院國際醫療部執行長陳保仁表示,政府多點鬆綁、少點管制,民間企業自然能找出活路與商機來。 敏盛醫院早在十年前,就開始針對外籍人士推出國際級醫療服務,從早期的「國際醫療科」,再到今日的國際醫療部,業務遍及近年頗夯的陸客觀光健康檢查,以及較具「國際醫療」意涵的醫療手術與跨國代訓。後兩者的含金量較高,也被敏盛醫院視為是帶動國際醫療業務成長的金雞母。陳保仁分析,亞洲發展國際醫療較優的幾個國家,都有一些共同特色,包括定位清楚、由國家做莊及產業思維。舉例來說,韓國發展國際醫療,只挑「整型」大餅吃,韓國政府還傾全力透過文創、韓劇向亞洲促銷,「進到韓國,整型文宣滿天飛,但是台灣基於保障消費者權益,多禁止以行銷話術來推銷醫療,彼此的文化差很大」。他認為,台灣要發展國際醫療,最先要釐清的迷思是,台灣真的要把國際醫療當成是能賺錢的產業來經營嗎?在國內行醫不易,動輒會被貼上醫生死愛錢,或排擠健保資源的標籤,以國內多數醫療院所均愛惜羽毛的情況下,國內要發展國際醫療,先天就會碰到瓶頸。陳保仁建議,政府要做大國際醫療這塊大餅,就必須拋開限制型的管理思維,避免處處劃定紅線,還動不動要重罰業者。他說,「政府如果把醫療當成是一項產業,就必須採取加值管理,產業若欠缺東風,就親自下場引東風,」「台灣民間不乏活力,少一點限制,多一點鼓勵,它自然就會成長茁壯」。【2013/07/23 聯合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alveice Team.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