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ly 16, 2018

生醫融資 赴港交所 八字輕請小心: 國際人馬角力 一同被評比?誰勝出?


內地企業更熱衷"我們啟動了香港市場近25年來最重大的一次上市制度改革。"港交所集團行政總裁李小加在一年一度的港交所媒體見面會上稱,希望今年6月底後新經濟公司可以按新規則申請上市。港交所吸引新經濟公司的政策已籌備多時。4月,即公佈了《主機板上市規則》的修訂結果,允許未能通過主機板財務資格測試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允許擁有不同投票權架構的公司上市,同時為尋求在香港作第二上市的大中華及國際公司設立新的第二上市管道。新政生效日期是430日,比預估的6月底提前兩個月。李小加認為,如果上市機制仍然一成不變,就會落後於其他主要國際市場,落後於新經濟時代的發展。港交所IPO新政,獲得多位投資機構人士積極的評價。安永在625日發佈的2018年上半年IPO市場調研報告中稱,新政有利於吸引新經濟公司和生物科技公司上市。生物科技行業潛力大,會為香港的資本市場帶來更大的空間。從全球交易市場來看,允許未盈利的生物藥企業上市的美國納斯達克,積累了很多估值增長較好的生物科技公司。生物科技類企業融資需求非常高,登陸資本市場相當於增加了一個直接融資的管道,"多一條腿走路"。有研發能力、專利技術的企業獲得更為充足且連續的資金,研發將更加高效有序,並且有港交所批准上市及監管部門的背書,企業產品的發展潛力及可預見的市場空間和效益會更易被認可,對企業有正面效應。新政落地兩個多月,公佈IPO申請的生物科技公司有六家。據公開報導,上海天士力(600535 公告行情點評財報)、複宏漢霖、亞盛醫藥等企業有赴港上市意願。李康稱,港交所收到很多諮詢,下半年預計會看到更多的企業申請及上市。
對於中國的生物科技公司而言,港股新政最具吸引力 目前A股市場尚未形成通暢的上市管道,雖然相對於美股的生物藥政策,港股稍遲一步,但香港處於美國與內地市場兩者之間,既足夠國際化,又瞭解中國國情,在不同投票權架構和收入門檻方面也沒有制度上的重大障礙和劣勢。並且,與內地資本市場的互聯互通,使得在港上市的公司可以直接引入內地投資者。吸引中國內地生物藥企赴港上市,也符合港交所的整體定位。雖然港交所上市的公司來自20多個國家和地區,但來自中國內地的上市公司市值占比約60%,成交金額約占股本市場成交總額的70%。中國內地企業仍是港股上市的主流群體。目前港股市場相對比較活躍。李康分析,2018年上半年,100%的港交所主機板上市企業獲得了超額認購,其中有半數主機板新股獲得了超百倍的認購。這意味著香港市場對新股的投資熱情很高,新股發行的認購需求比較旺盛。隨著上市公司的增加,港股有望成為吸引亞洲地區生物科技類企業的一個資本中心,也會帶來一些輻射及規模效應。
避免提前透支 在上市管道打通後,估值水準成為企業繞不開的話題。"就像騰訊一樣,市場會給它一個很好的估值,伴隨它不斷地成長。"高特佳投資執行合夥人李彤認為,港股市場相對成熟,非理性因素較少,能夠體現出一個企業的最終價值。在原研藥取得一定突破後,生物製藥企業去納斯達克上市是最佳的選擇。而國內藥企多聚焦于開發生物類似藥,即生物仿製藥,並非原研藥,這類企業"不怎麼受待見",在納斯達克較難上市。國家"千人計畫"專家吳幼玲曾表示,很多公司研發以生物類似藥起步,但做生物類似藥也很不容易,所謂"微創新"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屬於實際情況;距離真正做到生物藥的創新,仍存在一定的差距。Pugatch Consilium諮詢公司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在全球生物製藥競爭力排名中位列20名,新加坡、美國、瑞士、德國等處於行業前列。鳳凰投資援引NIH資料分析,以抗體藥為例,中國生物藥市場仍落後國際市場,截至20174月,全球在研的生物藥臨床研究2794項,中國占比11%,美國領先,占51%。正是由於與歐美藥企在新藥研發水平和階段的整體差異,對科技含量較高、有一定創新性的國內生物藥公司而言,赴港上市是一個相對合理的通向資本的管道。目前港股對內地醫藥行業估值比較理性。李彤分析,如果公司有其投資價值,並且未來公司價值能以一定的模型估算出來,這類公司能夠獲得投資者認同。這些具有一定創新能力的國內企業,想做原研藥的越來越多,有一部分藥企的研發,正在從類似藥向原研藥過渡。生物類似藥的研發進程相對較快,做出來之後既為企業形成現金流的支撐,也為一級市場的融資提供硬指標;解決了資金問題後,企業才有可能追求原研藥的開發。港股新政下,企業的融資管道更加通暢,上市後的持續募資對企業發展是很好的支撐,資本市場對原研藥的認可度也更高,會形成一個良性迴圈。從IPO的六家企業也可一窺端倪。歌禮開發的首個抗丙肝1類創新藥戈諾衛,今年6月已獲國家藥監局批准上市,預計未來數年收益將主要來自該藥物及另一丙肝泛基因藥拉維達韋;盟科醫藥的Contezolid(MRX-I)正進行III期臨床試驗,預計2019年下半年遞交新藥上市申請;華領醫藥的全球首創糖尿病新藥Dorzagliatin已啟動III期臨床研究;信達生物、複宏漢霖等也已經走在生物類似藥研發的前端。與生物藥研發進程相伴的是藥企持續不斷的融資"補血",已提交IPO申請的六家生物藥企均有多輪融資經歷。歌禮在20171月完成1億美元B輪融資,有媒體報導,融資後公司估值或近百億元;華領醫藥在2018D輪和E輪融資1.174億美元,3月路透社稱,該公司尋求的港股IPO融資約4億美元規模;同時,信達生物在今年4月完成1.5億美元的E輪融資,歷年融資額累積達5.6億美元;盟科醫藥截至2017年底已獲1.07億美元投資;Stealth Biotherapeutics今年6月宣佈完成1億美元融資;2017年初AOBiome獲得3000萬美元C輪融資。這些在赴港上市前已經歷過多輪融資的明星企業,雖然估值普遍未對外透露,但仍有業內投資者提出可能存在的高估值風險。施小平提到,企業在二級市場IPO的時候是否能達到之前的估值,公開市場投資者是否認可,是否可能跌破發行價等,都是需要考量的因素。李彤也認為,香港不會給企業一個不合理的高估值,而是一個相對準確能反映企業成長預期的估值。如果企業在內地市場上,IPO前融資已經拉到非常高,超出港股估值,那赴港IPO確實有可能在公開市場把估值向下拉。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alveice Team.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