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ne 7, 2012

全球人口結構老化 醫療電子產業前景看好

 2012/06/08-DIGITIMES企劃IPC產業已跳離原本狹隘的工業自動化與環境控制範疇,朝向更為寬廣的服務、影像監控、網路通訊…等產業領域發展,醫療電子市場也很自然地成為眾多IPC業者所著重的選項之一。  雖然根據ETP調查資料顯示,醫療電子市場目前佔IPC產品應用的比例仍然不高,僅有11.9%,落後於通訊市場、工業自動化市場甚多,但隨著全球各先進國家人口結構逐漸老化——以台灣為例,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預估民國115年時,青壯人口與老年人口比例尚有3.2:1,但是到了民國145年後,兩者之間比例將惡化到接近於1:1——人們對於居家照顧及遠距醫療服務的需求量也將會隨之大增。  由於上述兩種服務都需要透過相關儀器的設置,以建構完整醫療照護網路體系後才能成形,因此顯見醫療電子中各項可用於生理監控、健康科技電子及醫療視訊診斷方面的設備,其未來的市場成長前景是相當被看好。

醫療電子產業市場概況  依據Databean與工研院IEK對於醫療電子產業趨勢發展的研究報告指出,2009年全球醫療電子產業市場(包含健身與健康器材產品)的產值大約為1,248億美元,到了2014年時預估還將會繼續成長至2,080億美元的規模,其年複合成長率可高達10.8%,都再再顯示「醫電整合應用」將成為新一波產業發展的重點方向。  而依照使用地點不同,此類產器還可細分為居家用醫療電子產品(Home Medical Electronics)、影像類醫電產品(Imaging Medical Electronics)與臨床醫電產品(Clinical Medical Electronics)等三大類型。以一般的狀況來說,居家用醫療電子產品會以血糖儀、數位體溫計、數位血壓計、心律監測器等消費性商品為主體;影像類醫電產品則包括超音波、正子造影(PET)、核磁共振(MRI)與電腦斷層模擬攝影等相關診斷器材;至於其他像是心電圖計、遠距照顧產品、助聽器/心跳節律器等這類無法歸屬於以上兩大類型的醫療電子產品,即總歸於臨床醫電這個分類。

以病患需求為核心 進行產品的研發設計  由於居家醫療電子產品類型設計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提供眾多消費者在無需醫護人員從旁協助下,即可自行完成該設備的使用,因此其產品的成本與價格、使用過程是否方便,以及操作界面是否符合人性等因素,便是此一市場區隔產品的主要競爭力來源。  工業技術研究院生醫所生醫電子與影像技術組副組長施明認為,這類的儀器產品應該要具備非接觸式、微型化、容易使用、高性價比及外觀採流行方式設計等特性,才有可能為人們所接受。  舉長庚養生村為例子,該村在設計建造之時,即直接將各式無線感測器直接內嵌於踏板、燈具、坐墊…等傢俱之中,以便蒐集每位長者在進行一般日常生活時的行動參數資料,再結合無線網路機制傳送到後端醫護中心,做為醫師們遠距診斷及人們自我健康管理時使用。「如此才能確保人們即便在其居家環境中,依然可享有無所不在的醫療照護服務。」  至於在影像類醫電產品方面,其原理都是欲透過能量穿透、反射與化學物質排放出人體/特定部位的測量與記錄,並再藉由儀器的協助將其具像化,交由醫師進行解讀,以確實掌握人們體內狀況,提高診斷的正確性,增加治療成功機率。因此本類型產品發展方向,主要會是集中於磁共振、超音波、螢光血管顯影術、光聲成像、熱影像、正子發射電腦斷層掃描(PET/CT)、單一光子發射電腦斷層掃描(SPET/CT)或療程整合….等新技術的開發與引進,使診斷工具所能提供的資訊更加準確且有效。  中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教授蘇振隆表示,業者可先透過技術成像模式背後本身的運作原理,或是由取像/成像的技術角度,來進行產品品質的改良。「不過在投入開發之前,業者也必須要先思考:以該方式所取得的影像目標為何?醫師想看到的資訊是否很容易從中進行判斷?要取得需付出何種的代價?而非一昧地追求技術進步。  而其他無法歸類的醫療電子產品市場中,根據工研院所做的《2010年醫療電子產業趨勢》一文顯示,是以遠距監測產品與植入式器材這兩大類的市場成長率最高。由於這類產品經常需要人們隨身攜帶,甚至於直接植入人體之中,以便即時讓醫療單位掌握其生理資訊,因此如何使治療器材達到安全、微小化與低耗能,就成為業者設計發展的主要軸心。  「一些需要進行設定的裝置,還會額外再要求功能整合及人性化操作的特性。」長庚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副教授林仲志認為,業者在設計新一代的產品時,應先針對人體經過良好的工學與外形設計,讓人們樂於習慣使用與穿戴,不會因為排斥或不舒服的緣故,從而影響儀器的監測效果。如新一代非接觸式ECG電極片,大小及厚度各僅約1個與35元銅板,而Kai Sensor公司所開發的KMS 200,則使用MIMO微波杜普勒雷達技術,可量測人體胸部起伏變化,並在數百英呎外同時量測數個目標對象的心跳與呼吸狀況。

微小化、 方便性及可攜式是研發趨勢  綜合上述的看法,我們可以了解未來全球醫療電子產品的創新研究趨勢,都終將會以病患需求為核心,朝向微小化、方便性及可攜式等方向發展,除了欲藉此提高病患使用設備意願的方式,提高其獨立生活的能力,從而解決醫療支出高漲的問題之外,再配合各項病患保護的相關技術,更可以確保病患與護理人員的人身及健康安全,防止褥瘡、服藥錯誤或接觸式感染等事件發生。  從歐美日各先進國家的經驗觀察,若能透過居家照護行為,延緩老年人口進入重症階段,並縮短住院照護時間,可省下的支出相當可觀。由於現在絕大部份的人多還是選擇「在地老化」或「在宅老化」,因此有不少業者對於遠距照護的市場前景非常看好,但過去也正是由於相關業者在設計照護器材的使用與運作方式不符合上述要求,導致台灣此一市場長期以來一直難以獲得健全發展。  因此台灣IPC業者所要做的,應該是要藉由與醫療服務業者共同合作的方式,設法從各種現有的醫療電子產品中找出可能的市場機會,以業者能夠發揮的優勢切入市場,進行相關的加值,讓原本看起來是平淡無奇的產品更具有市場的吸引力。「業者應放棄單打獨鬥、技術本位的想法,將自己轉型成加值角色」而這樣發展方式,業者既不必投入太多的成本,風險亦可降至最低,研發費用很快就可以獲得回收。  不過由於兩者通常各有其專業技術領域,因此有興趣投入醫療電子產業的IPC業者在選擇負責主導雙邊合作研發計畫的專案經理時,應該要首重其是否具備高度溝通技術的能力。「這個人必須要同時了解IT與醫療服務業者兩邊術語與思考邏輯,如此才能將醫療服務業者所提出的想法及需求,轉化成技術人員實際可行的明確開發規格。」DIGITIMES中文網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alveice Team.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