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衛生福利部帶來機遇與考驗 2013-07-24 01:56 工商時報 【本報訊】配合政府組織再造以全新面貌呈現的衛生福利部,已於23日正式掛牌,首任部長邱文達強調衛福部設立的願景是要提升國人的幸福指數,讓全民都能過得健康又幸福。這樣的願景令人期待,但如何才能落實,顯然有待觀察。首先的考驗在於,新的衛福部事實上是由原來的衛生署,與原屬內政部的社會司、兒童局、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國民年金監理會,以及教育部所屬中國醫藥研究所等單位整合而成。如果參酌新的文化部同樣是由原文建會及新聞局等相關單位整合而成,但自去年5月掛牌運作迄今,卻始終還陷在磨合期的泥淖中。則業務跨距更大的衛生醫療與社會保險福利業務,兩者之間的磨合難度更大,對邱部長是一大考驗,對國人的幸福期待值自然也是一大考驗。第二個考驗是綜觀衛福部的核心業務,不論是醫療健康、疾病管制、食品藥物管理,或者是社會救助、年金保險、長照服務,要做到讓國人有幸福感,在在都需要龐大的預算經費始能支應,偏偏近年來政府的財政狀況益見惡化,因此誠如曾任衛生署長的楊志良所說,他憂心衛福部預算若無法爭取到位,恐致畫餅充飢「新部長的挑戰才剛開始」。再一個考驗則是儘管中央已經將衛生醫療與社會保險福利2大業務整合成衛生福利部,但在地方政府層級、衛生局與社會局仍是兩個互相不隸屬的編制單位。因此未來中央政府能否在地方落實,楊志良指出這又是衛福部的另一大考驗。而且從近年的經驗來看,中央部會與地方政府之間的溝通協調,比起同一個部會內不同司署之間的磨合,其實變數更大。萬一未來不同縣市因為配合與執行的落差,出現一國數制的亂象,不同縣市之間存在醫療資源或社會照顧的落差,則只怕提升的將是國人的怒氣指數而不是幸福指數了。除了這三項可預見的挑戰和考驗之外,衛福部其實還有第四項的挑戰,就是行政院於衛福部成立前夕,在副院長毛治國主持的專案會議中初步決定,未來自由經濟示範區第一階段上路時,國際醫療業務將以「前店後廠」概念,在桃園、台中、高雄3處空港,選定適當區位設立國際醫療服務中心,而在區內設立實體醫療專區之前,將由港區外既有的39家醫療院所先行作為「後廠」,以服務國際旅客。衛生署並預估在啟動的2年內,能夠吸納國際醫療客源30萬人次,讓產值達150億元。綜觀行政院的這項方案,對於衛福部的挑戰,還不在於是否果然能夠在2年內創造高達150億的國際醫療產值,也不是在爭議會中舊衛生署代表所做的承諾,新的衛福部是否要概括承受。真正的挑戰其實在於,這項國際醫療服務業務在實體專區建置營運之前,將由自由港區外的39家醫療院所來承擔。可以想見,一定有人會質疑我們的醫療院所為什麼要幫外國人看病,尤其是幫中國人看病。對於透過國際醫療服務創造高額產值,同樣也一定會有人質疑,醫療怎麼可以以賺錢為目的?當這兩種質疑匯流加總起來,邱部長將會被質疑施政作為本末倒置,只顧賺錢罔顧國人健康。歸納衛福部掛牌成立後所將面臨的四大挑戰,前三項涉及的是包括中央到地方政府體系之間協調溝通整合機制能否順暢運作的問題,可以說是對衛福部治理能力的考驗。第四項的挑戰,則性質較為複雜,一方面民間的可能反彈質疑自然不能視而不見,但另方面我國的醫療服務品質在國際間早有口碑。特別是相對於中國大陸明顯落後的醫療服務品質,台灣的健檢醫美在兩岸實現直航、自由行之後,業已成為充滿吸引力的亮點。順勢而為發展國際醫療產業,既能創造產值也能增加就業機會。相反的,如果台灣不開放國際醫療服務產業,其需求將轉向韓、泰等國,又或者是吸引台灣醫界競往大陸設置醫療院所,到頭來台灣將是一場空。盤點分析衛生福利部的設置,意謂著國人的健康照護與社會福利更趨制度化,自然值得肯定。但其所面臨的內外挑戰卻也不容小覷。屬於體制內的部分,考驗的是政府的治理能力,屬於跨國部分,考驗的則是國人的視野與企圖心,否則故步自封,不只衛福部沒有未來,台灣也不會有未來。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alveice Team. Powered by Blogger.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