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感防疫需新策略 2016年12月05日 04:10 金傳春 今年10月中,高致病性禽流感H5N8病毒在印度野鳥中被通報後,該國發布全國警訊,成立跨部會防疫隊,可惜次月印度南部仍發生家禽H5N8流行,這警示由野鳥擴散至家禽的疫情仍難以成功阻擋。近10日內,匈牙利與阿爾及利亞均發生野鳥與家禽的H5N8疫情,顯示今年的H5N8病毒如同2015年再次經野鳥跨國傳播。11月中,H5N8病毒果真跨國至歐洲羅馬尼亞近黑海的啞巴天鵝、烏克蘭近黑海的村莊、德國的鴨、鵝、母雞混養的禽場及埃及近地中海的禿頭鳥。換言之,隨著野鳥往南遷徙,疫情波及多國,且易出現在野鳥群集的湖泊及其周遭禽場,尤其病毒藉著不發病的野鳥四處傳播。數周後,歐洲又另有禽流感H5N6亞型病毒在散播,來源未知,但懷疑其與接觸野鳥有關。在亞洲,近1年多尚無疫情的日本,也在11月派軍隊協助撲殺H5N6病毒疫情場的鴨和雞,尤其鴨帶H5病毒未必發病,被動偵測易漏球,僅能靠「主動偵測」盡早發覺。南韓也因H5N6病毒在兩鴨場與另一雞場出沒而拉警報!換言之,今年的全球禽流感在禽類的疫情已是多種亞型病毒在流行,此對有8段基因而具重組力的禽流感病毒並不是好消息,防疫必須由主動偵測與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學著手,盡速分析病毒是否含哺乳類的胺基酸,以做風險評估。我國位處於同韓、日的候鳥遷徙路線,可把握此良機,與跨國野鳥學會合作,捕捉不同品種的野鳥,尤其帶H5病毒而不發病的野鴨,強化病毒與血清兩種偵測,快速公布病毒基因序列數據。科技部更應挺身而出,邀請亞洲禽流感傑出學者推動不同野鳥路線的跨地合作。南韓研究發現2014至2015年該國疫情的H5N8病毒是自外侵入,與2014年初的H5N8病毒不同。換言之,每年究竟是自外入侵,還是本地上一波流行的殘餘未滅絕病毒,是兩種不同重點的防疫做法。我國因禽流感H6N1病毒與雞群的H5N2病毒多年從未消失,因此以科學結果指引未來防疫方向,才是上上策。偵測在疫情尚未流行前及流行之初最為重要,尤其應依據流行病學的結果、危險因子與病毒重組高的禽種(火雞與鵪鶉在美國與香港的研究發現易基因重組)而布妥偵測網,如鴨群密度高的禽場、鴨場周圍的雞場、火雞場及鵪鶉場均需強化偵測,更重要的是具不同禽種混養處。台灣在2015年同禽場有不同亞型的H5病毒,也應趁此可貢獻國際時,一併主動公布這些病毒的基因序列。當台灣疫訊愈快速共享,也更易受他國學者敬佩。(作者為國立台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中國時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