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27, 2018

中天集團+日本日東制藥 合作Postbiotics! 益生菌難久駐 腸道環境將成關鍵


搶攻腸道益生菌 機不可失 2018-03-26 00:01經濟日報 張翼中 上(2)月28日,一篇發表在《Nature》的文章為腸道微生物態研究帶來變革,以色列魏茲曼科學研究所的Eran Segal教授,經研究1046位不同人種的以色列人腸道菌相,並整合國際多組重要資料庫數據後得出重大結論,人體基因只影響了1.9%的腸道菌相,換句話說「有高達98%的腸道菌相,是由基因以外的環境因子所決定」,這也為腸道健康相關食品與藥品的未來發展的潛力,提供了最有力的註解。本月9日,另一篇由中國上海交大所發表的《Science》文章,更利用傳統糖尿病飲食搭配高膳食纖維飲食,大幅降低糖尿病2型病人血液中醣化血色素含量,爾後他們更將攝取此高纖飲食的病人糞便移植至老鼠體內,也證實觀察到同樣效果,最後更成功鑑定出15株有利於糖尿病病人的益生菌種。本篇研究進一步佐證了藉由飲食控制腸道微生態並達成疾病緩解的可行性。人體腸道中預估居住超過100兆細菌,比人體的細胞總合多了十倍,近年有愈來愈多的研究指出,腸道微生態不僅決定人體健康與否,更廣泛影響了各種人類疾病,包含感染症、癌症、代謝症候群所導致的肥胖與糖尿病、過敏與免疫失調性疾病、退化性疾病如阿茲海默症或帕金森氏症等,腸道微生物與人體健康全面接軌。過去,研究普遍認為,腸道微生物態決定於基因、地理環境、飲食、生活習慣、用藥習慣與嬰兒出生方式等,然而究竟何者是最重要的因子卻一直沒有絕對的定論。自從2014年一篇發表於《Cell》的論文,針對416對英國雙胞胎的研究,其結果認為遺傳影響腸道菌相並決定個體胖瘦與否。爾後, 2016年一篇發表於《Nature Genetics》的論文,更認為遺傳決定了1/3的腸道菌相,一時之間遺傳成為腸道微生態中的顯學,而國際各大指標期刊也隨後紛紛刊載多篇基因決定腸道微生態的論文。然而本次Eran Segal教授在比對多個資料庫數據後得出結論,所謂「遺傳決定腸道菌相」應有誤差,因其結果無法在其他資料庫重現,在所發表過與腸道菌相相關的211種人類單核苷酸多態性(SNP)基因型中,只有七種在他的分析中成功重複並具統計意義。進一步分析後,他得出遺傳只影響了1.9%的腸道微生態,而所有因素中,飲食才是最主要影響,其影響程度超過20%以上。目前藉由調整腸道微生態來達成治療與保健的產品可分成三類,市售的優酪乳及菌粉補充品等活菌類產品,通稱為益生菌產品(Probiotics)然而許多研究證實,直接攝取益生菌效益有限,無法讓益生菌長期進駐體內,因此Probiotics在未來將逐漸被取代。取而代之的會是,益菌生產品(Prebiotics) 及益生菌代謝物產品(Postbiotics)Prebiotics是藉由提供益菌喜歡的食物(例如高纖與碳水化合物)來使益菌增加,而Postbiotics則是利用益菌代謝物直接控制腸道環境促使益生菌生長,更能同時達到抑制壞菌滋生及調節宿主免疫功能等多重功效。有鑑於Postbiotics的可能潛力,本月7日《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就特別為此發表了一篇評論,當中細數近幾年Postbiotics的重要發展。台灣中天生技集團與日本日東制藥也將Postbiotics視為重點計畫全力投入。國際知名腸道及神經科學專家Paul Bertrand教授也表示,未來會是Postbiotics的時代,因為細菌代謝物是調控人體腸道健康最直接的物質,然而細菌代謝物成分複雜且牽涉廣泛,要找出具療效的Postbiotics產品,需要很高的技術門檻。國際權威機構Technavio預測,腸道益生菌相關市場到2022年將有高達636億美元的驚人產值。因此,中國產學界動作更是積極,除了華大基因等公司大舉投入外,更接連啟動多項大型研究計畫,已成為此領域的領頭羊。台灣產業需加快腳步,大膽創新,先行切入高技術端的產品,以搶得先機。(作者是鑽石生技投資分析室分析師)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alveice Team.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