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September 3, 2012

當GDP趕上時 台灣自己會跑來求統一 !! 中國政經分離的 海西先行先試戰略


中評論壇:閩台合作如何先行先試 2012-09-01 11:05:25閻光濤/整理中評社香港91電,福建省台灣研究會、中國評論通訊社、中國評論月刊不久前在福建省福州市舉辦座談會,邀請全國台灣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周志懷,福建省台灣研究會副會長、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劉國深,福建省台灣研究會副會長、省社科院現代台灣所研究員吳能遠,福建省社科院現代台灣研究所所長單玉麗,福建省台灣研究會秘書長、福建省亞洲問題研究所所長李吉壽與會。座談會由福建省台灣研究會會長、原福建省社科院院長嚴正主持,與會就如何進行閩台區域合作問題,各自發表了獨到的見解。《中國評論》月刊8月號以《兩岸和平發展福建先行先試――閩台區域合作探究》為題詳細刊登了與會者的發言。文章內容如下:

嚴正:開場白 今天我們研究會有幸與中國評論通訊社、中國評論月刊一起主辦此論壇,我認為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首先揭示了我們這個論壇是以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先行先試的戰略角度,來探究如何進一步開展閩台區域合作的問題。其次是切中了我省海西區建設、平潭綜合實驗區開放、開發這個首要課題。中評社在華人華僑世界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在兩岸的穿透性很強,在學術思想界的傳播以及輿論方面影響力很大,所以這次論壇的外溢性效果也就不言而喻。我們今天集中了我省對台研究的主要學者,特別是請來了全國台灣研究會的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周志懷先生,相信論壇將取得豐碩的成果。我們的論壇分為上下兩個半程,上半程主要討論進一步發展閩台區域合作的重要意義以及空間,包括兩岸各自的立場、政策。下半程主要討論閩台合作的現狀、問題以及對未來的建議。先請周志懷副會長發言。

周志懷:海西區發展體現出頂層設計的優勢自從2004年福建省提出海峽西岸經濟區概念,不到十年時間,海西從一個構想中的戰略逐步提升為中央的重大決策。在很短的時間裡,海西建設的大幕拉開了。隨著海西建設的全面推進,海西經濟區不僅成為沿海經濟帶發展的一個新亮點,同時也為深化兩岸交流合作,推進兩岸關係發展提供了新動力和新空間。先談兩個問題,算是第三只眼吧。第一個就是關於海西目前的模式,我個人把現在海西的模式歸結為三政:政經分離、政府主導、政策扶持。從政府主導的角度看,從黨的十七大報告到十一五規劃綱要,還有國務院通過的關於支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從這些文件來看,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在海西的建設中已經發揮得淋漓盡致。無論是海西還是平潭開放開發的五個共同:共同規劃、共同開發、共同經營、共同管理、共同受益;我覺得都體現出頂層設計的優勢,高起點高規劃。從政策扶持的角度看,從中央到國務院各部,對海西支持的力度都非常大。從去年11月國務院正式批覆的平潭綜合實驗區的發展規劃來看,在通關模式、投資准入、金融保險、對台合作、台胞就業、土地配套等等都賦予平潭比經濟特區更加特殊與優惠的政策。包括國家發改委、國台辦、財政部等許多的部委,也都研究並出台了支持平潭的特殊政策。從政經分離的角度來看,海西的提出是相較於海東而言,它的政治與經濟意義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從國務院通過的支持海西區建設的意見來看,從戰略定位與發展目標來看,我覺得主要突出的還是經濟方面,也就是說是政經分離的。四個戰略目標,包括兩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試的區域,服務周邊地區發展新對外開放通道,東部沿海地區先進製造業重要基地,我國自然文化研究中心。發展目標分為兩個階段,到2012年是服務兩岸三通的主要通道基本完善,兩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平台功能更加凸顯。第二階段是到2020年,閩台經濟融合不斷加強,促進形成兩岸共同發展的新格局。從戰略目標與發展目標來看,它突出的主要是經濟,也就是說政經分離的,如果說有政治考量,雖然我們也不諱言,但第一階段主要還是經濟。這一點,包括09年國務院通過支持海西區建設的若干意見之後,溫家寶總理曾經到過福建來做考察,當時溫總理談及海西角色時,他認為海西區的建設是基於三方面的考慮:第一,抓住海峽兩岸和平發展的有利時機,加強兩岸經濟合作促進共同發展,這從根本上有利於兩岸人民的利益;第二,進一步完善全國經濟戰略佈局;第三,有利於應對當前金融危機。海西區建設出台以後,我看到很多學者都是從政治方面來論述海峽西岸經濟區,但我個人來看,當時出台的背景,執行的這套政策,以及最初的想法都是政經分離的。所以我目前把海西的建設歸結到這三點上。

先行先試面臨的障礙主要是非經濟的 再一個,談一下先行先試所面臨的障礙。這個障礙主要是非經濟的,而且它和我們在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時所遇到的障礙是一致的。首先一點我覺得面臨的障礙還是如何去政治化,這就是我為甚麼講要政經分離。目前海西區面臨的這一困境,從台灣方面來看還是意識形態的問題,還是在政治化。台灣有輿論認為兩岸的蜜月期已經過了,這個蜜月期有沒有過去我們另當別論,但我覺得這個看法有點偏頗。台灣的輿論認為蜜月期已過,那麼大陸的口袋戰術已經越收越緊。特別是舉例我們逐漸加強以海西區作為與台灣經濟交流的一個對口,認為我們的目的在於強化一中各表的一中,也就是要把台灣地方化。包括平潭綜合實驗區在內,這都是大陸地方化台灣的戰略。這也包括前一陣深圳的銀監會批轉華銀設分行,也認為是特意在把台灣的金融機構變成大陸的地方金融機構。大家可能還有印象,前不久有位台灣學者寫過一篇文章,叫做平潭困局:政經分離走到盡頭。他認為馬的第二任期之內大陸不會再單向的向台灣讓利,而且試圖在兩岸經貿的進程當中逐步地滲入更多的政治成分。平潭五大共同,引起一國兩制示範區的聯想。台灣行政院陸委會很多官員也公開質疑我們這個平潭綜合實驗區是在搞一國兩制,認為大陸的目的不單純。如果這一類的輿論成為主流的聲音的話,我想恐怕政治化的色彩會越來越濃,這可能會影響到海西以及平潭正在進行的先試先行。這一屆的海峽論壇,有一個共同家園的分論壇,在這個論壇裡面台灣有學者提出不必回避政治性的問題。認為海西本來就是一個綜合性的試驗區,不必回避政治問題。但我個人認為在現階段,我們首要討論的應該還是去政治化,這樣才能逐步地打消對岸的疑慮,才能為建設海西、平潭以及共同家園創造條件。第二個就是如何維護兩岸持續和平發展的宏觀大環境。六月上旬台灣政大未來事件交易所公佈了兩岸和平指標,在這個和平指標當中,它所分的兩岸和平溫度計、兩岸互動溫度計、兩岸和平保障指數等指標都呈現了大幅下滑現象。其中,兩岸和平溫度計由上一期的61.5下滑到31.3,下滑幅度非常大。兩岸互動溫度計由57.5下滑至44.7分,兩岸和平保障指數由49下滑到39分。單純這一個指標當然不能作為我們解讀未來兩岸發展趨勢的一個依據,但是它從一個側面也反映了台灣的受訪者的一些想法。我個人認為,台灣執政者的政治意願也很重要,島內所謂主流民意的走向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可以相互影響。這些調查的結果可能會影響執政者的政治意願,反過來執政者的政治意願對於馬第二任期兩岸關係到底能走多遠,大概也會影響老百姓對兩岸未來指標的一些看法。如果說我們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基本走勢出現誤判或者說信心減弱,恐怕不利於閩台間的各項交流合作。宏觀大環境如果出現問題的話,先行先試也會出現問題。第三點,就是如何在共同家園建設當中,解決兩岸融合的問題。它實際上要解決的,就是我們與他們之間的兩元對立問題。這些對立,包括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生活方式等等。國際知名跨文化傳播學者,美國華盛頓特區傳播協會理事會跨文化對話中心主任溫迪認為,人們交流的目的,只在於將外群體的他人納入到內群體中來。就是說我們無論做甚麼事情,交流的目的,就是希望把其他群體的人融入到我們這個群體中來。那麼,在納入與被納入的過程當中,我群與他群勢必會產生一些激烈的碰撞。我想這恐怕會使我們遇到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如何融合。我看到美國天主教大學價值與倫理中心的胡業評博士,在論及兩種不同文化的融合時,他有這麼一種觀點:當一種外來文化,以異於本土文化的姿態出現時,應該以客人的身份遵守已經存在的文化規則,使自己與已存在的文化相融合。那麼本土文化也應當理解外來文化,並找出顯示真善美的獨特方式,重新發現認識自己的文化。當然,台灣文化與中華文化應該是一體的,但是我認為這種論述對於兩岸間的文化整合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畢竟兩岸分離60年所產生的隔閡與文化差異,就算不是兩種文化,其差異還是非常大的。所以說在共同家園的建設當中,兩岸如何實現逐步融合?而且這種融合肯定不會是直線的,也不是一朝一夕、短時間就能夠解決的。

劉國深:一位學者眼中的海西和平潭意境 當前,兩岸雙方在海西和平潭綜合實驗區開發建設的具體專案上都傾向於政經分離,這種做法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務實的。但這並不等於海西與平潭開發建設沒有政治意義。研究者針對海西和平潭議題的整體研究,不可能不做政治上的聯想,為了海峽兩岸雙方的共同利益,海西和平潭不可能逃避改善兩岸政治關係的職能。如果海西計劃只講經濟,平潭的發展戰略也只限於經濟的話,那麼,海西和平潭的發展格局和意義可能大打折扣。福建在經濟基礎和人才儲備等許多方面都比不上鄰近的兩大三角洲地區,如果海西和平潭在制度設計環節也沒有特別的優勢的話,台商為甚麼要選擇到海西來投資?台灣人為甚麼要背井離鄉來平潭生活,誘因真的夠大嗎?海西建設著眼於兩岸和平發展,平潭的定位是綜合實驗區,不是單純的經濟實驗區。如果海西和平潭光講經濟效益,不講社會和政治效益,反而局限了海西和平潭的發展動力和格局。在短期內無論是海西還是平潭的開發建設都很難與高端的政治議題直接聯繫在一起,但研究者還是要有泛政治意義上的前瞻,政治因素實際上也是逃避不了的,至少台灣方面一定會從政治角度進行解讀。以平潭為例,如果不著眼於未來兩岸在泛政治層面上可能的融合對接,為實現兩岸全方位的融合進行先行先試,那麼平潭的想像空間和意義就太有限了,很多台灣人就是沖著平潭在治理層面可能出台新政策才關注平潭的。中央之所以願意給海西和平潭特殊的政策支持,就是因為她們可能為兩岸走向和平發展找到一條新的路徑。所以我覺得兩岸學者可以針對海西和平潭在兩岸和平發展中的角色功能進行溝通、對話,要鼓勵台灣方面不要害怕海西和平潭的開發建設,柔化兩岸政治介面對台灣也是有利的。大陸方面某種意義上可以大膽地讓平潭台灣化,把台灣社會價值體系中好的部分引進平潭,讓兩岸價值體系趨近,這對台灣方面來說可能是更可靠的安全保障和利益保障。馬英九是一位有使命感的領導人,他一直希望把他自認為好的制度傳播到中國大陸。對於中國大陸來說,今天也不至於因為馬英九有這樣的企圖心就不跟他來往,大陸方面對兩岸漸進地走向融合已經越來越有信心。我覺得大陸方面要推動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就一定要掌握政治話語權,共產黨人從來就不是民主、自由、人權的反對者,相反還是追隨者和實踐者。中共也有核心價值的堅持,要敢於講社會主義的民主,社會主義的自由、人權。我們將平潭騰出空間來,就是歡迎台灣方面把他們認為最好的制度、最好的核心價值拿過來在兩岸共同家園中與大陸方面好的制度進行對接。福建可以是中國大陸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民主政治最好的實驗田,拿出部分社區跟台灣對接,才能夠最終化解兩岸之間政治文化上的錯位,給兩岸雙方彼此檢視自己和對方的機會。站在一個學者或站在一個民族主義者、國家主義者的立場上來看的話,確實希望看到兩岸雙方彼此寬容、彼此包容、彼此諒解、彼此尊重。中央定位平潭是一個綜合實驗區,就是有意要在平潭做社會體制、文化體制,甚至在條件成熟時進行政治體制的某些改革實驗。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與其躲躲閃閃,不如大度地展現格局和氣度來,給台灣方面去想想和看看。這當然不是過去所說的一國兩制哦,這是一個兩岸融合的實驗區,嘗試進行兩岸全方位融合。福建省要扮演對台工作先行先試的平台作用,就要大膽的創新,應該從體制機制、從我們的硬體環境,從思想觀念等各方面著手,主動提出一些新的政策主張、一些改革開放的模式,去吸引台灣人共襄盛舉。我想台灣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在抗拒海西或平潭的所謂試點和先行先試,兩岸和平地走向對接,對台灣也是好事,許多人還可以因此獲得發展的機會。所以我覺得在基本的定位上,海西也好,平潭也好,她是一個兩岸全方位融合的試點平台,從經濟做起,逐漸發展到其他領域的試點。這樣才能夠滿足兩岸和平發展的需求。從經濟入手是必要的,不管是平潭還是整個福建省,要快速把經濟發展起來,這是兩岸進行全方位融合競爭的一個最給力的平台。對於台灣很多老百姓來說,關鍵的問題就是鈔票的問題、經濟的問題、生活的問題。福建的廈門特區現在足以跟台灣許多大城市在物質文明上,在精神文明上相抗衡,有得拼,即使是一些台獨分子在廈門見到我們時,也不好意思講台獨了。為甚麼?他講不下去的嘛,那麼多台灣人在廈門生活得很好,甚至不願回台灣。早些年有些台灣人來大陸時,很不屑地對接待的人說,在你們大陸不用眼睛看,用鼻子聞一下就知道廁所在哪裡,以前許多地方確實如此。但是現在越來越不敢這麼講了,因為大陸許多城市甚至比台北更宜居。民進黨一位重要人士在1997年曾講過一段話:只要中國大陸京九線以東的地區,能達到今天廈門的這個水準,我們連夜過來跟你統一。他的說法從某個側面流露出台灣人某些方面的顧慮。今天我們很多地方已經達到1997年廈門的水準,廈門也已不是當年的那個廈門了。但是我們人均總量還不夠,福建全省如能夠在十年後達到今天廈門這個總體水準,台灣獨立的話說了也沒人信。

平潭重在兩岸民間社會合作 其實,兩岸交流合作要完全做到政經分離是不可能的,政府主導社會發展還是很管用的,公權力部門在海西或者整個兩岸交流交往過程當中還是有很大的空間。所以我們還是希望兩岸透過公權力部門對接、商議,解決影響兩岸交流交往的制度障礙、法律障礙、政策障礙等問題。但如果我們把一切希望都放在公權力部門,放在兩岸的官方,那可能會是相當漫長的過程。我之所以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保持極大的樂觀期待,就是因為其實有一隻更加強大的、我們看不見的手在運作,這就是兩岸民間力量和市場機制的無形之手。台北方面目前還在抗拒,甚至勸說企業不要到平潭去投資。他們的思維基本上還是民進黨執政時代的思維,因為在民進黨執政時代就曾派出兩批學者來我院調研平潭的事情。他們一開口就說平潭開發是矮化、掏空、統戰台灣的一個平台,可見他們的腦子裡充滿著敵對的意識,這種現象在台灣是相當普遍的。台"陸委會"裡有些人現在還堅守冷戰的思維,對抗性的思維,他們的資訊和判斷力可能有很大的問題。在和平發展的大背景下,兩岸交流合作其實阻擋不了,我們都知道,台灣的社會形態,官方說了也不算數,民間社會陸委會是管不了的,台灣的經建會管不了,經濟部也管不了,兩岸交流已經到了現在這種程度,少數人還硬撐只會起反效果。20多年前台灣民間社會力量已經悄悄西進大陸,常常是官方說東,老百姓就說西。誰也沒有想到說福建的蘇樹林省長到台灣一趟,有些人公開反對平潭開發向台人招手,結果福建省沒有花一分錢就做了一次意想不到的大廣告,平潭在台灣知名度反而大增。我最近到台灣去,每到一個地方,人家就問我平潭的事情,去年還不是這樣,看來老百姓真是攔不住的。所以在推動兩岸官方公權力合作的同時,雙方有識之士也要經營好民間社會的力量,這是兩岸和平發展的可靠力量。平潭的發展現在主要是人的問題,如果沒有一定比例的台灣人過來參與那就是玩假的了,兩岸還是不能夠共同生活在一起,這就違背她原來提出的五個共同的初衷。所以平潭最重要的是要在10多年後有百分之二十到三十的人口是台灣來的,中小企業人士帶著老婆孩子,小夫妻帶著親朋好友過來開個店鋪啊甚麼的,未來可能來平潭的20萬台灣人中就有78萬人是這樣的一些討生活的人。台灣方面如果照顧不了他們,就不要阻擋他們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機會。平潭這個地方未來就是要讓台灣的三教九流,社會各階層甚麼樣的人都可以來淘金,可能會帶來一些問題,但這才是一個真實的兩岸社會,否則的話就是一個單純的大學校園了嘛。當然如果平潭要發展出兩岸校園也是可以的,如果能夠做成兩岸的一個大學城,學生能夠達到10萬以上,規模也很可觀的。一個多元包容的平潭,可以實驗兩岸制度文化的對接,無論成功與否都是中華民族的共同財富。我們可以把台灣認為好的東西,例如社區管理、醫療衛生一些法律制度、教育的一些理念拿來實踐。平潭這個地方,甚至整個海西,實驗性地引進台灣的一些社會文化制度,甚至是部分媒體管理經驗,可能給平潭開發帶來獨一無二的競爭力。對於我們來說,這可能是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的一個戰略性的補充。預料中國大陸的未來發展,台灣昨天走過的路,可能就是我們明天會面對到的。所以平潭是一個非常好的實驗區,和平發展就是一個自然的融合過程。

吳能遠:閩台地域關係終會發揮作用 我們今天這個題目,是個非常重大的課題,我相信它的重要性一定會隨著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推進而更加凸顯。首先我相當佩服中國評論社舉辦這個論壇的這種戰略眼光,我相信它的影響逐漸會對兩岸關係起到非常正面的作用。所以我在此建議,過一段時間中國評論針對閩台合作中的相關問題,可以再辦一個結合當時形勢的思想者論壇,我相信這個意義一定會很大。我個人畢生一直研究兩岸關係,強調兩岸關係的發展,要發揮福建的作用,福建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我想平潭作為中國的實驗區,它基本上是作為海西的名片,它的主要功能也是進一步的帶動海西的聲勢上漲,推動海西進步。我認為海西有三個系統:第一個它有戰略系統。兩岸關係的發展,終究是要通過和平發展找到一個解決的辦法。不管是統一也好,或者台灣方面提出來的和平也好,海西的建設基本上可以說是成為一個比較,海西發展好了,對兩岸關係勢必起正面作用。這是我講的地域性。第二個是必然性。今天中央加大了對福建海西的支持,而且把它確實提高到整體的經濟社會發展中去規劃,考慮到未來兩岸整合的問題。這樣必然的還有台灣方面如何看待的問題,但我相信這個局面經過曲折的發展也會解決。而這就使發展海西有了必然性,它的必然性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就是只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就一定會有海西建設。這樣兩岸關係最終經過和平發展,通過交流、合作甚至推動到兩岸的融合,那麼這樣才能保證真正的和平發展,才能奠定一個非常堅實的基礎。所以它必然要求我們福建這邊加快進行海西建設。反過來也一樣,只要海西建設能夠做好,那麼兩岸和平發展就更能得到保障。另外一個原因,只要兩岸關係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那麼海西就凸顯了它的價值。如果我們所推崇的祖國和平統一,明天就可以實現,或者很容易實現,海西就沒這麼重要。偏偏就是因為現在海峽兩岸走向和平統一這個路非常的漫長,而且非常的曲折,中間未知的變數很多,那麼海西要來做一些工作。海西的價值是兩岸的,不單是我們福建的,它主要是跨越兩岸的。台灣方面遲早它會跟上,我想這只是時間問題。第三個是地域性。畢竟台灣和福建一水之隔,靠的最近,要想兩岸之間和平發展能夠加深交流合作,福建作為銜接地帶歸根究底是不可能越過的。從經濟合作、區域合作的理論來說,也是靠著最近的地區首先進行合作。我看過大前研一寫的一本書,他把福建和台灣歸為閩台經濟區,作為一個經濟區來對待,所以這個地域緊密聯繫在一起的特徵,我想它會發揮作用。現在兩岸經濟合作面臨困難,我想其實也反應出兩岸關係整體的發展,這就是政治分歧的困難。閩台合作你說是經濟合作或是其他合作,其實它都受到整體的經濟合作的制約,甚至可以說是受到更大的整體的兩岸關係的制約。兩岸關係的政治分歧現在是擱置起來,沒找到解決辦法,可能是缺少一個解決條件。這歸根究底是中國傳統上的名實之爭,王安石在給司馬光的一封回書裡面,有這麼一段話蓋儒者所爭,尤在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古代的知識分子最重要的首先就是名跟實,就是概念跟客觀事實之間的關係。如果概念和客觀事實符合,那麼天下道理就出來了。兩岸現在政治對立的問題沒有解決,當然會影響到閩台合作。我想這個問題要解決不容易,換句話說你現在不管做多大的努力,要爭取到台灣當局能夠積極參與甚至配合平潭建設,短期內看不到這個局面。現在關鍵的問題在於尊重它自身的規律,經濟的合作遵循經濟規律,文化的合作遵循文化規律,民間的合作遵循民間制度的規律,通過這樣來逐漸的使公權力部門跟著民間走,改變它的一些政策。我想大概也只能這樣,兩岸走過來的路就這個路,要他積極的自覺的來配合,島內缺乏這樣的氛圍,所以我想這是必然的。

未來海西發展的三個特點 從現實面看,海西發展第一點就要發揮福建的對台優勢。總而言之,福建對台歷史上的種種的因素,應該說血緣的、文化的、民俗的等等這種歷史延續到現代,所以在閩台合作中,要發揮福建的作用。當然再加上閩台合作中首先是發展經濟,我認為經濟還是基礎,沒有經濟合作,兩岸的其他合作都很難有較大的進展。福建的經濟不發展,也很難發揮對台灣的吸引力。因為一個落後的福建,不可能肩負起推動兩岸各方面交流合作這個使命,所以福建本身發展我想也是應有之義。但閩台合作並不只是經濟,它一定要加上文化和民間社會。文化交流福建有很大的優勢,講到民俗文化或者鄭成功也好,這些在台灣容易引起民眾的共鳴,也容易造成兩岸相鄰的一個認知。我想這個優勢要發展,關鍵就是前面講的如何通過交流合作能夠率先促進福建跟台灣之間經濟社會文化逐漸走向融合,恐怕我想這是最主要的使命。第二個我想就是先行先試。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當前已經面臨一些瓶頸,這些瓶頸怎麼解決現在還沒有找到一個好的辦法,所以能不能夠透過福建的先行先試,找到突破這瓶頸的一些辦法,發揮先鋒的作用。那麼第三個我想就需要探索這個兩岸關係發展的新路徑,就是我們的目標。我們就是要通過和平發展,通過兩岸相鄰最終走向祖國和平統一。這畢竟是一個史無前例的事,需要我們去創新,能夠讓兩岸的民眾經營和平發展,逐漸的大家共同走到一起。我認為我們需要逐漸的建立和形成政治話語權,而且要用這種政治話語權逐漸的去爭取統一。要引導台灣的各界人士逐漸的覺得我們的意見是合理的而且對他們有利。總而言之,在這過程中間,我覺得福建要做到三點:第一個是觀念。福建要想先行先試,要想建設好海西,觀念是第一位的,沒有核心觀念,沒有強烈的改革開放意識和大膽創新的精神,恐怕海西建設會受到制約。第二個要素是開放。福建的海西建設包括平潭,中國實驗區的建設成效如何,要開放的去做。越是開放就越有成效,某種程度上今天要突破兩岸的困境,要爭取台灣方面更多的參與。平潭它還不僅僅是定位在兩岸,它是需要對國際開放。國際經濟界願意參與這個建設,那麼也一定會有台商投入。所以平潭即是對世界開放的,又是對台灣開放的。有多大的開放就有多大的作為。第三個就是發展。就是平潭也好海西也好,歸根結底在限定條件下,一定要挖掘潛力使自身能夠獲得更多的發展。按照鄧小平講話,發展是硬道理。把自己的事情先做好,我想始終是對台工作的一個重要的基礎。所以福建一定要科學發展,要可持續的發展。在經濟社會建設,在大企業的培植上,在名牌的培植上,要多下功夫,要盡快的彌補過去福建因為歷史原因,基礎設施比較薄弱,市場比較小,經營環境不太理想這樣一些不足之處。

單玉麗:福建先行先試轉換思想觀念最重要 關於建設海西的意義我談兩點想法。首先,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問題,包括經濟的、社會的、文化的、政治的這些層面,實際上在這些層面應該說到目前為止,兩岸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需要兩岸在觀念、公權力部門及至民間的不斷碰撞、磨合。為使這個過程成本最小化、利益最大化,需要試驗、示範,需要摸著石頭過河,摸索經驗,然後再逐步推開。在這個過程中,福建就是扮演了這樣一個試驗、示範的角色。我想這就是它的第一個意義。第二個意義是,福建是與台灣距離最近的地方,是最直接的對台示範的視窗。我們知道,改革開放初期,我們剛開始和台灣交流合作的時候,福建經濟發展和台灣的差距是非常大的。在這麼近的地方差距那麼大,怎樣能吸引台灣人民呢?所以我覺得如何縮小兩岸的差距,尤其是縮小福建跟台灣的差距,是非常重要的事。雖然數十年來福建發展很快,但與台灣的差距仍然存在,建設海西的重要意義之一也在於此。至於海西發展的障礙和限制因素有哪些?這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我自己的理解,這個問題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解讀:第一,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中最大的障礙與限制因素,也就是福建對台交流合作最大的障礙與限制因素,那就是兩岸的互信不足,包括政治的、軍事的、社會的等多個層面。這種互信不足,有其深層次的根源。第二是美國、日本等外來因素的干擾,這也是一個很大的障礙因素。第三,是福建自身的觀念、體制和機制的障礙。我想這也是很難回避的問題。因為我們都知道,兩岸關係目前已經進入和平發展的鞏固深化階段,兩岸已呈現出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態勢。福建如何面對大陸區域發展群雄並起的態勢?如何持續發揮自身的區位優勢?還有待於深入的探討。其實,這麼多年來,福建在兩岸關係發展中是在不斷的突破障礙和各種限制的過程中一路走來的,取得了不少的成績,在許多方面都起到了先行先試的作用。比如說在三通方面,在農業交流、金融合作,還有人員往來等方面,一直都是走在前面,創下了兩岸交流的許多第一。包括:福建最早設立台輪停泊點和台胞接待站,最早進行兩岸小額貿易,最早開展農業交流和設立台灣農民創業園,最早設立台商投資區,最早進行貨幣兌換業務,最早吸收台灣學生就讀,最先赴台投資等等。特別是多年的"小三通"和農業交流等為兩岸的全面三通和經貿合作的深化積累了經驗,起到了重要的示範作用,交出了很漂亮的成績單。實踐證明,福建要發揮它的優勢,離不開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大環境。在目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已經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的時候,福建如何深化對台合作,怎麼樣先行先試,確確實實還是面臨著很多挑戰。從大的方向講,就是要堅持一個主題,即持續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一個主線,就是要繼續貫徹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方針。從福建的角度來講,我覺得非常重要的一條,就是要在大方向下繼續解放思想,這是核心。特別是在對台交流合作中,要轉變思維方式,從我們以往的正面表列的思維向負面表列的思維轉變,除了明確哪些事不能做之外,其餘的我們都可以先行先試,都可以嘗試一下。只有轉變了思維方式,繼續解放思想,革新觀念,才能放開手腳,突破障礙,才能在海西建設、平潭建設中取得較大的突破。

李吉壽:和平發展框架支柱不夠閩台合作可彌補 今天這個議題,讓我想起學生時代讀台灣歷史時形成的三個觀念。第一,就地緣而言,福建是祖國與與台灣永恆的紐帶。台灣歷史的演變,無論是人口、社會、文化方面,還是政治、經濟甚至軍事方面,都與福建有密切的關聯;第二,就人民關係而言,閩台多數人民有共同的祖先,共同的歷史記憶和共同的利益。第三,歷史上兩次解決台灣問題,也就是將處於分離狀態的台灣拉回來的,也都有賴於福建和福建人。第一個是鄭成功,以及他的福建子弟兵。我們都知道,康熙朝有個棄台論,引起了一場很大的爭論,最後康熙聽取了姚啟聖為代表的福建籍大臣的意見,拋棄了棄台論,台灣也得以保下來。回到今天的主題,強化閩台合作的意義,剛才各位都講的比較全了,我再從另外的角度補充兩點。首先,從兩岸和平發展戰略高度來看,促進閩台的合作、融合,是建構這個戰略的重要部分。我們知道,兩岸和平發展架構基本可由政治的協議、經濟的協議以及文化的協議來支撐。但直到今天,我們看到的只有兩岸ECFA這個支柱,還不能說它是很堅固的。其餘兩個支柱的搭建到現在還看不到前景。換句話說,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架構,僅僅還在初期,雖然現在說是進入鞏固深化期,我覺得還是剛剛開始。這個架構目前只是一根支柱,且還沒有完工。在這種情況下,閩台從區域合作入手,先行建立起穩定的全面的關係,則未嘗不是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的另類支柱。其次,兩岸關係進入深水區後,進一步的發展不會像前幾年那麼容易,波折在所難免,這時海西區的先行先試就顯得很有意義,既可以維繫兩岸關係的發展,更可以為兩岸雙方提供政策上甚至是戰略上的縱深。關於閩台交流合作包括區域合作的空間,本人認為是很大的。首先是閩台的特殊關係,也就是所謂的五緣(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商緣相連、法緣相循),使得兩地人民之間的交流合作少了一些障礙;其次,閩台的交流融合,特別是區域性的合作,政治敏感性應該更少,不該被看成是統戰,一定要說是統戰,那也是對兩岸都有好處的統戰,是陽謀;第三,在具體的空間上,閩台區域合作的領域和動力還是很大的。比如,文化交流合作的深化,特別是閩南文化部分;閩台的產業合作,一些產業各有比較優勢,互補性較大;社會層面的交流融合更有可為,市與市、縣與縣、鄉與鄉、鎮與鎮、村與村或者村與里這種地域性的對口的聯結,學校對學校,企業對企業,社團對社團,寺廟對寺廟,這種聯結我覺得也是一種區域性的合作。至於目前閩台關係存在的問題,第一個,是民間的力量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第二個,是缺少充分的溝通、協商、協調,共同的事務應該由雙方共同來發起,充分地協商、協調,而不是單方先定下來,然後對方被動地接受。第三個,缺少制度性和機制性,多數層面的交流合作,沒有穩定性,隨意性較強。閩台之間要建立更多的聯合體、共同體,從小的到大的,各個領域都應該建立起來。在座各位專家都發表了很好的意見,對兩岸的合作先行先試,還有閩台的區域合作,都做了很深入的探討。海峽西岸經濟區這個戰略已經成為了國家的戰略,它最初是福建省委提出來的。那福建省委提出這個戰略的一些思路和構想,實際上是從福建社科院出來的。當時為甚麼想要提出海峽經濟區?實際上是當時的省領導覺得福建3500多萬人口,12萬平方公里土地,經濟、社會、文化在全國都不佔有重要的位置,當時省領導要求社科院研究福建應該採取甚麼樣的戰略,才能夠凸顯在國家戰略中的地位,才能夠讓福建更好地加快發展,從這個角度,省委書記到福建社科院來,交代我們組織研究,給了一筆課題費。當時我們20幾個人,關在一起開了多次座談會,做了多次討論,然後寫了一個報告,叫做《福建省經濟社會發展概念規劃》。在這個概念規劃裡我們提出了海峽西岸經濟區,提出的原委是覺得福建只有也應該在祖國統一大業上發揮它應有的作用,才能在全國的戰略裡擺上位置。現在大家都在講,台灣人是從福建遷過去的,地緣啊、血緣啊、文緣啊、商緣啊、法緣啊,這些關係現在都講多了。我們認為說福建應該承擔起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責任,你把這個責任承擔了,你甚麼位置也都有了,你也就能夠更好的在全國的戰略中間去發揮你的作用。福建是台胞祖籍地嘛,那麼我們應該要把台灣同胞的祖籍地建設好,降低兩岸的經濟落差。我們認為只有把這個經濟落差降低了,祖國統一才有希望。我們提出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時候,福建人均GDP是三千多美元,台灣是一萬五千;時隔這麼幾年,現在我們已經接近七千美元了,台灣現在是一萬九。也就是說當時接近五倍,今天不到三倍。剛才講廁所臭味的問題,實際上當人均GDP趕上台灣的時候,這些問題全部迎刃而解,台灣人自己會跑過來求統一。祖國和平統一實際上首先是我們自己要關起門來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經濟搞上去。所以我很贊成你們剛才所講的一句話,叫做穩中求進。真的要穩中求進,我去台灣訪問接觸的台灣政界人士,他們老是跟我們說你們急甚麼?你們幹嘛這麼急啊,你們幹嘛要我們做這個做那個?急了以後,選票丟了,到時候你跟民進黨去談的時候多不容易啊?這個說的不無道理,而且我們也應該要在這穩中間,在和平發展的環境中間去做強我們的經濟,去做強我們的軍事,這樣祖國統一也就會慢慢的,自然而然的形成。我在福建省至少主持過不下20場的兩岸研討會,我考慮盡可能的讓這種討論走向現實,具體的來解決可以操作的事情。這次海峽論壇我是在泉州組織兩岸商會論壇,台灣各商會來了九個大商會,如台灣工業聯合會等,然後來了四十幾個企業家和七八十個的在福建投資的台商;福建的企業家也來了一百多個,那個會變成企業家的會。除了領導人致辭,整個會議裡面談的都非常具體的,都是商業,都是企業跟企業的合作,都是在講關稅問題、各種各樣的政策問題,還有具體的合作事宜,而且氣氛很融洽。我覺得企業家跟企業家談起來非常融洽。但是我們學者的研討會反而爭論激烈,一直要爭出一個是非來,一定要講出一些政治上的道理來。現在有些道理是講不清楚的,後面慢慢來講。我個人覺得講不清楚的時候,能爭出甚麼結果?到了大家都願意統一的時候,這些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關鍵的問題,我個人認為還是兩件事,第一把經濟搞上去,另外一個就是完成軍事上的改善和準備,這才是踏踏實實的祖國和平統一的進程,有如神九和天宮對接,蛟龍探海。我覺得政治其實是要在這些基礎上來講,最終這些政治問題都可以一步一步的來解決。接下來是不是進入第二個階段,第二個階段就是兩岸合作的現狀問題和未來的建議,重點是思想上提出一些具體的可操作的東西。

周志懷:海西建設既要壯志凌雲也要多接地氣 我簡單的做一些補充吧。第一個就是路徑問題,實際上剛才我和國深說的有分歧嗎,我覺得沒有分歧。我講的呢是曲徑通幽,寓政於經;國深講的是開門見山,政經並行;但是最後殊途同歸。這是從途徑這個角度來說。另外一個,就是說海西建設定位很明確,就是與台灣合作發展。在海西建設當中對接是出現頻率很高的一個詞匯,現在既然是對接,那可能需要兩方積極性才能對起來,只有一個積極性是有問題的。在目前有困難的時候,對國際開放也非常重要。我覺得還是要按照經濟規律辦事,就是說市場看不見的這個手還是要發揮作用,優勝劣汰。再一個我覺得在海西發展過程中,就是剛才吉壽、國深和吳會長都談到民間力量的問題。最後兩岸關係的發展和平發展還是要寄希望於兩岸人民,要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如何做到有效能的民民合作關係新的互動式。過去我們有官民合作,官官合作;也有官民對話,官官對話,這個在兩岸關係當中呢都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覺的兩岸人民的交流和互動就是大家講的民間力量,它是不斷發展的兩岸關係中最基本的元素和最基本的組成部分。目前的海西建設我覺得更多的是體現了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從理論建設到平台建設都已經有了很多的亮點;如果能在兩岸人民間的交流與合作方面建立一種自下而上的、自發的、自覺的一個新的互動式兩岸關係,海西的建設將會迸發更多的活力。海西既要有規模大又要有影響大的作為活動,更要有精緻的、小型的、可持續的合作,這樣才能適應不同層次社會群體的不同社會需求。平潭的綜合實驗區當然處處有海西元素也要更多的融入台灣元素和台灣味,這樣新的共同家園的建設才能得到彰顯。另外海西建設給我的感覺是壯志淩雲,但是我覺得呢,我們在壯志淩雲的同時,恐怕要更多的思考怎麼從雲端層走下來,更多的接地氣。不是光靠雷聲大和宣傳的力度夠高,就能解決許多實際問題。另外比較具體一點,就是比如現在海西也是台商最集中的地方之一,兩會辦事處今後能不能在海西建設立一個辦事處的分支機構;又比如從文化對接這個角度來說,能不能在平潭或海西搞一個會面等等,這也可以兩岸共同來辦。就是在對接的過程當中我們還是要進一步解放思想,這樣才能真正的收到實效。

劉國深:海西是兩岸和平發展的實驗區 兩岸的事情可能最終還要從和平發展戰略的角度去思考,怎麼樣落實兩岸關係,把它落實在兩岸人民具體的生活中。和平發展應該是作為新的一個階段,它最大的特徵就是不再過多的去拘泥或強調統一、一個中國等這樣一些口號,而是強調實幹。這跟我們的認知或者整個環境變化有關係的,從認知的角度來說,過去我們經常講追求統一。結果發現這些口號在台灣實際效果很差,因為台灣有心人士很容易就把統一給汙名化了。今天,我們逐漸意識到統一的形式和內涵還可以進一步細化,細化成領土的統一、政權的統一、治權的統一、生活的統一、經濟的統一、社會的統一、文化的統一等,可以切分出很多不同的面向。我們過去一股腦的混淆在一起,結果被有心人士一棍子打死,很多該做的事情都做不了。現在我們看清楚了,主權和領土上並沒有分裂,大陸也未必消滅台灣政權的意圖,如何讓兩岸人民在暫擱爭議的情況下過上更好的生活,這是一個新的兩岸關係思維,兩岸和平發展可以在這樣的背景下走向鞏固和深化。我們現在更明確,和平發展時期少喊一點統一口號,實際上是為了更好地走向人民的統一,更好地讓兩岸人民生活在一起。如果我們講半世紀統一,結果兩岸老百姓還是不能生活在一起,結果就是枉然。兩岸現在之所以會碰到這麼多棘手的難題,就是1949年後幾十年不來往造成的問題。現在真正能對我們造成傷害的,不是所謂的甚麼領土主權的問題,真正有問題的是去中國化、文化台獨這樣的一些無厘頭的傷害幾代人感情的問題。為今之計,讓老百姓正常地生活在一起,才能更好的解決這個問題。要讓兩岸老百姓生活在一起,顯然應該先讓福建人民和台灣人民生活在一起,這才是投資最少、產出最多、效果最好的選擇。民間社會發展有自然規律、社會規律、文化規律的邏輯規律性,這種規律性的東西需要尊重並鞏固深化。這些方面的鞏固深化,福建要走在最前面,畢竟兩岸整體上要一下子生活在一起還是有很多風險的,要在短時期內讓兩岸全面的融合在一起恐怕有困難。讓福建先行先試,譬如共同辦大學啊,辦教育啊,台灣的大學在平潭設個分校啊,類似這樣的思路要研究其可行性和如何具體化。例如,新竹市政府到平潭設一個辦事處,這就是一個非常好的點子,動因就是民間有這需求啊,台灣人在平潭碰到問題需要有人幫他解決。也就是說,民間社會的力量可以反過來讓政治上的一些難題逐步化解。實際上從兩岸關係大的結構上的矛盾來講,兩岸中國人群體之間的認知、情感、價值觀念的差異,使得我們很多好的想法不能落實,這是根本問題,需要極大的耐心和毅力去逐漸解決。所以由民間社會的力量慢慢地從很多細微處做起,先在福建實踐起來。我過去講了很多次,廈門要台灣化,整個福建要台灣化,實際上就是台灣再中國化的開始,這裡沒有甚麼主從關係,而是一種雙贏共生關係。有的人說我的主張沒有以福建和廈門為主體;其實不然,越是台灣的也就越是中國的嘛,台灣的那些東西本來就大多是從中國大陸傳過去的東西。胡錦濤總書記都已經說過:台灣文化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對於福建來說,只要真是好的,我們就可以拿來用,有甚麼不對呢?台灣保留很多好東西不多是從福建過去的嗎?所以讓福建、讓海西放手去做,政府和社會合資來做,也可以讓政府以購買公共服務的方式來做,閩台融合,取長補短。兩岸通過這樣的共同治理,相互學習,使得兩岸知識、情感和價值觀同質化、均質化,以後兩岸的很多問題就比較好解決。這個示範效益,會帶動到兩岸整個政治層面、法律層面的交融,慢慢擴散開來影響力就很大了,最終我們可以將建立跨兩岸全國性社會組織或者全國性的經濟組織等等想法,先在平潭、海西進行試點實驗。試點的意思就是要研究兩岸社會一體化後我們可能要共同面對新的社會問題,在這樣的融合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可以在可控的範圍內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在此基礎上制定出一個很好的、符合國家長期發展的戰略。對於雙方來說,這是一個和平發展道路的選擇,哪怕是為兩岸最終的融合做一個嘗試,一個實驗也好,海西或是平潭就沒有辜負兩岸人民的期待。

吳能遠:海西要多建設一些精品合作平台 整個的兩岸關係我個人的評估會是以維持和平發展為基調,兩岸關係的困擾還是在後續不足,後續不足很大是在共識上的分歧。我想這些都不是馬上能解決的,所以兩岸關係的發展只能夠多有一點耐心。這樣,海西的發展既是面臨機遇當然也面臨挑戰。我個人認為大概有三點我們可以做:第一點,增加經費的投入,對台的交流對台的合作各個方面恐怕都需要大量的經費,經費不足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兩岸關係。特別是從事對台研究對台交流的一些部門。第二個就是要深化兩岸關係的交流合作,單個政治問題一直解決不了,經貿的合作各個方面的合作交流兩岸都有很高的利潤,通過這次的海峽論壇也看的出來,兩岸的民間對於交流合作還是持肯定的支持的態度。第三個我想可以多建設一些合作平台。現在兩岸的交流也不少,也建立了一些好的、有影響力的、精品的平台,但有品牌效力的平台比較缺乏。現在很多文章都建議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要機制上作文章,但是我個人看法要建立兩岸關係機制困難重重,所以好的平台可以發揮准機制的作用。像海峽論壇影響力在不斷的擴大而且每年定期舉行,實際上它起到的就類似於准機制的作用,對於穩定、推進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應該說起到很大的作用。可不可以在海峽論壇之外再建立一兩個或者多幾個這樣有影響力的平台,像閩南文化合作交流的平台。它可以人數少一點,可以做民間文化,媽祖等的交流,以民間的、民眾喜聞樂見的內容相結合,規模不要大但是要辦好它。我想這樣也可以拉近兩岸民眾的感情,建立兩岸共同家園這樣一個關連是很有用的。

單玉麗:加強閩台合作,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五點建議 我提五點建議:第一點建議,要加強、加快平潭實驗區建設,為建設兩岸共同家園積累經驗。我覺得平潭共同家園建設,實際上就是一個累積互信、突破互信不足的一種努力,應該把平潭作為突破互信不足的實驗區。應該在以下幾方面著力:一是要做好宣傳工作。就大陸而言要明確宣示,建設平潭就是要建設兩岸的共同家園,這不僅僅是經濟層面的、產業層面的,而且還應該包括社會、文化、體制、機制等層面。同時,我們還要考慮怎麼樣讓台灣方面克服被矮化的心理障礙,讓他們知道平潭綜合實驗區建設不僅是福建的範例,而是國家發展層面的範例,是兩岸共同的實驗區。這個共同實驗區就是要使兩岸最好的體制和機制在這裡得到一個有機的結合。剛才專家們也提到,平潭不僅是兩岸的,而且是世界的。我們要把這種深層次的、真實的想法讓台灣上上下下都能瞭解到。二是要切切實實搞好基礎設施建設,夯實實驗區建設的物質基礎。基礎設施建設一定要注意生態環境問題,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平潭的生態環境本來就很脆弱,如果不注意,恐怕將來很難建設成為一個宜居的共同家園。三是要先行先試,著手探索與台灣一些縣市在平潭合作建設五個共同的試點。第二個建議,是深化產業的合作,通過產業合作來夯實兩岸共同的經濟利益基礎。從目前和今後的發展趨勢來看,我覺得產業合作應該著重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是新興產業合作。台灣從2009年開始提出六大新興產業,包括生物科技、綠色能源、醫療服務、精緻農業、休閒觀光和文化創業;福建在20117月發佈了《福建省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實施方案》,確定把新一代資訊技術、生物與新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高端裝備製造、海洋高新產業作為未來著重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從內容上看,台灣6大新興產業著重在服務業,而福建甚至整個大陸新興產業的重點是在製造業,這客觀上反映了兩岸工業化發展的不同階段,雖然如此,並非產業合作就沒有契合點,沒有合作的空間。因為儘管現在閩台發展新興產業的重點不同,但實際上都是基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其互補性是客觀存在的,我覺得要分門別類去拓寬合作的領域和途徑。一是推動福建新興產業與台灣有優勢或著力發展的產業和產品進行對接。比如說在電子資訊產業方面,這是台灣的優勢產業,雖然它沒有列為新興產業,但卻是福建要發展的新興產業,應加強與其合作。又如精緻農業、文化創意產業,雖然沒有列入福建的新興產業,但也是福建要發展的,也可以合作。二是對一些閩台雙方都在發展而技術都還不太好的產業,比如能源和環保產業、新材料等,都有很大的合作空間。在金融業合作方面。兩岸金融業合作長期滯後於兩岸產業合作,這種狀況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閩台和兩岸經貿關係的深化。福建要在以往對台金融合作走在前面,而且已有良好基礎上繼續先行先試。目前,建立兩岸貨幣清算機制等金融議題已擺上兩岸協商的重要議事日程。福建要充分利用國務院批准廈門為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的有利條件,在金融市場准入、經營範圍、對台資企業的融資方式等方面採取更加開放的政策,大力吸引台灣金融機構入駐福建,積極探討在福建建立兩岸貨幣清算機制中先行先試的舉措。在農業合作方面。閩台農業合作雖然很久了,但到目前為止,大多數合作還局限在種植業或者是局限在生產層面。今後要著力推動農業合作從生產層面向生態層面、管理層面發展,從農業合作向農村合作發展。要樹立農業、農民、農村三位一體和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協調"的理念,這樣才能突破農業合作的狹隘思維。第三個建議就是要加強閩台文化交流合作,擰緊兩岸思想文化的紐帶。閩台文化淵源可以說是兩岸文化關係中最為深厚、最為直接的,可以說就是如出一轍,這種優勢是其他省市很難替代的。要通過各種平台來深化閩台的文化交流。海峽論壇就是一個很好的平台,很多活動都是圍繞閩台文化展開的,效果很好。這種交流可以強化兩岸共同的歷史文化記憶。還有就是要協同發展文化新興產業,拓展閩台文化的內涵;此外還建立健全閩台的文化合作機制,我覺得福建應該在推動兩岸協商簽訂"兩岸文化合作協定"中做出自己的貢獻。第四個建議是要持續辦好海峽論壇。因為它是兩岸的三大交流平台之一。這個交流平台放在福建非常好。海峽論壇的主旨是擴大民間交流,加強兩岸合作,促進共同發展,這種民間性、草根性和廣泛性已經越來越為台灣民眾所接受和歡迎,已經成為彙聚兩岸民意,凝聚兩岸智慧,增進兩岸民眾情感的一個重要橋樑。剛才有專家講到要增設新的兩岸交流論壇,實際上海峽論壇根據兩岸形勢發展的需要,每年都有增加一些新的子論壇,比如,今年增加了共同家園論壇、海峽兩岸婚姻家庭論壇,這些都很有新意,它體現了兩岸累積共識的努力和方向。今後還要針對兩岸民眾共同關注的問題,深化論壇內容。要在這個平台上,廣泛傾聽台灣民眾的訴求,集思廣益尋求幫助解決問題的有效路徑,切實幫助他們實現生存、發展、安定、富足的願望。第五個建議,是要繼續改善福建的投資環境。這也是突破福建自身障礙和制約因素的重要方面。以往大家講的比較多的是強調政府層面,強調政府的重要性,一講到改善投資環境,就說要轉變政府職能,構建服務型政府。不可否認這仍然是一個重要方面,但是還有一個方面不可忽視,那就是民眾的素質,民眾素質是構建投資環境的根本。福建有一個宣傳口號:人人都是投資環境者。我覺得這句話很好,要繼續大力宣傳。總之,要通過福建這個前沿平台,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成果,兩岸大交流、大合作的成果讓更多的兩岸民眾特別是台灣民眾分享,同時也希望通過福建這個平台來彙聚兩岸民意,切實增進兩岸中下階層民眾的福祉,累積更多的共識,不斷強化島內支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民意,因為民意是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最根本的力量。

李吉壽:福建應加強和南台灣的區域合作 當年陳水扁大搞去中國化,一些朋友憂心忡忡,我告訴他們,民進黨可以大搞去中國化,但是他無法去閩南化,也就是無法割斷與福建的紐帶關係。兩岸關係越是不順、越是惡化的時期,閩台的聯繫越是重要。我認為,作為構建兩岸和平發展穩定的架構的一部分,首先是要延續、增加閩台民眾的共同歷史記憶,其次是擴大閩台民眾的共同利益,第三是鞏固閩台的共同文化價值。一定要緊緊抓住這三個目標,強化閩台間的關係。在推動上述三個目標過程中,首先福建要有個清楚的定位。兩岸的交流合作,福建在許多方面沒有優勢,甚至是劣勢,因此福建要有個選擇的問題,試圖面對整個台灣所有領域都去做,可能甚麼都做不好。福建的優勢有兩個,一個是與台灣的五緣,另一個是政策上的先行先試。五緣更多地體現在南台灣,所以福建應該將南台灣作為區域合作的首選,集中全力,從經濟、文化和社會面入手,真正地先行先試。今天南台灣經濟社會發展水準與北台灣差距越來越大,由此引起了更多的問題,包括政治方面的,已經引起各方的高度關注,據說馬當局已經在做規劃,從台中一直到高雄,在經濟社會發展上做規劃,如何拉近南北的差距。這裡就有了契機,從中找出閩台合作的空間和動力。比如說產業合作,旅遊業有很大的空間,是南台灣很需要的,也最能早見效,還有海洋產業、物流運輸業、文化產業、現代農業等等,目前做得還不多,社會層面、文化層面的交流、合作、融合,這幾年福建做了不少,還可以更廣、更深、更精緻。

嚴正:研討會結語 今天開了一個很好的研討會,大家在兩岸模式上提出很多真知灼見,周會長劉院長和吳會長等談到怎麼去推動兩岸民意的合作,民民合作的模式,由下而上自發的模式,讓兩岸人民增加交流,生活在一起,我覺講的很對。福建怎麼跟台灣人民生活在一起,這些都是一些非常重要的觀點。我們要給民間交流創造比較好的環境,很多事情讓民間去做,讓很多事情落實到兩岸人民的生活中去,我覺得幾位專家提的都很有價值。你們提到要多一點耐心,要增加對台交流經費的投入,擴大雅俗並舉的閩南文化交流,整合兩岸交流的資源,這些建議也都非常有價值。還有閩台金融合作,農業合作,文化產業,海峽論壇這一塊的建議也都很有價值。平潭問題也是大家都談到的,把它建設成兩岸人民的共同家園,要探索台灣來平潭的這些試點,新竹邁出了第一步,後面我們怎麼來擴大這些東西,我覺得大家談的這些意見都是很有價值的建議。在大家談的這些建議的基礎上,我想補充一點,可能我們還要更多的想一想在發展的過程中怎麼去借鑒台灣的經驗。實際上人家走過的那些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路是我們現在要走的,比如說他們GDP現在走到一萬九,將來我們也要走到一萬九,那麼在走到一萬九這個過程中,肯定有很多事會碰到類似的問題。最近大家也知道經濟下滑,甚麼是最根本的呢?我個人認為工資提高是最根本的。我們沿海的普通工資已經從前幾年的每人每月100美元上升至現在的300美元;富士康提出要把最低工資搞到4400元,那是700美元,這樣一弄我們就走過了台灣70年代到80年代走過的路,他們也是非常快的從一個月工資幾千台幣上升至三萬台幣,工資提高很多產業就被推到島外,很多勞動密集型產業逼到我們這邊來。比如紡織行業,他的紡織行業朝三個方向走,一個是搞人造纖維,一個去搞紡織機械、漂染機械,一個去搞高級面料,普通的紡紗織布全走掉了。我們也會碰到類似的問題。台灣是在70年代從鞋子、自行車王國走到了電子、石化、機械,走到了晶片王國。台灣一些走過的路,裡面的一些借鑒,是值得我們去參考的。還有台灣第三產業的比重在它的GDP中達到6870%左右了,福建還一直在40%這裡徘徊,徘徊十幾年了。我們也有走到6070%的過程,但是在整個過程中金融業是怎麼發展的,物流業是怎麼發展的,還有其他的一些服務業到底是怎麼發展的,人家已經走過的那些路和人家已經做的那些做法裡面,真有一些值得我們去借鑒的地方,是值得學習的。我想這也是我們在加強兩岸合作中應該去做的事情。我們要學習產業的升級,結構的調整,第三產業的發展,這些屬於全世界各國經濟發展共性的一些東西,這些東西對於我們來說有很高的參考價值。感謝各位發表了很多真知灼見,應該說我們的會議開得很成功。感謝中評社做了很好的貢獻,我希望我們今天的會議能夠在兩岸、在全球的華人中間產生影響。謝謝大家。

評論員簡介:

嚴正:福建社會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福建社會科學院前院長。現任福建省人民政府顧問、國家住房建設部城鎮化專家委員會委員。兼任全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史學會副會長,中國《資本論》研究會常務理事、福建省台灣研究會會長。

周志懷:全國台灣研究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研究員。曾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全國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海峽兩岸關係協會理事,海峽兩岸經貿交流協會理事,海峽兩岸關係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戰略文化促進會常務理事。

劉國深: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學士、碩士、博士。現任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國家985工程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負責人、廈門大學閩江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海協會理事,海研中心兼職研究員。

吳能遠:南京大學地理系碩士,福建省社會科學院現代台灣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福建省人民政府顧問;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

單玉麗:福建社會科學院現代台灣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國台辦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福建省委政策研究室特約研究員;福建農林大學兼職教授。主要從事台灣經濟及海峽兩岸經貿合作研究。

李吉壽: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現台灣研究院)碩士;福建省亞洲問題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福建省台灣研究會秘書長。 【中央網路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alveice Team.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