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悅 發言日期 107/05/24 發言時間 15:13:03 發言人 蔡玉婷 發言人職稱 財會經理 發言人電話 02-77422699 主旨 公告本公司研發中重度憂鬱症之憂鬱及自殺症狀(SNG12), 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執行人體臨床第三期試驗 (補充公告)符合條款 第43款 事實發生日107/05/24 說明1.事實發生日:107/05/24 2.公司名稱:心悅生醫股份有限公司 3.與公司關係(請輸入本公司或聯屬公司):本公司 4.相互持股比例(若前項為本公司,請填不適用):不適用 5.發生緣由: 本公司研發中重度憂鬱症之憂鬱及自殺症狀(SNG12),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 (FDA)核准執行人體臨床第三期試驗。(1)研發新藥名稱或代號:SNG12。(2)用途:憂鬱及自殺症狀。(3)預計進行之所有研發階段:三期人體臨床試驗。(4)目前進行中之研發階段:A.提出申請/通過核准/不通過核准:重度憂鬱症之憂鬱及自殺症狀(SNG12),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執行人體臨床第三期試驗。B.已通過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許可者,未來經營方向:將依試驗計畫進行臨床試驗。C.已投入之累積研發費用:新台幣43,303仟元。(5)將再進行之下一研發階段: 將根據本期臨床試驗結果決定是否需要進行。A.預計完成時間:實際時程將依執行進度決定。B.預計應負擔之義務:無。(6)市場現況: 重度憂鬱(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是很常見的精神疾病,每個人終其一生約 有15%的可能性罹患此疾病,全球重鬱患者大約三億人。儘管這是很常見的精神疾 病,且患病率將因各式生活社會變遷所產生的壓力而逐漸升高,但藥物市場的成 長率卻未見爆發,主要原因在於「藥效有限」(難以和安慰劑區分)、 「未有新機轉新藥」、「學名藥充斥」等。根據市場研究,2017年全球抗憂鬱藥物 (antidepressants)大約116億美金,預估2018-2023年的年複合增長率約1.8%。 現有抗憂鬱劑藥物都基於單胺假說。1950年代單胺氧化酵素抑制劑 (monoamine oxidase inhibitors)、三環抗憂鬱藥(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 先後問世,然此二類藥物副作用較高,且非專一性的抑制神經傳導物質再回收; 1980年代第二代抗憂鬱藥物誕生,副作用較低且抑制神經傳導物質再回收的專一 性高,可以增加突觸間特定神經傳導物質的濃度,稱為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SSRIs),禮來公司的Fluoxetine (商品名:百憂解Prozac)、葛蘭素的Paroxetine (商品名:克憂果Seroxat) 是該時 期的代表藥物。百憂解專利保護於2001年到期後,禮來公司Duloxetine (商品名:千憂解Cymbalta) 於既有血清素機轉上再加入抑制正腎上腺素再回收 (serotonin-norepinephrine reuptake inhibitor;SNRIs類藥物),2012年創造逾 50億美金的銷售金額。後續藥物多在單胺機轉進行改良,如Bupropion屬於抑制正腎 上腺素、多巴胺再回收。 自百憂解問世後,全球抗憂鬱市場獲得快速進展,然就此二十多年的用藥經驗發現 ,無論是SSRIs或SNRIs類藥物,大概只對35%的病患產生效用,而且往往需服藥數週 後才會逐漸有藥物作用,無法對緊急的自殺狀況有所幫助,很多時候甚至無法和安 慰劑效用區別開來,這些缺點明顯無法滿足廣大的患者所需。雪上加霜的是,2004年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發布抗憂鬱藥物的統一警示(black box warning),認為25歲以 下年輕族群使用抗憂鬱藥物有增加自殺意念的風險。是故學界、藥界持續尋求單胺以 外的新治療機轉,希望能開發出藥效更好、作用時間更短、副作用更低,甚至可以降 低自殺意念的新機轉藥物。目前是NMDA的調控引領風潮,如Allergan的Rapastinel 是NMDA部分拮抗劑,J&J的Esketamine是NMDA拮抗機制以快速降低自殺意念 (但是有類似使用K他命的風險)。另外有Sage Therapeutics採用GABA正向異位調控。本公司則是透過甘胺酸抑制再回收機轉(glycine transporter-1 inhibition),增加 突觸間的甘胺酸濃度以活化NMDA功能,在先期臨床試驗,對憂鬱及自殺症狀的治療效 果皆快於、勝於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 Citalopram,並且在藥物安定性及專利有突破後,進入三期臨床試驗。6.因應措施:無。7.其他應敘明事項: (1)重度憂鬱症之憂鬱及自殺症狀(SNG12),預計和難治型重度憂鬱症(SNA1)一併 啟動收案。(2)SNG12 原料藥為甲基甘氨酸共晶,是甘氨酸回收抑制機制的新機轉新藥,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確認為「新化學分子」(New Chemical Entity)並已 獲得美國專利。三期試驗有兩大臨床效用指標:一為憂鬱症狀另一為自殺症狀,目前自殺症狀並無藥物治療。以台灣為例,每天約十人自殺身亡,其中絕大部分 罹有重度憂鬱症。(3)新藥開發未保證一定能成功,此等投資風險,投資人應審慎判斷。
Multiple lines of evidence indicate that hypofunction of glutamatergic neurotransmission via N-methyl-D-aspartate (NMDA) receptors might be implicated in the pathophysiology of schizophrenia, suggesting that increasing NMDA receptor function via pharmacological manipulation could provide a new strategy for the management of schizophrenia. Currently, the glycine modulatory sites on NMDA receptors present the most attractive therapeutic targets for the treatment of schizophrenia. One means of enhancing NMDA receptor neurotransmission is to increase the availability of the obligatory co-agonist glycine at modulatory sites on the NMDA receptors through the inhibition of glycine transporter-1 (GlyT-1) on glial cells. Clinical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the GlyT-1 inhibitor sarcosine (N-methyl glycine) shows antipsychotic activity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Accordingly, a number of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have developed novel and selective GlyT-1 inhibitors for the treatment of schizophrenia. This paper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various GlyT-1 inhibitors and their therapeutic potential.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