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醫療生意經 社會公平疑慮【中央社╱台北20日電】 2014.01.20 05:57 pm 去年12月下旬,香港女子易小玲來台動手術,她在菲律賓旅遊遭挾持受到槍擊,3年多歷經30多次手術,仍終日口罩遮面,在林口長庚醫院醫生魏福全領軍,成功重建下顎缺損。香港媒體報導易小玲露出笑容、吃蛋糕的畫面,為長庚整形重建外科團隊做了最佳國際宣傳,DISCOVERY頻道打算6月播出手術實錄,打響台灣的醫療美名。就在這時,在台北、桃園、台中及高雄4個國際機場同步揭牌「國際醫療服務中心」,向國際旅客行銷台灣45家醫院的醫技。國際醫療是「自由經濟示範區規劃方案」的一道小菜,行政院規劃下一階段成立一、二個「國際健康產業園區」,區內特許設立營利性質的醫療「社團法人醫院」專辦國際醫療,放寬外國人入主醫院董事會,也招徠製藥、醫材、健康養生與健康資訊等產業共同進駐,形成聚落。台灣的醫療服務,海外有名聲是一回事,把名聲變成生意,還能夠吸引外資,又是另一回事。許多人都知道,外國人會到泰國的整形、到韓國做醫美,台灣有什麼賣點?「事實上,台灣的對手不是泰、韓,而是急起直追的中國大陸」,衛生福利部長邱文達分析,台灣除了醫美、健檢,在人工生殖、心導管手術、換人工關節、顱顏整形重建等項目,也具有價格或技術的競爭優勢。台灣起步不算慢,10年走來,跌跌撞撞,主要是「肥了富人、虧待窮人」、「瓜分醫療資源、損害社會公平」的爭議難以排除。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民間監督健保聯盟、基層護理產業工會團擔心,醫療界面臨護理過勞與人力不足的「血汗護理」,以及內、外、婦、兒、急診五大科醫師青黃不接的「五大皆空」,病人到大醫院就醫則是「一床難求」,一旦服務有錢人與外國人的自費國際醫療來獵人頭,只怕加速困難科別醫護人員的流失,最後受害的是窮人的醫療品質。另一方面,醫療法架構下的財團法人醫院是非營利性質,不需要繳稅,財團透過捐贈股票、配股、租賃器材等手段,把財團法人醫院當成節稅管道;未來在國際健康產業園區以社團法人醫院專營國際醫療,照樣租稅減免優惠,還能招聘中國大陸以外的外籍醫事人員,醫院老闆們賺了錢,真的能老老實實回饋國內病患、照顧白衣白袍的勞工嗎?民間團體有疑慮。承辦國際醫療專案的台灣私立醫療院所認為,去年外籍人士來台自費就醫達20萬人次,主要來自中國大陸,以門診、醫美、健檢為主,住院人次只占全國總住院人次的千分之1,就是將來提高到1%到2%,也不足以排擠健保醫療。「即使沒有國際醫療專區,台灣的人才照樣會外流到新加坡等國」,衛生福利部次長林奏延說,唯今之計,就是專營國際醫療的醫院,不占用健保資源,還要繳交特許金挹注健保財務,而且提撥盈餘回饋弱勢團體,以期消除社會疑慮。【2014/01/20 中央社】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alveice Team. Powered by Blogger.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