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治療產品掛蛋 台灣面臨三難關 中央社2017/10/10 13:20 細胞治療MIT專題4之1(中央社記者張茗喧台北10日電)可望治療癌症、失智症的細胞治療,近年在國際間蔚為風潮,美、日、韓紛紛推出細胞治療產品,台灣卡在法律、資金、臨床試驗的各種侷限下,至今仍掛蛋。台灣細胞醫療促進協會副秘書長、台大醫院檢驗醫學部主治醫師徐思淳表示,細胞治療可追溯至1945年,當年美軍在日本廣島投下原子彈,除爆炸帶來的死傷,也有很多人因骨髓中的幹細胞受損,造成骨髓功能枯竭而死亡,這促使「骨髓移植」開啟第一代的細胞治療。直到1958年,美國醫師愛德華湯瑪斯(EdwardThomas)發現同卵雙胞胎中,若有一人得了慢性白血病,透過移植另一人的骨髓幹細胞,可讓疾病獲得緩解,宣告完成史上第一例成功的骨髓幹細胞移植手術。1960年代以後,專家們更解開幹細胞配對關鍵,發現可利用化學治療把患者骨髓裡的病變細胞殺死,再植入捐贈者骨髓裡的幹細胞,可成功治療白血病、造血不全、免疫缺乏等疾病,如今骨髓移植已是成熟的技術。
移植骨髓幹細胞 重啟血液腫瘤病友生機 徐思淳說,直到1990年代末,專家們開始將體內細胞取出,經過處理、加工等程序再回植進體內,發展出「免疫細胞治療」,但因免疫細胞操控能力頻頻面臨瓶頸,2000年再拓展「再生醫療」新領域,正式宣告第二代的細胞治療時代來臨。「免疫細胞治療」到底研究些什麼?徐思淳解釋,淋巴球是負責人體免疫功能的重要關鍵,裡面含有負責發動攻擊的「T細胞」以及可以直接殺死細胞的「自然殺手細胞」(NK Cell),具有免疫抑制效果的「間質幹細胞」也是重要研究重點。至於「再生醫學」則是將脂肪細胞、牙齒等部位找到的幹細胞,分化成各種組織細胞,不僅有機會培養成軟骨、組織,也可望養出肝臟、神經等多種器官,發展出類似「農場」的概念,讓有器官移植需求的患者不需再苦苦等待。台北醫學大學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黃彥華表示,國內細胞治療研究可概分為2大領域,其中一種是「幹細胞」;另一種則是免疫細胞、纖維母細胞等「非幹細胞」領域,可望解決早期醫學領域無法解決的問題。以幹細胞為例,全身各組織都有幹細胞存在,具有分化成各種功能性細胞的潛力,但安全性是一大考驗,其中,風險較高的如「胚胎幹細胞」以及「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PSC),台灣尚未開放進行臨床試驗。不過,鄰近的日本則以風險較高的iPSC為發展重點,進行多項研究與臨床試驗,日本iPSC研究權威山中伸彌利用基因改造技術,將人類皮膚細胞再程式化為胚胎期幹細胞,2012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殊榮。隨後,日本再生醫學專家清水達也以自體纖維細胞、間質幹細胞培養出「細胞層片」,就像細胞OK繃一樣,可以貼在受損的食道、心臟上加速修復,由於是自己的細胞,免疫排斥風險也低,這項技術已經獲得日本健保給付。
細胞治療大躍進 台灣法規慢慢來 不過,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2014年才陸續祭出相關法規,明訂細胞治療臨床試驗、產品查驗登記、捐贈者合適性、細胞品管等規定;在此之前,台灣細胞治療領域因無法可循,因而妨礙前進的腳步。黃彥華說,有別日本,台灣的細胞治療臨床試驗研究多著重於安全性較高的「血液細胞」,如骨髓、周邊血細胞等,以及具免疫調節能力的「間質幹細胞」。此外,科技部也推動「再生醫學科技發展計畫」強化基礎研究,鏈結學界、業界與法人,經濟部則鼓勵學界間建構合作機制,工業技術研究院至今已經可以做出第一代細胞層片,雖然還未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對台灣而言已是一大躍進。話雖如此,台灣細胞治療研究目前仍停留在臨床試驗階段,至今並沒有細胞治療產品,僅有一血液細胞的學術研究案進入第3期臨床試驗,相較日本、美國、韓國都已有細胞治療產品問世,台灣仍落後一大截。除了法令,細胞治療面對的另一難題就是產品的有效性,她表示,臨床試驗一般分為3期,第1期確保安全性、第2期測試有效性,受試者人數都相對較少,但到了第3期受試者人數則大量增加,這時細胞的需求量大增,因此細胞品質管控將成重要關鍵,若無法維持細胞庫的穩定性,則可能使具有醫療潛力的細胞產品面臨失敗命運。
研發燒錢難賺錢 臨床應用仍有風險 台灣細胞治療發展另一項跨不過的難關,就是再現實不過的「錢」,徐思淳說,台灣研發能力很強,但業者規模都不大,若要完全按照台灣法規走,恐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只燒錢、不賺錢」,還沒做出產品就倒閉了。細胞治療成世界潮流 台灣將何去何從?既想快速發展造福民眾又得確保安全性,台灣細胞治療下一步該怎麼走?黃彥華建議,可參考日本採風險分級管理,較低風險的細胞治療,可不必經過繁瑣審查程序,風險高的仍得按部就班,有助快速推動產業發展。她舉例,低風險的細胞治療例如「最小操作」的產品,像是自體細胞沒有免疫排斥顧慮,經分離濃縮出幹細胞以後,回注到體內或局部區域,可應用於如患者自身的傷口癒合。中度風險的細胞治療像是間質幹細胞、免疫細胞癌症療法,這些細胞取出後須經過刺激、培養、或擴增處理,再回輸到體內,即使同樣是自己的細胞,但細胞經過培養刺激可能出現改變,誘發的反應也和原本的細胞大不相同。至於高風險細胞治療,則包括多能性細胞如胚胎幹細胞或 「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由於細胞經過培養、刺激加上基因改造程序,例如血癌新療法CAR-T研究,受試者風險較高,臨床試驗執行上需更加謹慎。徐思淳認為,業者應打破壁壘,團結合作、共享資源,減少彼此的硬體投資浪費,法令上可依現行發展適當規範,保護受試者、給予廠商發展機會,政府方面應提供更多經費,有助長遠發展。1061010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