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ly 11, 2017

聯發科 生物感測半導體晶片 (心房顫動/中風) 600筆臨床資料比對準確率97%


聯發科生物感測 攜台大邁大步 20170711 04:10 蘇嘉維/台北報導 聯發科攜手台大及臺大醫院跨界合作的「醫療電子創新技術研發計畫」出現重大突破,運用穿戴式生物感測技術及最新的生理訊號分析方法,取得高達100%的準確性,未來將應用早期診斷、預防由心房顫動所引發的中風及心臟疾病。心房顫動可透過治療加以控制,但其症狀並不容易發現,尤其對於陣發性的心房顫動患者來說,到醫院就診時也不易被檢驗出來,多半需要心電圖儀等大型醫療儀器,經過長時間的監測才得以找出心跳異常的端倪,讓中風無法早期診斷及預防。臺灣大學、臺大醫院與聯發科組成的研究團隊自2014年起,透過600多筆臨床資料進行光學式訊號的心房顫動偵測,與傳統心電圖比對,達到97%的準確率;該計畫自今年1月起,進一步運用內建聯發科生物感測晶片的智慧手錶,進行即時偵測心房顫動的臨床研究,在24例測試中,取得高達100%的準確性。此一研發成果為「可便利操作、長時間偵測心房顫動的居家診斷及應用」建立了一個重大里程碑。整合最新生物感測晶片技術與穿戴式裝置(或搭配智慧型手機)所具備的高度準確性,可免除過往受限於大型醫療儀器耗時長、不易操作且無法長時間監測等缺點,讓預防與早期治療中風及心臟疾病成為可能。聯發科技術長周漁君表示,聯發科以半導體晶片來實踐生物感測技術,使用這種晶片的穿戴式裝置可以用來長時間收集大量生理數據,配合大數據分析及機器學習,將可大幅改進疾病的診斷與預防,從而提升大眾的生活品質,這正是聯發科技與臺灣大學和臺大醫院合作的初衷。隨著高齡化社會的來臨,個人化遠距醫療診斷、治療與居家醫療照護的需求也隨之提升,有鑑於此,臺灣大學及臺大醫院與聯發科技於2011年共同投入「醫療電子創新技術研發計畫」,結合學界、醫療與半導體產業三大領域的領導優勢,期望開創臺灣在國際生醫、資訊及電子整合性研發的新里程。(工商時報)

心房顫動難發現 穿戴式感測準確  20170710日【記者施芝吟/綜合報導】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它會讓腦中風的機率提高5倍以上,心房顫動可透過治療加以控制,但其症狀並不容易發現。台灣大學、台大醫院與聯發科共同投入「醫療電子創新技術研發計畫」,結果顯示,運用穿戴式生物感測技術及最新的生理訊號分析方法,偵測心房顫動技術準確率達97%以上,可達到早期診斷、降低中風機率的目標。台灣大學、台大醫院與聯發科技組成的研究團隊自2014年起,透過600筆臨床資料進行光學式訊號的心房顫動偵測,與傳統心電圖比對,達到97%的準確率。該計畫自20171月起,進一步運用內建聯發科技生物感測晶片的智慧手錶,進行即時偵測心房顫動的臨床研究,在24例測試中,取得高達100%的準確性。整合最新生物感測晶片技術與穿戴式裝置(或搭配智慧型手機)所具備的高度準確性,可免除過往受限於大型醫療儀器耗時長、不易操作且無法長時間監測等缺點,讓預防與早期治療中風及心臟疾病成為可能。 此研發成果為可便利操作、長時間偵測心房顫動的居家診斷及應用,建立一個重大里程碑,已於近期刊載於《自然》(Nature系列Scientific Reports期刊之上。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alveice Team.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