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November 26, 2020

統戰部長 陳善平: 台灣已形成 完整 養老產業鏈

養老與健康產業 兩岸共話合作 2020-11-20 01:20 聯合報 /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第五屆兩岸養老與健康產業論壇近日在福建省武夷山市舉行,數十位海峽兩岸養老與健康產業領域專業人士齊聚一堂,圍繞社區養老、居家養老、中醫健康等議題進行交流分享。多位專家認為,兩岸養老與健康產業各具特色,互補性強,合作前景廣闊。據新華社報導,中共南平市委常委、統戰部長陳善平說,目前台灣已經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養老產業鏈,大陸在養老和健康產業方面市場廣闊。因此,兩岸在健康養老產業上存在優勢互補及互利雙贏空間。希望兩岸今後能在建設現代化養老與健康產業領域深入交流、加強合作,造福兩岸同胞。廣州台灣青年之家會長鄭明嘉說,受傳統的家庭觀念以及情感需求等因素影響,機構養老效果不盡如人意,發展社區居家養老是行業大勢所趨。他期待,兩岸高校在專業養老照護人才培養方面加強交流與合作,積極引進台灣專業養老照護團隊與大陸團隊深度合作,將台灣社區與居家養老的理念帶進大陸社區。聯登養老照護服務有限公司執行長、台商陳邦傑現場介紹老年樂齡師在養老服務產業鏈的角色及價值。在陳邦傑看來,台灣在養老產業方面起步較早,目前大陸遇到的問題,在多年前的台灣也出現過。樂齡師作為新興的專業養老服務人員,或將成為大陸未來解決養老產業人才短缺問題的關鍵。此次論壇由台盟中央主辦,台盟福建省委協辦,台盟南平市委承辦。

Wednesday, November 25, 2020

中榮 許惠恒院長: 查房AI打分數/ 瞄準 急性腎衰竭、敗血症、瞻望症、重症護理

醫療人員踏上AI之旅 中榮催生4大重症應用 蔡騰輝 2020-11-20 病房內的科技導入、AI演算法都改變了醫療流程,或有提升醫療效率,更重要的是提升病人安全和治療成效。台灣智慧醫療與照護產業科技與服務發展得如火如荼,無論是新創或是中大型公司,都積極與醫療院所共創、瞭解臨床需求,各家醫院都有不一樣的特色專科與服務聚焦項目,台中榮民總醫院(以下簡稱中榮)2020年除了針對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有許多科技應用,在人工智慧(AI)的影像、語音、生理數值等分析應用上,也許多計畫執行中。

醫療人員踏上AI之旅 推醫院轉型一臂之力 中榮院長許惠恒表示,朝向智慧醫院發展、擁抱AI的過程中,人員的基礎訓練相當關鍵,從2019年開始,中榮的醫師、護理師、藥師、資訊工程師、營養師也有參與人工智慧學校的技術與經理人班,以及東海大學與資策會6個週末的訓練,這1~2年來,共有120多位同仁參與,順利畢業後,學費由醫院補助,就是希望能陸續培養技術與觀念人才。由上而下地瞭解AI、剖析科技潮流、學習策略、制定發展方向、重要的疾病醫療照護認證、高齡長照等以榮民為重點的服務顧群、新興傳染性疾病、重症智慧疾病照護,重症分流、即時診斷,等技術與目標融合,都能有效分配醫療資源。近期與公私單位協力合作的重症醫療主軸4年計畫,就從急性腎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敗血症、瞻望症、重症護理等4大區塊著手,收集過去幾十年的重症資料,以機器學習(ML)提供及早診斷與判斷,再以視覺化管理等方式,與戰情室相連,加速醫療服務效率,同時縮短病人住院天數,也能持續服務急症病人。

整合性的AI更能改變醫療行為 針對醫療影像的應用,許惠恒認為整合性的數據分析應該獲得更多的注目與落實,包括住院病人入院的頭12~24小時照護最為關鍵,都能有效避免突然休克、住進加護病房、猝死的機率;而這題目也在人工智慧學校(AIA)選題與發表,從10多萬筆氧氣濃度、呼吸、血壓等參數的資料收集,以機器學習提供提早預警,不同數據有不同權重。強調「做得夠好的醫療AI,就是要影響醫療行為」的許惠恒說,警示AI能夠優化醫師的工作流程,比方說,過往查房都是從第一床、第二床開始;而現在AI幫忙打分數,給病人2~15分的分數,7分以上就代表病情有快速惡化的可能,也因此醫師現在就可以從分數、危險機率較高的那幾床開始查。也著實減少非預期的轉送加護病房與休克的數量。除了由上而下的科技導入與選題以外,中榮也相當注重與由下而上,也就是從第一線工作當中的診斷、效率、流程改善來出題,目前就有30~40個提案,由專家、學校教授、醫師組成委員會,進而收斂執行9個題目影像、智慧輔住決策相關的專案。

Tuesday, November 24, 2020

元智大學 籌備醫護學院 攜手 亞東醫院

亞東醫與元智大打造醫療生技創客平台 台灣新生報 2020/11/20亞東紀念醫院、元智大學昨(19)日宣布將擴大產學合作,打造「智慧醫療生技創客平台」,讓智慧醫療研發與應用發揮最大綜效。智慧醫療生技創客平台將以元智大學醫護學院之教學核心C.L.A.PC: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L:長壽醫學與遠距醫療、A:人工智慧與工程、P:精準醫學)作為基本四大主軸,定期辦理主題式論壇分享最新研發趨勢與成果,並提供開放創新空間讓廠商展示各項智慧醫療解決方案。亞東紀念醫院與元智大學合作發展AI影像判讀、細胞治療、奈米科技等;亞東紀念醫院教學副院長暨元智大學醫護學院籌備處主任陳芸表示,政府期許在5+2創新產業計畫下推動六大核心戰略產業,發展數位轉型,打造接軌全球的生物及醫療科技產業。因此,本系列活動期待藉由展現亞東醫院與元智大學生技合作成果,做為示範未來合作的鏈結線,並能持續擴大至其他產、學、研機構合作形成一個價值面,最終希望成為一個智慧醫療生技生態圈,以協助建立起更完善的產學研交流管道,並促進資源整合,「智慧醫療生技創客平台」的成立,能有效帶動智慧醫療的發展。綜合式論壇是由台灣分子醫學會創會理事長曾嶔元、台灣再生醫學會理事長張至宏、亞東紀念醫院耳鼻喉科副教授王棨德,以及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中心教授徐業良率先上陣,分別以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長壽醫學與遠距醫療、人工智慧及精準醫學等四類主題進行演講,分享最新醫療發展趨勢。亞東紀念醫院醫學研究部主任邱彥霖也指出,醫界近年在人工智慧與醫學工程領域多有嘗試,亞東醫院也將細胞治療與精準醫療列入重點核心發展項目。本次更結合元智大學的學術能量,共同發展人工智慧以及遠距醫療,並連結遠傳電信等遠東集團的產業資源,進行數位轉型,減輕醫療人力負擔與成本,實踐更高效的醫療照護。亞東紀念醫院林芳郁院長表示,亞東醫院和元智大學生技醫療產學合作行之有年,非常樂見雙方未來在智慧醫療生技議題的跨領域人才培育及研究。透過本次活動主題,提供醫界、學術界、產業界整合的網絡平台,結合各相關智慧醫療生技產學單位,藉由彼此的共同合作研發,提升產業發展。

台大醫神計畫: 一萬名病患 因變異與解讀VS生活環境大數據

發展精準健康 專家呼籲法規鬆綁與培育跨領域人才 2020-11-19 18:00經濟日報 記者陳書璿/台北即時報導 醫界聯盟基金會與生醫生態發展辦公室於今(19)日舉辦生醫產業發展量能系列會議第二場「領航精準健康:BIO+ICT」。醫界聯盟基金會林世嘉執行長表示「預防保健」為精準健康的核心,並以日本醫材廠商歐姆龍(OMRON)將血壓計結合物聯網技術發展遠距監測服務為例,說明ICTBIO產業緊密結合的重要性,同時亦呼籲政府應對於精準醫療新興醫材鬆綁法規,才能真正創造有效率的健康管理。亞洲‧矽谷計畫闕河鳴人資長表示,國內智慧醫療發展時仍受到諸多法規限制,使得大型醫療設備普及不易、新興醫材不易商業化與健保影像資料庫的建置與取用不易。而在人才方面則表示,台灣精準健康發展已落後國外一大截,建議台灣應需解決薪資結構等根本問題,並發展產業利基吸引國際人才來台,才能解決我國跨領域人才之不足。華碩(2357)健康許家瑋資深經理表示,未來精準健康的發展將會以巨量資料結合物聯網與AI技術,朝向慢性病管理、醫院流程改善、醫療資訊服務價值化、重大疾病研究、學術研究等方向發展。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李妮鐘醫師說明台大醫神計畫結合台大醫院完整電子病歷,並蒐集建立一萬名病患生活型態與環境因素的大數據,以有效率地篩選所要的基因變異與解讀基因密碼,未來若能與私部門合作開發平台,將可開發藥物基因平台,應用於更多不同適應症。工研院生醫所莊曜宇副所長指出,以英國BioBank的官方與製藥公司合作以及美國政府發起之All of Us計畫後來商轉為公司為例,說明政府與企業合作於精準健康領域可帶來的潛能,因此建議我國應以產業觀點推動精準健康發展,才不會限縮我國競爭力。在人才部份則說明,我國嚴重欠缺跨領域人才的其中之一原因,在於台灣的人才培育過度將重點置於半導體技術,因此為推動我國精準健康發展,跨領域人才培育將是我國未來應重視的環節。為促進我國精準醫療發展,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將於11月辦理我國生醫產業國際發展量能專家系列會議,後續場次有「建構精準建康永續基盤」(1126),意者請至該會官網報名。

Monday, November 23, 2020

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 招集生醫專家會議: 首戰 精準醫療

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用精準健康數據 翻轉產業創新 2020-11-12經濟日報 記者陳書璿/台北即時報導 財團法人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與生醫生態發展辦公室於昨(12)日辦理我國生醫產業發展量能系列會議的第一場「布局臺灣精準健康大未來」。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執行長林世嘉表示,精準醫療必須反應終端醫療需求,並以此需求作為精準醫療體系的利基,同時亦必須促進生醫與ICT產業相互間的對話,促進我國兩大強項產業的緊密結合。行政院科技政委郭耀煌表示,為推動我國精準醫療發展,必須以數據、創新實證與跨領域合作為三大發展重點,以期為台灣創新服務應用建構更完善的實證環境與支持,並促進生醫、數位科技與材料產業的相互連結。生策會副會長楊泮池則認為,後疫情是精準健康和資通訊產業和AI整合之契機,而我國產業目前已掌握AI運算、8K影像處理、IoT五感感測與5G通訊傳輸等的關鍵技術,因此當今最重要的課題即是如何善用健保資料庫資源,來建構精準康大數據永續平台,以精準健康翻轉產業創新。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所長郭沛恩指出,台灣具有絕佳利基來針對共同疾病發展精準醫療,並說明台灣精準醫療計畫目前累計參與人數將近35萬人,並已完成近26萬的基因型鑑定,未來則規畫以此為基準,建立疾病風險計算模型與個人健康顧問服務,進一步作為全球14萬華人的健康資料指標。工研院生醫所所長林啟萬說明,精準醫療產學研合作新模式應以全人照護為核心共創共享價值,並以精準健康的機會點切入,同時與患者、照護者等多重利益攸關者維持良好關係,營造互信的共創模式。經濟部生醫推動小組吳忠勳主任指出,數據庫為發展精準健康的重要基礎,而全球精準健康發展趨勢即為整合生物數據庫資訊共享與商業化應用。在商業化的整個流程當中,最重要的即是生理數據去標籤化,使其可成為純粹的數據,最終成為廠商可以找到具潛力之可應用標的之依據。為促進我國精準醫療發展,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將於11月辦理我國生醫產業國際發展量能專家系列會議,後續場次包含領航精準健康:BIO+ICT(1119)以及建構精準建康永續基盤(1126),意者請至官網報名。

(癌症精準治療) 行動基因/高醫/華碩: AI醫療大數據搜尋系統

華碩、高醫及行動基因3方攜手 加速實現AI癌症精準治療 2020/11/19 時報資訊 任珮云 華碩(2357)、高雄醫學大學暨高醫大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與行動基因三方簽署策略夥伴合作意向書,將結合行動基因「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NGS)資料庫,以及華碩AI研發中心(AICS)為高醫開發的「AI醫療大數據搜尋系統」,鎖定癌症精準治療,協助醫師快速檢索患者腫瘤基因突變資訊,比對相同癌友病程、診斷治療結果等,還可預測病患用藥治療後,腫瘤大小和標記指數等影響,擬定成效最佳與副作用最低的治療方針。 華碩全球副總裁暨AICS負責人黃泰一表示,「華碩以AI醫療大數據搜尋系統,匯聚台灣醫療院所及醫師臨床經驗與研究量能,並納入基因檢測資訊,為醫療產業打通一條高速公路,成為推進臨床決策品質的關鍵力量,未來還可搭配新藥開發與臨床治療追蹤系統,加速實現精準用藥與治療。」本次合作亦導入AICS獨家「ICD-10編碼AI推薦引擎」,清理、整合分散的異質資料,為傳統病歷奠定結構化、標準化基礎,並依此建置AI醫療大數據搜尋系統,整合電子病歷、醫學影像、生理數據、病理檢查數據,當醫師輸入診斷、藥物、手術與年齡等條件,可立即搜索群體分析與去識別化的個人病程資料,如:患病時間、用藥、療程、成效等,集結原本互不相通的重點資訊,幫助醫師驗證假設、加速及優化診斷品質。高雄醫學大學董事會董事長陳建志表示,「因應巨量數據時代,高醫超前部署,除與華碩、行動基因等實力堅強的夥伴合作,有效、正確地檢測及收集基因體及生物、醫療數據,更著重培養熟稔數據科學、IT專業及生物醫學等跨域溝通人才。」高雄醫學大學校長鐘育志表示,「人工智慧與醫療數據的結合,能針對預防、急性醫療等不同階段,提供客觀、理性的分析預測,大幅改善醫療照護品質。」高醫大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院長鍾飲文亦提及,「AICS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可迅速解析病歷中複雜語意,再透過搜尋系統,將原本分散的數據梳理好交還醫師,有如在石器時代得到現代化飛彈導引系統,讓醫師在對抗疾病時能充分掌握完整且精確的關鍵資訊,即時調整對應用藥,提升癌症治療質量。」行動基因執行長陳華鍵博士表示,「運用大數據對抗癌症一直是精準醫療目標之一。行動基因擁有配合臨床需求開發出的廣泛型癌症檢測能力,以及符合美國病理學會(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 CAP)與台灣精準醫療分子檢測實驗室(Laboratory Developed Tests and Services, LDTS)認證的研究中心,並具備龐大亞洲癌症基因資料庫,搭配AI醫療大數據搜尋系統,將有助於提升臨床決策與執行。」

《人工智慧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應用研究》醫療AI集中於: 虛擬助理、醫學影像、輔助診療、疾病風險、藥物挖掘、健康管理、醫療管理、研究平台

醫療AI「兩重天」:巨頭爭相入局卡位 商業化難過臨床關 北京新浪網 (2020-11-18 00:20) 導讀:疫情期間,醫療AI的應用得到了進一步的創新與推廣。但不可否認的是,醫療AI在發展中還有著各種各樣的瓶頸與痛點。如何打破瓶頸尷尬期,進而推動行業向前發展,是擺在醫療AI行業人士面前十分關鍵的課題。從一度火爆到漸入困境,歷經起伏的醫療AI行業,隨著人工智慧及大數據在疫情中得到多方應用與驗證,這個行業的關注度再度升溫。不論是科技巨頭還是初創企業,都爭相湧入這一賽道。像谷歌、微軟、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等已在醫療AI領域投入大量資源,展開密集布局。不過時至今日,雖然醫療AI作為新興科技產業已得到廣泛認可,但其臨床應用難、商業化落地難的窘境依然無法突破,絕大多數醫療AI企業仍擺脫不了「賠錢」的命運。此外,缺乏行業標準的人工智慧醫療還存在可靠性與安全性等隱藏風險。如何讓人工智慧更安全地投入臨床使用,這也是行業目前亟待解決的難題。

賽道火熱背後的難題與風險 雖然人工智慧醫療競技場已經略顯擁擠,但不可否認的是AI與醫療的融合仍然是個新事物,尚處於探索起步階段。在眾多AI醫療公司中,美國IBM「沃森」無疑是走在技術和應用前端的先鋒,但同時,隨著時間的深入,沃森也逐漸被貼上「過度炒作」的標籤。2016年,東京大學醫學研究院利用IBM的人工智慧系統「沃森」診斷一位女性患有罕見的白血病,而這隻用了10分鐘的時間。在看到AI醫療發展的希望后,IBM把寶都押在了沃森身上。2017年,投資2.4億美元與麻省理工學院共建MIT-IBM沃森人工智慧實驗室。同時還計劃投資30億美元打造沃森全球藍圖。但藍圖尚未完全落實,沃森就遇到困境。最近一兩年,沃森被眾多行業專家所質疑,並曝出諸多問題,包括可能開出危險和錯誤的癌症治療方案20187月,美國健康醫療媒體STAT曝出的IBM內部文件顯示,IBM在訓練沃森時,對假想患者推薦的治療方案,是基於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專家的方案,而非醫療指南或真實證據。清華大學自動化系教授、生命學院和醫學院兼職教授張學工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說道:「對類似沃森的醫療AI發展受阻我並不吃驚,醫療AI如果在技術層面沒有特別優秀的技術,更多只是在媒體和宣傳層面的炒作,很難得到發展。」除了沃森以外,其他投身醫療AI的科技企業也面臨著不少行業痛點等待解決。像我國國內企業在醫療影像方面面臨著數據流轉的問題,患者無法保存和管理自己原始的影像資料。上海交通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發佈的《2019中國人工智慧醫療白皮書》顯示,中國醫療AI面臨著醫療人才、數據、器械審批等方面的挑戰。具體而言,包括醫療AI人才缺乏、數據歸屬不明確、數據標準不統一、器械分類要求高等問題。疫情期間,醫療AI的應用得到了進一步的創新與推廣。但不可否認的是,醫療AI在發展中還有著各種各樣的瓶頸與痛點。如何打破瓶頸尷尬期,進而推動行業向前發展,是擺在醫療AI行業人士面前十分關鍵的課題。張學工表示:「人工智慧包含很多的挑戰,不是突破了一個瓶頸,就能解決所有的醫學問題,並沒有那麼戲劇性。而是要一點一滴去完善人工智慧,並使其在醫學領域中解決過去的一些問題,這是一個逐漸的擴展和突破。」阿里健康董事長兼CEO朱順炎1114日在廣州腫瘤大會上表示,醫生與人工智慧(簡稱AI)的關係應該是醫生+AI,即醫生在前,AI是輔助醫生的工具,而非相反。他指出,醫療領域里最重要的是準確度,需要在綜合一系列由人工智慧計算出的指標的基礎上,由醫生來做出最後判斷和決策。中國工程院院士樊代明則指出,把人工智慧引入醫學是一種必然的結果。他認為,最好的科技,就是「大數據+人工智慧」,用它來幫助醫學來提高人類的健康水平,這是一種必然。「人工智慧具有廣闊的前景,我們醫生要好好學習人工智慧,借它來為我們更好地服務。」樊代明說。雖然被認為過度炒作,但醫療AI具有巨大的潛在經濟效益確實是公認的事實。據國際管理諮詢公司羅蘭貝格發佈的《人工智慧白皮書》顯示,預計到2030年,人工智慧將在中國產生10萬億元的產業帶動效益。其中醫療產業,使用AI預計可帶來約4000億元的降本價值。由此,醫療AI成為人工智慧領域的熱門風口,受到了不少資本的青睞,吸引著無數玩家入局。目前,醫療AI的主要應用場景在肺部CT、眼底篩查及醫療影像等多個方面。今年1月,南開大學與北京推想科技的聯合項目團隊就在疫情初發期研發出新冠肺炎CT影像AI篩查系統。第一時間將此前積累的基於肺炎、肺結核CT影像智能識別技術,部署應用於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等,輔助醫生快速診斷新冠肺炎。而醫療影像則為醫學診斷提供了圖像方面的信息。張學工指出,在醫療AI具體臨床和商業化應用方面,圖像具有清晰易懂的特點,因此在醫療AI領域被率先落地應用,但其仍有局限性,影像並不能把所有生命系統中的數據給予到醫生和病人,歷史的數據、主觀的感覺,各種自然語言的描述,這些都不能通過影像去分析。一些罕見病上並沒有典型的一些癥狀,一般依靠模糊的描述去判斷癥狀。倘若積累了大量病例以後,靠機器去做分析判斷,會比人的判斷更全面,因為人的經驗判斷是有限的。張學工說到這是醫療AI的一大作用。但目前,AI技術甚至在一些有關人體生命安全的醫學領域也有應用,AI系統亦深入到診斷、預測甚至治療康復等環節,開發出了眾多新的AI工具,相應的研究也得以發表在一些權威醫學期刊上。但由於試驗設計質量參差不齊,具體的有效性很難進行比較和評估。沒有統一行業評判的標準,可能會給數百萬患者帶來風險。同時也易助長醫療企業宣傳、炒作AI實效性的火焰。隨著眾多巨頭紛涌而至,AI賽場展示出巨大的潛力,但遊戲規則亟需建立。

交叉領域深度融合或成新發力點 在人口老齡化以及慢性疾病患者數量增長的情況下,如今對醫療技術人員及醫療資源的需求不斷上升。而現有醫療體系在處理需要大量長期診治、病狀複雜的患者等多方面仍存在諸多不足。此外,優質醫療資源還存在分佈不均的狀況,區域之間差異較大。據國家衛健委發佈的《2019年國家醫療服務和醫療質量安全報告》顯示,從患者異地就醫情況看,患者流出比例最高的5個地區為西藏、安徽、內蒙古、河北、甘肅,而患者流入比例居前5位的地區為上海、北京、江蘇、浙江和廣東。隨著醫療數據量增長迅速,藉助AI大數據可節省人力資源,彌補醫療勞動力短缺的不足。張學工坦言,目前AI醫療也確實需要更多應用在要大量重複勞動去解決的問題上。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人工智慧發展要和生命研究本身結合起來。近年來,深度學習在AI醫療領域再度成為焦點。張學工對此表示:「整個人工智慧的領域要比機器深度學習的領域寬很多,深度學習有強項也有其局限性,並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深度學習上,還要重視基礎知識。從大量數據中去找簡單規律,從少量數據中去找複雜規律,這需要深度學習之外的方法或者深度學習自身去往更好方向發展。」據近日由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發佈的《人工智慧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應用研究》報告表示,現階段,人工智慧在全球醫療領域應用廣泛,風頭正盛。新技術主要集中應用於虛擬助理、醫學影像、輔助診療、疾病風險預測、藥物挖掘、健康管理、醫療管理、輔助醫學研究平台等領域。報告指出,人工智慧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應用,將推進健康技術革新和醫療服務模式的轉變,促進醫療成本的降低與醫療服務效率的提高;同時,也將有助於形成同質、標準、易於延展的醫療服務體系,優化資源配置,保障需求側,特別是偏遠地區的民眾,人人享有高質量、高標準的醫療服務的權利,促進健康公平性及可及性。未來,AI醫療將延展到幾乎每一個領域、每一個類別。從醫療器械,手術裝備,各類無源類植入體,像人工關節、人工器官、心血管支架等,AI醫療機器人等也將應運而生。AI與醫療器械兩個領域的交叉深度融合發展,需要跨學科團隊整體建設,包括人才培養以及深度融合的課題研究等。AI醫療發展將要走向「快、穩、准」的道路。企業也不應滿足當前的需求,要為未來智慧醫療高速迭代的發展做好準備。(作者:唐唯珂 編輯:徐旭)

(益鼎創投/晟德/玉晟投資) 全福生技(phase II/III乾眼症藥水PEDF-Derived Short Peptides)/先知生技 (新冠肺炎疫苗ASD25X)

聚焦胜肽藥物平台 全福開創幹細胞增生應用新變革 2020-11-19 11:38經濟日報 劉美恩 全福生物科技研發「PDSP胜肽藥物平台」,可廣泛適用於多項適應症,並以BRM421乾眼症的外用眼藥水,作為此平台第一個人體臨床藥效驗證之適應症。研發成果亮眼,已完成美國臨床二期試驗,在3C滑世代,眼部疾病之醫療需求快速增加的社會情境下,將成為藥品開發的生力軍。獲得2020台北生技獎評審肯定,摘下「創新技術獎」金獎肯定。全福生技成立於2013年,以台灣總部為基地,利用轉譯科學領域的核心競爭力,整合虛擬團隊的營運模式,致力於創新藥品的開發。成立7年以來,全福生技從國內外學研界廣泛尋求候選藥物,經過嚴謹的專業選題及開發,目前PDSPPEDF-Derived Short Peptides 胜肽創新藥物開發平台是全福生技發展最快的一項,具有完整的國際專利佈局,獨特作用機轉可廣泛適用於多項適應症。PDSP胜肽創新藥物技術平台具有(1 促進幹細胞增生分化,修復受損組織;(2)短胜肽,具低免疫原性;(3)在多種疾病動物模式顯示早期療效潛力;(4)以固相合成法生產及優化,無內毒素風險且安定性高。平台獨特性可用多種適應症之新藥開發。其中治療乾眼症的新機轉新藥BRM421具有(1)刺激角膜緣幹細胞增殖進而促進角膜傷口癒合,(2)刺激杯狀細胞增殖進而恢復黏蛋白質分泌量並改善淚液品質,與(3)抗發炎與抗氧化功能等作用。因無全身性暴露量(systemic exposure),於2017年二月得以臨床二期(phase 2)設計,進入首次人體試驗(first-in-human, FIH),同年六月完成157位病患之臨床安全性及療效試驗。試驗結果證明BRM421具高度安全性,能顯著改善病患的淚膜品質、灼熱感及視覺功能。在次族群分析顯示,對中重度患者之特定客觀病徵(sign)及主觀症狀(symptom)均達到統計意義,具早期療效(early onset)及改善乾燥感和視覺功能。

全福生技BRM421乾眼症新藥目前正在美國收案進行200位病人(臨床二/三期)之試驗,並且已完成中國、香港及澳門的對外授權與引進策略型投資人,豐厚的授權收入將可望挹注後續針對PDSP技術平台進行其他新適應症的新藥開發,包括規劃BRM423嚴重角膜損傷之臨床試驗及BRM521注射劑型治療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 OA)的相關研發,並評估國內外具潛力之新藥之案源,將新藥產品線推展至臨床階段,於人體驗證藥效概念後進行對外授權;透過積極參與國際媒合展會以及透過地方策略夥伴,尋找潛在授權或合作開發之廠商。除此之外,未來透過PDSP胜肽創新藥物技術平台的應用,將可依據不同適應症與病人需求,開發肌肉再生、角膜傷口癒合、骨關節炎等外用藥品及注射藥品,未來市場無限可期。此外,已與合作夥伴簽訂幾項高度創新藥物平台開發案,並以其中兩項成立衍生新創公司先知生技。未來除了仍續積極建立新藥研發產品線,強化新藥研發的風險管控,提高新藥開發的執行效率及成功率之外,全福生技更秉持企業社會責任,培育跨領域創新藥物開發人才串連產業價值鏈,經過優化及育成過程將學研成果推進臨床試驗,以堅定的信念克服新藥開發時間長、風險高及資金需求高的難題,成就台灣本土新藥成功開發的夢想。

中研院與先知生技成功開發新冠疫苗 可快速大規摸量產 2020-09-04 08:41 經濟日報 / 記者謝柏宏/台北即時報導 全福生技子公司先知生技公司昨(3)日宣布,與中研院共同合作新冠肺炎疫苗ASD25X已完成攻毒實驗,最快明年第1季可進行一期人體臨床試驗,先知生技執行長兼醫務長黃品諺表示,這項新疫苗最大優勢開發成本低,一批次可量產20億劑疫苗。全福生技是晟德旗下玉晟投資公司持股約一成的生技公司,全福另外再成立子公司先知生技負責新藥研發。黃品諺表示,先知生技目前開發的項目還包括癌症免疫治療、及慢性病毒感染相關的抗體藥物及疫苗。而全福最大股東其實是益鼎創投。先知生技表示,這次與中研院合作開發的新冠肺炎疫苗ASD25X,是由公司提供疫苗技術平台,交由中研究院生醫所研究員陶秘華及其團隊,歷經四個月開發出來的RBD次單位蛋白候選疫苗,目前已完成動物模型攻毒測試,這也是目前國際新冠疫苗研發中,唯一最接近人類重症感染而可以模擬人類新冠重症的動物模式。黃品諺說明,新冠病毒候選疫苗ASD25相較於英美所開發中的疫苗,製程業已優化 、成本可大幅降低,並能快速完成大規模量化生產,一個批次可以量產的20億劑疫苗,接下來將尋找國內外廠商合作量產。黃品諺表示,疫苗平台ASD25X由成大醫學系副教授陳毓宏實驗室所授權,今年初由於大陸爆發新冠疫情,公司於是從3月起與中研院合作,由先知公司提供疫苗技術平台給陶秘華及其團隊,雙方歷經四個月設計、研發、執行,最後 完成新冠病毒 活病毒動物攻毒測試。黃品諺公司將依與中研院之合約,以第一優先人取得此共同開發之新冠病毒疫苗ASD25X,正式向主管機關提出臨床試驗之申請以加速新冠病毒疫苗之開發。

清大 布局醫學系 鄭兆珉教授 指導醫師 攻 博碩士

清大籌設學士後醫明年初招生 多名醫師前進清大跨域研究 NOWnews 2020/11/12新竹清華大學正進行申設醫學系,雖未有醫學系,但已與多名醫師進行跨領域研究;不少醫師到清大攻讀博碩士,鑽研AI人工智慧、大數據、奈米醫材、快篩試片、標靶藥物、或人工器官等領域,且研究成果豐碩。清大工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教授鄭兆珉目前就指導四名醫師攻讀博碩士,更有同時取得西醫及中醫執照的年輕醫師。專研快篩、奈米醫材的鄭兆珉最近才研發出全球第一個新冠肺炎(COVID-19)是否轉為重症的快篩試片,數年來,他在實驗室培育及合作的醫師就超過20位。2016年取得清大奈米工程與微系統研究所博士,今年更獲科技部哥倫布計畫獎助,是國內第一位獲哥倫布計畫肯定的臨床醫師。中山附醫眼科主任許閔彥是鄭兆珉指導的學生,二O一六年取得清大奈米工程與微系統研究所博士,今年更獲科技部哥倫布計畫獎助,是國內第一位獲哥倫布計畫肯定的臨床醫師。許閔彥表示、為檢測眼病變,臨床上必須抽取病患的眼晴前房液進行分析,但前房液的量很少,只要抽0.2西西,眼晴就塌了,因此,他在清大的研究就專注以奈米工程進行微量檢量,來解決臨床上的問題。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整形外科醫師吳俞鋒也是鄭兆珉實驗室的一員,吳俞鋒說,臨床上他碰到許多細菌感染合併生物膜的慢性傷口,並非手術就能解決,他正與台大總院整形外科醫師鄭乃禎共同研發一種2分鐘就能檢驗出慢性傷口上生物膜的快篩試片,能判斷傷口是否已被細菌製造出的生物膜覆蓋以致藥物無法進入。台北榮總新竹分院心臟科主任洪振瀛是清大第二屆跨院國際博士班學生,他研發出的人工智慧模組,已可準確地預測腦中風患者使用抗凝血藥物引發的腸胃道出血併發症。林口長庚骨科醫師陳俊傑今年2月取得清華大學的化工博士學位,決定加入專研藥物釋放、醫用氣體的研究。清大副校長陳信文指出,近年該校在生醫、化工、電資等系所培育醫師的經驗,也讓清華對申設學士後醫學系有信心,清大爭取設立以公費生為主的學士後醫學系,並非複製傳統模式的醫學系,大學畢業即可報考,入學後修習四年(含實習)可取得醫學士學位,畢業後必須到偏鄉服務至少6年,如申請通過,最快明年即可招生。清大申請「智慧生醫」及「精準醫療」兩個博士學位學程已獲教育部審核通過,明年即將招收第一屆學生,預計明年3月底開放報名;清華科管院第一屆「健康政策與經營管理」碩士學位學程也即將在下個月開放申請報名。

Sunday, November 22, 2020

台大 楊泮池前校長 高醫演講: 我的學思歷程

高醫演講 楊泮池預言:新冠病毒每年都會來 2020-11-11 12:19 聯合報 / 記者王昭月、王慧瑛/高雄即時報導 中研院院士、台灣大學前校長楊泮池受邀到高醫演講,他預言「新冠病毒每年都會來,防疫和社交距離將成為常態!」他也感慨台灣醫學教育大都承襲西方,應該發展出一套適合台灣社會的醫學教育制度,培養醫學生的專業素養和社會責任。楊泮池表示,新冠病毒造成全球5千多萬人感染、至少126萬人死亡,受創程度遠遠超過SARS,新冠肺炎不易消失,可能走向流感化,改變整個社會樣態,人類生活與經濟將發生巨大改變。但危機也是轉機,疫情加速台灣發展精準健康生醫產業的契機,減少接觸是降低感染的不二法則,疫情期間帶動可監控使用者生理參數的穿戴裝置發展,未來更可以透過非穿戴式裝置,像是8K影像監測等設備來協助隔離病人的生理監測與治療,改變觀念與新冠病毒共存。楊也以「我的學思歷程」為題,與高醫大師生分享成長及醫學教育經驗。楊曾獲選第31屆十大傑出青年,專長是胸腔重症醫學、肺癌基因體學、分子生物學及轉譯醫學,是國際肺癌權威。他表示,肺癌是國人癌症十大死因之首,早期教科書告訴大家抽菸是肺癌主因,但國內半數以上肺癌患者不吸菸,他研究團隊發現,不吸菸肺癌患者在腫瘤發生和癌症進程上,有人種、地域上獨特性,西方人幾乎都是抽菸的人罹患肺癌,華人患者不抽菸比率高於抽菸者。研究結果發現華人罹患肺癌原因可能與基因及致癌物的暴露有關,這對肺癌預防和治療有很大的影響及幫助。楊泮池也勉勵大家「上醫應醫未病之病」,強調早期診斷、預防的重要性,經風險評估屬高風險的患者應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避免疾病的發生,減少醫療資源負擔。楊指出,現代醫學以西方族群疾病研究為主流,以解決西方人癌症問題為優先,他希望國內能針對華人好發的癌症,找出發病原因並發展有效預防、治療方法,推動以華人為主的生醫、健康相關產業,讓台灣醫療找出自己特色及社會影響力。「為良醫,不為名醫」楊泮池以前台大醫院院長、高雄醫學院(今高雄醫學大學)第二任院長魏火曜教授的名言勉勵學生,期許大家凡事以利他、助人為出發點。他也期勉學生要做自己,凡事盡其在我,努力扮演好自己角色,展現熱忱、使命感,也要勇於挑戰權威。

(知識奧妙) 國衛院 積極推動: 科普教育

AI找到關閉病毒的鑰匙!國衛院大型科普嘉年華登場 2020-11-10聯合報 記者胡蓬生/苗栗即時報導 國家衛生研究院今年獲教育部選定為全國10大科普基地,院方積極推動科普教育,今天上午並舉辦大型的科普嘉年華活動,吸引竹苗地區中小學生500多人前來,院方設計了19個科普闖關攤位,學生們透過到各攤的近距離互動,領略到科學的美妙和趣味。國衛院指出,去年「國衛院科普日」院方首次舉辦大型科普活動,獲得很大回響,今年國衛院在科技部與川聖貿易、阿瘦皮鞋、葡萄王生技、中華海洋生技、樂斯科生技5家企業的支持下,再度舉辦今天的科普嘉年華,期盼莘莘學子有機會在課堂外,透過近距離的互動,一同領略科學的美妙。國衛院今年共設計19個科普闖關遊戲攤位,包括AI防疫大作戰、自己的基因自己組、懸「癌」勒馬、認識你的腳丫子、瑞德西韋你是誰、基因你我他、「油」走全身、小心被「叮」上、新冠病毒疫苗大揭密、葡萄王活力總動員、懂你的心、歡迎來到鼠兒王國、鄉間小草遇上世紀大病毒 、集合啦! 細胞生友會、大腦保健室、抗原疫苗如何純化、用AI找到關閉病毒的鑰匙、我們的免疫系統、小心PM2.5! 有「霾」伏,引導學生認識各項科學知識及奧妙。科普嘉年華活動持續到下午3點,上午的開幕儀式由國衛院院長梁賡義主持,科技部科教發展及國際合作司司長褚志鵬及各贊助企業人員到場,包括竹北、新竹及苗栗縣在地的中小學生多人前來參加,開心專注地在各科普攤位前汲取新知。

(高濃縮血小板製劑) 鴻曜醫 現增 25元/股 開發 慢性缺血性心臟病&急性心臟病

鴻曜醫辦理現增 強化國際競爭力 2020-11-19 11:14經濟日報 許夷雯 鴻曜醫(7500)將辦理現金增資,董事會通過每股發行價格訂為25,現金增資基準日為1117日。此次計畫執行將強化公司的國際競爭力,提升營運效能與效益,強化資本結構,有利擴大業務與規模。鴻曜醫表示,為擴大當前幹細胞製劑的經驗與能力,與政府資源和能量緊密合作,並參與國家南向政策,極力參與國際型展覽活動,泰國台灣新形象展、新加坡Medical Fair Asia 2020 Exhibition國際型醫療展等,增加國際知名度,並透過這樣的展會,以幹細胞藥物製造商的身分攜手國際醫療廠商合作,開拓亞洲市場,並逐步推向國際市場。深耕於使用幹細胞的再生功能做治療心臟血管疾病研究的鴻曜醫,目前有兩項幹細胞製劑試驗於心臟血管疾病的臨床治療安全性及初步的效果評估階段。除了計畫以更多的臨床試驗合作,發展更多治療疾病類的幹細胞製劑,研究應用於其他退化性及血管有關疾病的治療研究與發展。目前每一個幹細胞製劑的市場規模都超過百億元,估計未來可以為鴻曜醫帶來相當可觀的收益。鴻曜醫預計辦理現增後,可提升其資本強度,將可擴大營運衝刺業務,並可擴張海外據點,維繫獲利動能。

鴻曜醫MCRcIRMiSaverR明年拚二期試驗

2020/07/24 工商時報  鴻曜醫學突破生物科技瓶頸,去年正式獲得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核准兩項幹細胞製劑產品MCRcIRMiSaverR進入人體一期臨床試驗,其中MiSaverR可望在明年下半年進入二期試驗。鴻曜醫學董事長劉宗桂表示,MCRcIR主要應用於慢性缺血性心臟病、MiSaverR應用於急性心臟病,上述兩項一期人體試驗(www.clinicaltrials.gov案號:NCT04052191, NCT04050163),目前都已經在收案中,明年第三季開始將先後進入二期臨床試驗,鴻曜醫學目前也是全世界少數同時擁有2項心血管疾病臨床試驗用幹細胞製劑治療的公司。新冠狀病毒引發全球大流行疫情,影響185個國家以及數百萬計的患者。劉宗桂說,病毒會引起嚴重急性呼吸系統,引起的發炎反應亦可能進一步傷害到心臟,引響7-23%的患者的心臟,而且與較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相關。劉宗桂指出,使用幹細胞於重建免疫系統上,全世界已經累計數以萬計的成功案例,而幹細胞治療心臟病也已經在臨床治療試驗階段。環球生技雜誌在今年2月報導中國科技部幹細胞治療新型冠狀病毒重症患者初步顯示安全有效,生技投資第一站也於6月底報導以色列細胞療法公司成功治療新型冠狀病毒重症患者,並獲歐洲銀行五千萬歐元加速臨床試驗。根據聯合國報告,預估至2050年,全球將有20億的老年人口,占全球人口比率的22%。鴻曜醫專注於開發以細胞療法治療退化性和心血管相關疾病的藥物,以因應老化人口,對退化性和心臟疾病有效藥物需求的增加。劉宗桂強調,鴻曜醫在南科的廠房依循著PIC/GMP規格成立幹細胞生物製劑的藥廠,並已獲得藥廠登記許可,預計在下半年進行擴廠,並規劃IPO,除了供應未來5-10年的需求,更為了後續其他細胞產品生產,以達到國際市場的規格。

鴻曜醫學(股)公司為細胞醫療公司,為專門研發細胞醫療與組織工程,為讓國人更充分了解該公司理念與產品,特別參加2015臺南國際生技綠能展(南科育成中心專區A107),希望透過展示的宣導,讓國人了解科技將使醫療更人性化。鴻曜醫學的研發團隊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與幹細胞開發能力。在2014年已經成功的試驗使用心臟幹細胞製劑治療心肌梗塞的動物以及使用腦神經幹細胞製劑於中風的動物上獲得良好成效,並在2014年即已推出高濃縮血小板製劑技術應用於骨科治療。同時並開始進行細胞醫療的推廣,目前已著手規畫預定將於2016年以心臟幹細胞製劑進入第一期的人體試驗。並預定在2017年以腦神經幹細胞製劑進入第一期的人體試驗。鴻曜醫學未來將持續以核心細胞醫療技術、再生醫學科技、組織工程研究,一同與臨床醫療專家與相關醫護人員合作,以更完善的醫療服務來奉獻社會,創造更健康、更有活力、更美好的生活。

(Ropeg interferonalfa-2b) 藥華 發表 真性紅血球增多症 五年數據

藥華藥五論文連發 為上市暖身 2020-11-18 01:37經濟日報 記者謝柏宏/台北報導藥華醫藥(6446)將於美國時間124日至8日四天,於2020年美國血液學年會(American Society of Hematology, ASH)上發表五篇新藥P1101Ropeg interferon alfa-2b)研究論文,為明年3月藥品在美上市暖身。ASH是全球最權威的血液學年會,世界各國血液病臨床醫師與科學家共上萬人參與,並在會中分享並學習血液病學最新研究成果。藥華藥表示,五篇論文涵蓋在骨髓增生性腫瘤(MPN)領域的研究,在真性紅血球增多症(PV)研究上,將分別發表第三期延伸試驗的五年數據、日本的小型銜接性試驗、和台灣的恩慈治療臨床研究結果。在PV第三期延伸試驗的五年研究數據論文中,證明P1101療效持續有效。Gisslinger醫師等人認為,其可有效控制血比容、預防血栓及疾病惡化,且與骨髓幹細胞的正常化有關。另在日本進行的銜接性試驗,將針對無法接受現有治療的病患,藥華藥預計於2021年第3季完成後將著手申請日本藥證。除PV外,P1101對於廣泛骨髓增生性腫瘤均顯示安全性與療效,在美國治療原發性骨髓纖維化(PMF)的初步結果顯示病人的骨髓幹細胞有正常化趨勢,此將奠定P1101治療PMF的基礎。台灣醫師發表的P1101恩慈治療三年結果也被美國知名醫學期刊報導。另為拓展P1101適應症,藥華藥研發出使用於小鼠的P1101,可供未來臨床試驗前之擴展適應症的動物實驗,有助於大幅提高發展新適應症的效率。

東洋疫苗授權案: 審慎查核,勿枉勿縱

東洋疫苗授權案 櫃買:未發現重大違反情事 20201119日【時報-台北電】櫃買中心18日指出,有關東洋(4105101213:57,和11318:02於公開資訊觀測站所發布之重大訊息,櫃買中心經查核、審閱相關資料,尚未發現有重大違反規定之情事。櫃買中心每日會透過監視系統檢視上櫃及興櫃股票所有交易,遇有股票價量異常,即啟動監視機制進行查核。有關不法交易查核部分,櫃買中心已向東洋公司調閱新冠肺炎疫苗有條件授權之相關資料,以及知悉本案之參與人員名單,將依據東洋公司提供之資料,評估內線交易明確時點及公開時點。櫃買中心已掌握所有投資人之交易資料,清查比對價量變化與投資人交易情形。另亦向證券商調閱投資人開戶及委託下單資料,以釐清與東洋公司或本案參與人員是否有關聯,審慎查核,勿枉勿縱。因檢調機關已立案偵查,櫃買中心將儘速進行分析比對,並將結果提供檢調機關依法偵辦。(新聞來源:工商時報─記者林燦澤/台北報導)

Thursday, November 19, 2020

曾嶔元醫師 如何看待 自己 家族癌症患者

醫界福爾摩斯 精準醫學先驅曾嶔元 智取癌變逆轉勝 2020/11/11 中時新聞網 梁惠明 當家族有一堆人都是癌症患者的時候,該怎麼看待自己的人生?曾任國泰醫院病理暨檢驗醫學部主任的曾嶔元醫師,就是這樣的例子。父親大腸癌、母親乳癌、叔伯輩有肺癌、胰臟癌,至親還有鼻咽癌等等,曾嶔元坦言,「總有一天輪到我」,是他曾有的夢魘。但是透過精準醫學的概念,他超前部署揪出致癌基因,並且從生活中減低致癌誘因,不等癌症找上門,主動出擊爭取逆轉時機。 高雄醫學院畢業,曾嶔元在林口長庚醫院擔任內科醫師,因為熱愛研究,考上公費留學。他選擇到醫界聖堂的梅爾研究所攻讀博士(Mayo Graduate School),不但養成了閱讀大量文獻、窮知究理的精神,更激發出他想揭開人體基因奧妙的種種練習。別人看文獻是為了拿學位、為了工作;對曾嶔元來說,卻像是一條條解開謎團的線索,他當成推理小說,樂此不疲。

鑽研病理抽絲剝繭 「為了不想用一套療法 對應所有病人」因為母親罹癌,曾嶔元自美返台,先後主掌馬偕醫院及國泰醫院病理科。雖然出國期間,同期的同學們大多已經位居要職或是成了名醫,但曾嶔元並不後悔。「如果醫生遇到一百個病人,他只能用同一套醫療方法對應,重複一樣的做法,不管為什麼有人會好,有人不會好,這樣只是把錯的事情做得很熟練。」曾嶔元很有信心地說,「這些年的病理研究磨練,讓我學會把病症拆解得很透徹,找出病症的root cause (根本原因),同樣的病癥它的結構可能也會不同,這才能對症下藥。這就是精準醫學的初衷,也就是未來的必要趨勢--個人醫療的雛型。」

踢爆假檢體詐保十億醜聞 被推為「醫界福爾摩斯」曾嶔元對基因研究及病理分析的扎實純熟功力,在一次警方難以破解的懸案中發揮強大戰力。 2009年,有保險公司發現幾份理賠保單有異,警方幾度到曾醫師服務的醫院調出個案檢體,卻找不出異狀,原來有心人士已經將檢體破壞,難以透過DNA比對,案情膠著。曾嶔元以經驗值建議放棄染色體鑑定,改以粒線體檢測,果然成功抓到破綻,踢爆醫師與嫌犯在一般健康人士檢體中放入癌症組織的勾結詐保案,由於金額龐大近10億,媒體封他為「醫界福爾摩斯」。大約5年前,國內有生技公司引進「基因檢測」,不少人搶先一步接受檢驗,但是卻常常看不懂檢驗報告,也不知道檢驗之後,下一步要做甚麼,許多人輾轉來找曾嶔元,他因此在國泰醫院開了台灣第一個諮詢門診,退休後自己開了診所。

揪出自己的癌症基因 在惡病出擊前先殲滅它 也多虧了自己的診所開業,曾嶔元心想,畢竟身處癌症家族,也該看看自己的身體狀況,就做了全基因解碼。結果出爐,發現自己有罕見的SHDA基因變異,腫瘤可能長在包括腦下垂體、腎上腺、腎臟、胰臟或小腸等部位,只是腫瘤還沒發展到影像攝影檢驗能找得到的程度。到了第二年的例行健檢時,果然在胰臟和小腸間發現7公分神經內分泌瘤的副神經節瘤,他與醫師評估後,搶在癌變之前立刻手術切除,恢復健康。

健康管理不為延長壽命 而是讓活著每一天都能健康好過 曾嶔元以美國霍普金斯大學研究為例,提起人們癌症發生的機率,5%是遺傳、29%是環境因素,但有 66% (亦即大概2/3)的個案是隨機發生,「就是運氣不好。」曾嶔元接著說,「有大數據研究全球48億人,算出來的結論是:細胞分裂、DNA在複製時,會出現隨機錯誤,平均每一次複製會出現3個錯誤,累積到一個程度,就變癌症了。」「不過這不是要大家就不要注重健康,」曾嶔元說,雖然每個人都是癌症候選人,「要避免癌症病變,第一個要讓身體的血糖值降低,不要升高,高血糖最糟糕;第二要讓胰島素降低,第三是要讓癌細胞適合生存的低氧環境消失,這三個關鍵非常重要。」曾嶔元說,即使運氣不好,真的碰上基因突變致癌,好的健康管理仍舊有助逆轉癌變前期、延緩病發,讓健康的身體在生命中運作更多一天、更長一點。這樣的期許不但是預防醫學的真諦,更是精準醫療成為個人醫療關鍵的努力方向。

(交大創新育成) 菘毅系統: AI子宮頸癌病理判別

菘毅系統 病理檢測大數據專家 謝易晏 2020.11.10國立交通大學產學運籌中心攜手經濟部中小企業創育機構發展計畫,透過整合校內外資源積極推動新創育成與產學合作,於2014進駐交大創新育成中心的菘毅系統主推一條龍式子宮頸癌病理檢測樣本判別,創業團隊將原熟悉的科技業製程的自動化、數位化及資料分析等經驗導入至醫療產業。菘毅系統專案經理江雋傑分享創業緣起,主因看到目前在醫療產業中病理檢測常常遇到幾個痛點,以往抹片採樣後,從製片加上病理師閱片與醫師診斷耗時約1-2週,導致遇到大量篩檢樣本時,無論樣本的準確性及即時性效率較差,歸納主要原因來自於醫生人力資源缺乏與疲乏,尤其在偏鄉地區或發展中的國家。但對於病人來說尤其是重病如癌症患者而言,數位化病理檢測的判別可以說是分秒必爭。菘毅系統為數個科技業資深工程師於2014共同創業,透過菘毅系統一條龍式的數位化醫療解決方案,從取樣後的製片、掃描、判讀到最後生成檢測報告等都在雲端上完成。目前菘毅系統提供完整解決方案包含製片系統的自動化與數位化,加上高速度及高通量玻片掃描機台並且導入AI邊緣運算,一鍵掃描樣本後可依據客戶需求上傳至公有雲端或醫院私有雲端,再藉由數據中心與雲平臺上進行線上影像標註與判斷,分類,並可於線上進行玻片瀏覽,提供醫師進行線上診斷與遠端會診,標準化病理資料庫。目前在海外已累積30,000例以上的子宮頸數位檢測樣本,未來將前進遠距數位醫療龐大商機。菘毅系統專案經理江雋傑分享交大畢業後,於科技業擔任多年研發工程師,因此選擇交大作為創業起始站,主因為交大鄰近竹科,且進駐到交大創新育成中心可以獲得許多與業界交流互動的機會,未來更看好陽明交大合校後BioICT,勢必將催生更多科技與醫療生技結合的嶄新舞台。

(東洋肺炎疫苗破局) 數量、價格 無法承擔的風險

東洋疫苗破局引質疑 林全:絕不會內線交易 20201112 【記者賴玟茹/臺北報導】台灣東洋日前宣布將代理德國BNT中共肺炎疫苗,最後因雙方無法達成共識宣告破局,但進而引發外界質疑,對此,董事長林全12日召開記者親上火線說明,現在外界許多質疑、扭曲事實的講法太離譜,並強調「絕對不會做內線交易」,洽談無法繼續進行的原因是沒有政府口頭或書面保證。東洋代理疫苗宣告破局,對於,中央疫情流行指揮中心表示,台灣東洋代理德國BNT疫苗卡關,沒有直接授權是破局關鍵。對此,林全表示,這個說法是轉移焦點,沒有所謂拿不到授權書的問題,東洋不是拿不到授權書,授權書是要花錢的,要先了解能有多少可能性拿授權,至少要先知道數量、價格,才能進一步談授權。針對質疑東洋是「買空賣空,沒有實力」,林全強調,沒有這個事情,並表示,113日發布終止代理BNT疫苗,主要是洽談過程中,因價格及數量上的落差無法進行,與BNT之間的有條件授權,前提必須要有一定的量。 林全表示,要取得獨家授權,也必須先行支付簽約金及預付貨款,但在沒有政府口頭或書面保證下無法承擔那麼大的風險,這是整個洽談過程中無法進行下去的主因。林全說,原本不想做太多說明,但顯然還是未能滿足外界質疑,並衍生出像是東洋炒股、坑殺股民等質疑,扭曲事實太離譜。

(心臟支架降價93%) 醫保大量採購: 均價 3000元台幣

大陸心臟支架大降價 從上萬人民幣降至每個7百元 2020-11-05 18:22 聯合報 / 特派記者陳言喬/北京即時報導 大陸心臟病患者的福音,大陸國家醫保局宣布集中大量採購1百多萬個心臟支架,均價每個僅700元人民幣(約3000元台幣),明年一月就可投入供病患使用。央視報導,今天(5日)上午9點,由國家醫保局組織的首次高值醫用耗材冠狀動脈支架集中帶量採購工作在天津進行。本次集中帶量採購的冠脈支架材質為鈷鉻合金或鉑鉻合金,載藥種類為雷帕黴素及其衍生物,採購周期為兩年。今天共有11家企業參與投標,其中大陸境內註冊上市的26個冠脈支架產品參加。最後擬中選產品10個,經過本次集中採購,支架價格從均價1.3萬元(人民幣,下同)左右下降至700元左右。2019年相比,相同企業的相同產品平均降價93%,國內產品平均降價92%進口產品平均降價95%,首年意向採購量達107萬個,占2019年全部材質採購量(165萬個)的65%。央視報導稱,由國家組織冠脈支架集中帶量採購是治理高值醫用耗材價格虛高、流通亂象的重要舉措,採購價格大幅降低,將顯著減輕群眾醫藥費用負擔。預計大陸全國患者將於20211月用上這批中選產品。大陸有心血管疾病患者愈來愈多,2009年到2019年,冠心病(PCI)手術量從23萬例發展到超過100萬例,年增長速度10%20%。目前以每台手術支架使用量約1.5枚計算,大陸一年要用掉150萬個心臟支架。大陸國家醫保局表示,中國醫用耗材市場規模3200億元,其中高值醫用耗材1500億元。而冠脈支架的總費用就達150億元左右,占到全國高值醫用耗材總費用的十分之一。官員稱,由於臨床用量較大、競爭充分,充分競價的條件已經成熟,心臟支架成為大陸國家首個高值醫用耗材領域集中採購品種。央視統計,在此次集中採購前,大陸國產品牌價格每支750018500元人民幣,中位數是14000元,進口品牌價格1140023300元;同代支架價格巴西最低2183元;美國患者支付價640318507元;法國零售價6881元;日本醫保支付769318747元。(按,台灣一年約使用4.5萬個支架,健保給付每一支裸金屬支架約14千元台幣;若使用塗藥支架,約六成病患,每支至少需再自付5萬元台幣)央視報導心臟支架從超過萬元降至不到一千元(幅達九成三)後,許多網友直呼不可思議,還有人擔心這種低價心臟支架品質如何?能用嗎?天津市有關部門表示,經密集調查研究醫療器械品質監督檢驗中心,並對檢測能力了解後,保證中選產品品質可追溯。能確保每一個產品應用到患者身上是安全的,是有效的。央視稱,由國家採集心臟支架並非只讓價格「一降了之」,而是要建立創新的機制體制,合力優化醫藥市場營商環境。在醫耗廠家和病患之間搭建了一座橋樑,成為深化醫改路上一個耀眼標誌。不過受擬中選結果的影響,多家在此次集中採購名單的企業股價今天也大受影響,樂普醫療(300003.SZ)股價直線跳水,跌幅超過4%;微創醫療(00853.HK)跌幅一度超9%

Tuesday, November 17, 2020

(明基材料) 亞大、馬偕護專 協助 矽水膠隱形眼鏡 開發

明基材攜手亞大、馬偕護專 扎根隱眼市場 2020-11-12 09:53經濟日報 記者 康陳剛/即時報導 明基材料(8215)今(12)日宣布,與亞洲大學視光學系、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視光學科合作,提供旗下品牌美若康的矽水膠隱形眼鏡產品及專業內容,讓矽水膠隱眼教育可以深入至第一線專業視光人員養成過程中,未來攜手傳遞矽水膠隱眼的正確認知與使用習慣、把關民眾視力健康。明基材料董事長陳建志表示:「2019年矽水膠隱形眼鏡在全球驗配市占己達65%,我們期許美若康能往下紮根至教育市場,引導未來的視光驗配人員透過理論與實作更了解矽水膠的特性,在未來職涯中以更全面的專業,協助消費者選配合適的隱形眼鏡、共同守護視力的安全與健康。」明基材料與二校的合作內容,包含提供美若康矽水膠隱眼產品,做為驗配課程中的實作教材,以及教育課程合作,進一步教授矽水膠隱眼特性、應用與理論課程。未來學校專業師生也將協助美若康新品的開發,讓先進矽水膠隱眼的設計、產製、教育透過此次的產學合作,深耕台灣、與世界同步接軌。亞洲大學蔡進發校長表示,本次與明基材料旗下品牌美若康合作,透過產業資源共同孕育出更多高專業素質的驗光師,未來更能發揮視光專業照護國人視力健康,創造多贏局面。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校長陳裕仁表示,馬偕醫護近年在驗光生與驗光師考取率均高於全台平均,透過此次與美若康的合作,可以大幅提升視光科學生在實驗課程中的實務經驗,讓雙方在產業與學術領域上共榮成長。明基材近年除了偏光片本業外,轉投資醫療新事業營收逐漸擴大,目前已營收占比已達10%以上。其中包括美若康等消費性醫療產品,以及包材、傷口護理等主攻醫院通路的專業醫療產品。

(細胞儲存) 尖端醫 整廠輸出 福建漳浦天福醫院

尖端醫攜手天福天美仕 攻大陸、東協再生醫療市場 2020-11-12 03:12經濟日報 記者陳書璿/台北報導尖端生醫(4186)昨(11)日與銘福集團旗下天福天美仕公司簽署合作備忘錄(MOU),規劃搶進大陸、東南亞再生醫療市場。尖端醫與天福天美仕雙方合作再生醫療領域,未來將以東南亞為主、大陸為輔,預計對天福醫院進行GTP(人體細胞組織優良操作規範)整廠輸出,同時導入尖端臍帶血、臍帶經驗等的細胞儲存業務,並期望可與國際大廠合作進行細胞製造。尖端醫表示,未來將由尖端醫提供細胞各項儲存業務、國際認證與整廠輸出,而天福天美仕針對東南亞及大陸天福醫院及其他潛在合適單位進行相關細胞領域合作洽談與推廣。銘福集團總裁陳福松表示,銘福集團與天福集團長期經營大陸市場,在大陸成立天福茶業,在漳州有科技學院,漳浦有天福醫院及養生村,預計2022年投入經營。透過天福天美仕與尖端醫合作,導入細胞領域海外輸出合作;初期也會以天福醫院為基礎,鏈結更多境內外醫療與行銷資源,串接更多細胞領域的合作類型,達到雙方業務成長與嘉惠消費者的目的。尖端醫董事長蘇文龍表示,尖端醫優秀的研發實力領先業界,是全台第一家通過衛福部GTP細胞製備場所查核的幹細胞儲存公司,更是國內少數同時布局幹細胞與免疫細胞兩個領域的生醫公司。福建漳浦天福醫院為中國三級綜合醫院,20193月正式動工,被列為省級重點民生建設項目。

Monday, November 16, 2020

科技部 臺清交成 AI中心交流會

台大AI中心交流會 以動態體驗展示智慧醫療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20201110 科技部從107年起分別補助臺大、清大、交大及成大四所頂尖大學所成立的研究中心,聚焦AI技術研發、應用及人才培育,並從108年起每季輪流由四個AI中心辦理交流會,促進各中心與轄下計畫團隊交流,並扣合產業需求。今(10)天在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舉辦《2020科技部跨域交流觀摩暨成果發表會》,由6支頂尖AI計畫團隊結合動態Demo體驗與靜態海報之方式,展示各自最新成果與應用,提升臺灣在人工智慧研究領域的廣度及深度,強化跨域合作與研究能量整合。交流會中,華碩電腦黃泰一全球副總裁分享華碩AI研發中心在智慧工安及智慧醫療上的研究進展,台科大設計系唐玄輝教授則分享在智慧時代下,如何將以人為本的設計創新思維導入AI技術,提升終端用戶的使用體驗。 這次計畫團隊除了海報展示與技術分享外,也安排團隊分享         研究中所使用的資料集、成果與過程中遭遇之困難,例如與臺灣非常相關的台語資料集、資料庫在急診病人就醫流程的應用等。此外,活動會場中更規劃Live Demo區,提供與會者進行現場體驗,例如如何以自然語言引導機器手臂抓取任意物件,期盼能帶動臺灣AI研發量能的提升與整合,以及加速AI技術應用的創新與落地。  

陳亮恭主任 推動 AI老人健康促進

埔榮AI應用發展講座 陳亮恭:智慧長照 提升健康老化 台灣新生報 2020/11/10隨著醫療進步,人類的平均壽命大幅延長,因此也帶來了高齡照護的議題。而臺灣人口老化速度及老年人口增加快速,短短二十幾年就進入「超級老人國」,名列世界前茅,僅次於日本。由於資訊的高速發展進步,人工智慧加快人類對於資料及現象的處理,也能夠透過人工智慧的協助,讓資訊科學接近人類智慧所做的判斷。臺中榮總埔里分院團隊特此舉辦一○九年度《健康老化之人工智慧應用發展》講座,邀請高齡醫學界之翹楚─陳亮恭主任,透過「人工智慧結合生物科技開創全新知識應用」及「健康老化」對高齡長者的需求照顧與問題分析,提供智慧照顧與智慧醫療。目前衛福部也推動老人健康促進,鼓勵老人社會參與,重心多數放在社區,延緩老人退化,提高預防失能與失智,但強度與頻率不夠。陳亮恭主任表示:如果能把健康促進變成遊戲化,不一定要團體,單人亦可完成,如:建立3D空間感之體感活動、多元VR懷舊情境或創新懷舊復古場景設計(不同文化背景:老街、廟口、眷村),視覺空間設計可增加海馬迴與小腦體積,提升有效性及照護品質。智慧長照創新科技應用,可透過智慧型地墊或床墊分析接觸面積、步態及行動軌跡,分析偵測及預測長者的身心狀態變化。架設鏡頭分析長者臉部表情變化可預測退化,另外分析步態及動作長者活動狀態及活動量可預測身心衰退及退化症狀,即早反應照顧需求。人工智慧改寫醫學與健康標準,可大幅拓展對未來之想像,透過人工智慧對資料的分析能力,建立新醫學、新診斷指標平台並建立標準,醫療跟照顧隨著人工智慧與其他藥物科技會變得不一樣,學習善用人工智慧拓展人類智慧甚為重要。陳亮恭主任表示:我們應該將人腦與電腦科技結合在一起,提升醫療對長者「健康老化」的效益,改善全民健康。

華上生醫: 3年製程 委託台耀 / 深圳微芯: 中國已上市

華上生醫申請研發中新藥原料藥查驗登記暨DMF備查函 2020-11-11 18:18經濟日報 劉美恩華上生醫(創櫃代號: 7427)10日宣布所研發的新一代表觀遺傳調控劑(Chidamide/Tucidinostat),日前向衛生褔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 (TFDA) 申請原料藥查驗登記以及原料藥主檔案(DMF)備查函。此新一代表觀遺傳調控劑是由華上生醫所研發的新成分新藥,也是CDE指標案件,其原料藥係華上生醫委託台耀化學股份有限公司,歷經3年多時間完成製程開發,順利生產原料藥。華上生醫依規定,進行國產原料藥查驗登記的一般審查申請,及同時申請DMF (Drug Master File, 原料藥主檔案) 備查函。華上生醫董事長暨總經理陳嘉南博士表示,華上生醫投入此新成分新藥開發,依據衛福部TFDACDE指導進行多項新適應症的臨床試驗,並掌握原料藥與製劑的生產技術、落實在台灣PIC/S GMP廠生產製造,確保能供應高品質用藥、優先提供台灣病患治療的需求。該新藥是深圳微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科創板代號: 688321) 原開發的創新藥,在中國已獲批兩項適應症。華上生醫於20139月獲得西達本胺臺灣發明專利的專屬授權,投入多年時間在台灣開發。陳嘉南指出,此新藥已是一個非常有前景的國際性新藥,在全球有4家生技醫藥公司同時在不同區域或國家進行不同適應症的開發,包括台灣華上生醫、美國HUYA、日本明治製藥、深圳微芯生物等;在202010月,美國HUYA已攜手其合作夥伴日本明治製藥,成功向日本PMDA提交成人T細胞白血病與淋巴癌適應症的新藥上市查驗登記申請。華上生醫預估,在明年度,有機會向TFDA提交用於治療復發/難治外周T細胞淋巴癌及晚期乳癌兩個適應症的新藥查驗登記申請。華上生醫在台灣所生產的新藥已於今年210日獲得台灣TFDA核准用於恩慈治療,提供人道救援台灣的復發/難治外周T細胞淋巴癌病患。截至今年1030日止,已有58位病患在8個醫學中心通過IRB審查,向TFDA提出申請並獲得核准。除用於治療復發/難治外周T細胞淋巴癌,華上生醫目前已在台灣8個臨床試驗中心,歷經3年時間,進行晚期乳癌的樞紐三期臨床試驗,預估將於今年底到達解盲點,進行解盲。該臨床試驗是依據TFDA核定與授權合作夥伴微芯生物合作,使用相同的臨床試驗計畫書,在台灣與中國多個試驗中心同步收案,微芯生物已率先到達解盲點,並解盲成功,獲乳癌適應症的藥證。因此,華上生醫預估,該臨床試驗有非常高的機率可以獲得成功。另一方面,華上生醫預計在台灣啟動第三適應症,瀰漫大B細胞淋巴癌 (myc/bcl-2 DLBCL) 的樞紐三期臨床試驗,已提交臨床試驗計畫書供TFDA/CDE預審。華上生醫將持續努力,期待此新藥能造福更多的台灣病患。

智慧城鄉Open API平台 衍生出: 掛號、提醒、看診APP

AI智慧醫療當道 「未來醫生APP」協助醫療產業升級 2020-11-09經濟日報 蘇璽文 近年來醫療產業也跟上最夯的行動商機,從掛號、提醒、看診進度、看報告、讀衛教文章,手機上就能搞定,大大減低了醫療院所的人力成本,也改善了醫療院所與病患的醫診關係,幕後的推手就是醫書醫療資訊公司的「未來醫生APP」,創辦人林伯爵表示,未來醫生產科APP上市至今,擁有超過100,000個會員,及5萬以上用戶使用,目前已有多家婦產科、小兒科醫療診所導入,透過資策會輔導採用經濟部工業局「智慧城鄉生活應用發展計畫」的智慧城鄉Open API平台上母嬰相關API進行加值應用,新增多款功能,包含文章排行、母嬰用品店家推薦、孕期問答小幫手等,幫助醫療產業智慧升級。一般民眾的看診經驗,從掛號、候診,經常數十多分鐘坐在診間,現在不少醫療院所就引進了未來醫生APP,不僅可以網路掛號、查詢看診進度、看診到號通知、還能提供慢箋領藥、疫苗注射提醒等,減少醫診人力上的負擔,以惠生保安婦幼診所及唐小兒科診所為例,改變了傳統流程,唐福佑醫師也在本次【智慧醫療時代─創新診所APP應用分享會】表示:我們建置了未來醫生APP後,不僅減低護士接聽詢問看診進度的電話量、也減少現場排隊病患相互感染的機會,還可增加診所蒐尋與曝光度,每月提供的APP相關使用數據,與診間互動式看診導覽機,提升了客戶對診所的黏著度與信任感。未來醫生APP提供數位化看診APP與診所互動式看診導覽機結合,讓民眾看診更便利、醫診也降低了人力負擔。本次創新診所APP應用分享會上,未來醫生APP發表運用經濟部工業局的智慧城鄉Open API,最新上線的衛教文章排行、母嬰用品店家推薦、孕期問答小幫手、育兒小百科、寶寶全紀錄等多種方便民眾使用的APP功能,林伯爵創辦人表示,未來醫生2020第四季上線的CRM營運分析平台還能提供就診量趨勢、年齡比例、與前十大就診量疾病分析等醫療CRM數據等,明年持續開發的是智慧病房管理系統、智慧醫務整合監控方案,讓護理資訊數位化,幫助提升醫療院所的智慧管理,讓更多AI智慧融入醫療體系。

Sunday, November 15, 2020

太景 Burixafor布利沙福 全球權利轉讓予南韓GPCR

太景攜手南韓GPCR 簽幹細胞驅動劑及抗生素授權協議 2020-11-09 16:20經濟日報 記者謝柏宏/即時報導太景*-KY4157)今(9)日宣布,與韓國生技公司GPCR Therapeutics 公司進行視訊簽約儀式,正式簽署幹細胞驅動劑「布利沙福」全球轉讓,及抗生素新藥太捷信®(奈諾沙星)韓國地區授權協議。太景表示,GPCR為南韓專注於G蛋白偶聯受體(GPCRs)藥物開發的生技公司,太景授權「奈諾沙星」於南韓的開發及銷售權予GPCR,並將「布利沙福」全球權利轉讓予GPCR,由其進行後續市場開發。在此合約下,太景將獲得GPCR Therapeutics公司股權、簽約金、里程碑款及權利金等收入GPCR Therapeutics計畫以「布利沙福」投入癌症精準醫療領域,尤其針對具有CXCR4變異體的癌症患者,結合GPCRCXCR4抑制劑開發新的治療方式。GPCR Therapeutics發現,許多癌症的CXCR4受體常與某些GPCR受體形成異聚體,產生獨特且強化的信號,過去這類患者屬於難以治療的族群。因此,透過GPCR Therapeutics發展的精準醫療策略,以「布利沙福」雞尾酒療法將有機會克服此難題。GPCR執行長Dongseung Seen表示,太景具有強大的小分子新藥研發能力,GPCR與太景將成為長期的策略合作夥伴,在雙方共同努力下,未來雙方將成為對抗CXCR4腫瘤藥物的傑出研發者。太景董事長暨執行長黃國龍指出,與GPCR的合作是太景開發Burixafor的重要進展,布利沙福將能讓更多難以治療的癌症患者受惠;同時,能對抗超級細菌的抗生素將進入南韓市場,符合其未滿足之醫療需求。太景一步一腳印地拓展商業版圖,持續將產品推向全球,繼10月初完成太捷信加拿大及紐、澳授權案後,接續成功受權南韓,太景海外授權版圖已邁入36個國家。

Burixafor is an orally bioavailable inhibitor of CXC chemokine receptor 4 (CXCR4) with receptor binding and hematopoietic stem cell-mobilization activities.

 

(大江 : 愛用國貨) 新冠肺炎檢測3000元

大江生醫:未來核酸檢測價格將減半 盼愛用國貨 2020-11-10 13:54中央社 記者韓婷婷台北10日電 大江生醫集團董事長林詠翔今天在台灣醫療科技展展前記者會中,展示介紹旗下新冠肺炎全自動檢測平台,並指出,隨著未來普及化,預期檢測價格將降低一半至3000元左右,盼台灣愛用國貨。全球唯一結合醫療及科技的台灣醫療科技展將在12月開展,總計550個參展機構與企業。150個新創技術團隊,1580個展位,今天展前記者會由國內指標科技企業率先亮相醫療結合ICT產業的7項創新醫療應用,其中大江生醫推出一台可抵20間檢驗所的自動化新冠肺炎檢測設備。林詠翔表示,目前檢測費用大約在新台幣6000元至10000元間,預料未來邊境開放檢測普及化後,費用將減半可望降至3000元,儘管各國邊境進出量因疫情降至6%7%的量,預料全球機場進出至少有3000萬人次,一個月就有10億商機。林詠翔也呼籲,其實台灣有很好的醫療科技跟產業,不要浪費一場危機帶來的新機會,期盼台灣能愛用國貨,也期待政府單位能秉持推廣農產品外銷的精神,一起協助產業打世界盃。林詠翔指出,子公司大江基因推出高通量QVS-96S全自動檢測平台,結合機械手臂,將檢測流程全面自動化,不僅解決實驗室人力耗費問題,避免高強度工作產生的人為失誤外,檢測速度更較原有程序快10倍,一台QVS-96S的檢測量可抵20間檢驗所,一天檢測量高達1800個以上。林詠翔表示,新設備繼通過美國FDA註冊列名後,日前再取得歐盟CE認證,目前在手訂單已有2台,未來將瞄準美國與歐洲各國市場,期能防範歐美各國邊境疫情擴散。今天記者會中,AR智慧眼鏡也相當吸睛,台灣廠商佐臻與國際大廠EPSON共同合作研發的AR智慧眼鏡將影像醫療CT轉換成3D,與現場手術實境虛擬化呈現,佐臻董事長梁文隆表示,透過AR智慧眼鏡可以將所有訊息均擷取在空中,取代實體螢幕,為未來遠距醫療的實現提供重要關鍵技術,5G世代的來臨也讓AR在醫學的應用更快實現。

北醫 博士學生 學習 藝群 醫學美容經營

北醫參訪藝群醫美 王正坤醫師分享創新、大數據及數位化教育 2020-11-05 23:07經濟日報 張傑 台北醫學大學的世界排名一直往前邁進,穩坐台灣私立大學第一名,為了積極與國際接軌,北醫管理學院設立「國際生技醫療管理博士班」,廣招外籍學生,以純英文授課,持續提升北醫的世界排名,北醫許怡欣教授日前帶領博士學生,參訪藝群醫學美容集團台北總部,學習藝群台北診所的營運管理、醫學教育訓練與連鎖經營模式。藝群醫美集團總裁王正坤醫師對外籍博士學生開課,以英文演講「創新管理、大數據與數位化醫學教育-成功經營醫療集團」,說明創新管理、醫學教育訓練、數位化、運用大數據與創造無形資產等營運模式,與外籍博士生開心交流。台灣醫學實力全球有目共睹,北醫積極擴展生物技術和醫學管理的智能應用,設立大數據研究中心,組成了跨學科的研究合作團隊,培養更多國際生技醫療管理博士。藝群醫學美容集團攜手台北醫學大學進行教學合作,讓博士生實地參訪藝群台北診所的實務經營,並由藝群總裁王正坤,分享連鎖診所如何在全球競爭當中脫穎而出,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王正坤醫師以藝群醫美集團為例,如何從一家診所發展成為全國7家連鎖診所與1Dr.藝群保養品公司,王正坤強調創新管理的重要性,創新除了發明新的事物之外,創新也可以是整合不同領域成為新的營運模式。早在1997年,王正坤醫師就開始創新營運模式,整合醫學、教育、科技、數位化與商業經營管理成為管理診所的基本功,當時王正坤醫師撰寫醫學美容雷射衛教書籍,採用數位化醫學照片來解釋病情的副作用,以此減少醫師與病人之間的資訊不對稱。看診電腦同時架設網際網路進行資訊查詢,收集患者大數據來制定經營策略,實施醫師讀書會議來進行教育訓練,採用視訊醫學教育來經營連鎖診所,充分告知醫學美容副作用,並且落實簽署同意書,建立誠信文化。王正坤醫師指出,由於集團數位化管理程度較高,多年前早已導入視訊會議與視訊教育,因此沒有受到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這在20多年前,是很少見的診所營運模式。王正坤醫師表示,協助創新的工具很多,包括集思廣益,原型設計,產品生命週期管理,想法管理,設計思維,發明式的問題解決理論,項目管理和產品組合管理。每次遇到問題,主管必須帶領員工,通過重複一系列活動的搜尋、選擇、實施和獲得,來整合公司組織、科技與市場。藝群醫美集團長期落實醫學教育訓練,形成集團重要無形資產,變成企業文化。對於顧客服務,強調以病人為中心,滿足病人需求,透過大數據蒐集、分析與判斷,可以預測病人接受治療的種類與數量,提早準備藥材與儀器因應,並且進行網路預約掛號,可以減少病人等待時間。現今社群媒體發達,透過臉書、LINE等社群,提供病人與消費者的即時回應,也是滿足病人的重要方式。藉由藝群醫學美容集團的高知名度「品牌延伸」來經營Dr.藝群保養品,這就是創新管理與品牌管理的整合模式。台灣的醫院診所若能跟國際接軌,科技能力與時俱進,數位化創新思維,在醫療產業飽和的環境中,掌握企業經營的核心價值,也有機會屢創佳績,創造新一代台灣醫療產業的藍海。

逸達現增發行1500萬股

2020115日【時報-台北電】逸達(6576)為充實營運資金,董事會決議現增發行1500萬股,每股面額為10元,發行價格於定價後另行公告。現金增資認股基準日為125日,最後過戶日為1130日,停止過戶期間為121日至5日。(編輯整理:廖小蕎)  

Sunday, November 1, 2020

(醣分子標記) 同步輻射紅外光 檢測 癌組織切片: 石蠟顯影劑

國輻中心開發新技術 6分鐘可揪出10種癌症 2020/10/20 癌症已連續38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及早揪出癌症才能防範未然,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國輻中心)開發獨步全球的「紅外線蠟吸附動力學影像數位技術」(iR-WPK),只要615分鐘,就可從病理組織切片及細胞樣品上變異的醣衣辨識癌細胞,此法可檢測胃癌等10種癌症,甚至在良性到惡性之間過渡階段的癌前病變也可一覽無遺,並協助醫師在手術時將癌細胞切除乾淨。國輻中心表示,該技術已獲台日美及歐盟等多國專利,並技轉給台灣廠商,現正進行臨床驗證,未來民眾就可享受這項最新科技。負責該研究的國輻中心副研究員李耀昌表示,人體細胞表面覆蓋著大量「醣分子結構」,如同裹著一層糖衣,這層糖衣是細胞與外界溝通的重要橋樑,細胞在癌化過程中,這層糖衣會產生結構變異,進而造成細胞的功能失調,最終導致人的死亡,因此,這層糖衣可作為辨識癌細胞的標記,當糖衣開始出現結構性變化時,就是一個罹癌的重要警訊。李耀昌說,目前常用的癌症篩檢技術,包含組織病理分析法、質譜學法與酵素連結免疫吸附分析法,但這些方法的前處理程序複雜,檢測時間從數小時到數天,檢測結果也常出現偽陽與偽陰性等問題,而且這上述方法都是破壞性檢測,一旦分析過程失敗,就必須重新採集細胞組織。在科技部指導下,配合政府「深化生技醫療產業與精準醫療」政策,國輻中心進行「iR-WPK」開發,終於開發出獨步全球的新技術,李耀昌表示,新技術只要615分鐘,就可檢測多達10種癌症,包括結腸癌、乳癌、胃癌、口腔癌、卵巢癌、子宮頸癌、前列腺癌、皮膚癌、神經內分泌瘤及神經膠質母細胞瘤,甚至是良性到惡性之間過渡階段的癌前病變也可一覽無遺。李耀昌指出,「iR-WPK」技術有別其他檢測方式,首創以石蠟及蜂蠟作為顯影劑,來標示穿著變異醣衣的癌細胞,再利用同步輻射紅外光,以非破壞性檢測的方式掃瞄癌細胞,而且「iR-WPK」快速且自動化的影像數位技術,解決傳統檢測方法的耗時、人工判讀及破壞檢體等缺點,在今日智慧醫療產業極具潛力和競爭力。李耀昌也開發一套「智能病理影像分析軟體」,李耀昌說,將「iR-WPK」技術所觀察到的紅外線病理影像,透過軟體進行分析,可以協助醫師在手術進行中,及時且快速獲得組織病變資訊,將癌細胞切除乾淨,避免,該軟體未來將可結合大數據資料,提供醫師制訂治療策略與預後預測,以人工智慧的方式輔助臨床病理的分析和判讀,提升診斷的準確性和及時性,藉此降低醫療成本。此外,台灣長久以來有洗腎王國之名,而慢性腎臟病每年花掉健保高達513億元,蟬聯十大國病首位,李耀昌表示,「iR-WPK」技術不僅可以篩檢癌症,還可運用在腎臟病的診斷和預後評估,目前研究團隊正和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英國倫敦帝國學院共同合作,積極開發「iR-WPK」技術在免疫性腎炎的治療和腎臟移植後的預後評估,成果將有助於慢性腎臟病的防治。高雄醫學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講座教授余幸司指出,因為「iR-WPK」技術,對於良性到惡性之間過渡階段的癌前病變,也可一覽無遺,未來將可應用在身體發炎之前的變化,也就是所謂「亞健康」(介於健康與疾病之間的生理狀態)的應用。(許敏溶/台北報導)

alveice Team.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