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量計酬 醫改最大絆腳石 2016-12-10 03:52聯合報 劉競明/醫(台北市) 當醫師廿八年,從健保前到健保後,地區、公立與財團醫院都待過,每處執業都有各自的問題。公立地區醫院病人少,地區醫院無實習醫師,財團醫院重視績效,並與個人薪資掛勾,護病比只是落得醫院評鑑之數字,只有院長能解決!勞基法「一例一休」與加班費、特休制度等,明年即將實施,董事會當然會擔心人事成本的增加,筆者認為解決之道無他:「只有主治醫師減診及減薪」。報載有財團醫院院長擔心,「國際醫療」人數減少;他所指的「國際醫療」,其實是「兩岸醫療」!大陸觀光客減少,除了危及旅遊業、遊覽車輸運業、觀光旅館業等,當然還有藉著旅遊醫療的「國際醫療」業務銳減,這都是可以預期的結果。醫療業明年還有重頭戲—「分級醫療」,這就牽引醫學中心門診減量的效應。首先,從區分醫院層級的給付下手,然後積極介入「小病在診所、大病送醫院」,厲行「雙向轉診」機制,這都是過去十五年來該做而未做的事情。護病比及勞基法加班費等,僅是「冰山一角」;論量計酬的績效制度,若不一起牽動健保給付制度的革新,一切費心枉然。開醫院,沒有人不想賺錢的!是否有建院初衷的「使命」、「願景」與「價值」,可能連董事會都未必知道該怎麼做。健保署在引領大家共同改革時,應該要真正了解醫學中心現階段的問題所在,診所及地區醫院過去卅年來的急速萎縮,正代表社區醫療與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預防醫學等是何等不受政府當局重視。衛福部應起而行,健保署也要提供足夠財務誘因,導正過去因給付差距而形成「重醫院、輕診所」的「頭重腳輕」現象;從系統性的流程及醫療行為提供者的商業模式去整體思考,有助於明年開始的「醫療改革」。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