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pril 15, 2014

楊詠威 (Wise Young) 與林欣榮 將產生何火花?!!!

治療腦中風 幹細胞應用新顯學【中央社╱台北12日電】2014.04.12 05:42 pm恢復病發前的靈活肢體動作,是許多中風患者最大的心願。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暨安南醫院院長林欣榮指出,移植自體周邊血液幹細胞,可有效改善中風患者的身體失能。林欣榮說,國內每年有10萬以上的新增病例,使得腦中風成為導致國人殘疾的主因。一般發病 6個月以上就進入慢性期,復健較難再有起色,這是因為腦部神經受損,一直缺乏有效療法來改善。林欣榮帶領的醫療團隊,最近在國際期刊發表臨床試驗成果指出,移植自體周邊血液幹細胞,可有效改善中風患者的身體失能。該項臨床試驗先收集患者本身的周邊血液幹細胞,再利用腦部定位技術,將幹細胞植入腦中。術後各項腦中風評估指數,都有明顯提升。此外,影像醫學也顯示,腦部受傷部位的神經有再生現象;試驗過程未見嚴重副作用,證實安全無虞。林欣榮今天在台中發表上述臨床試驗成果,他表示,目前完成的2期臨床試驗結果,已被國際知名期刊Cell Transplantation所接受,將於近期內刊出,這是全球首度進行的嘗試,希望能為再生醫學帶來新思維;接下來團隊將與美商永生臍帶血公司擴大合作,展開第期臨床試驗,進一步確認該療法的可行性。從80年代開始,周邊血液幹細胞就應用在血液與免疫疾病治療;由於經驗累積豐厚,加上取得容易,安全性高,目前有取代骨髓幹細胞的趨勢。林欣榮還將進行臍帶血幹細胞治療脊髓損傷的試驗,與美國紐澤西Rutgers大學教授楊詠威(Wise Young)合作。楊詠威協助整合的「中國脊髓損傷研究協作組」ChinaSCINet和「美國脊髓損傷網」USASCINet,是全球目前最大的脊髓損傷臨床試驗之一。【2014/04/12 中央社】

神經建築師:楊詠威 (Dr. Wise Young) 資料來源:香港中文大學 2005-12-09/2004-08-15

楊詠威簡介:楊詠威教授 (Dr. Wise Young) 是全球脊椎治療權威之華裔學人,現擔任新澤西州 羅格斯大學 (Rutgers University) 神經科學系 (Cell Biology & Neuroscience) 教授兼系主任,以致力協助脊椎傷患恢復身心能力而在醫學界有「神經建造者」或「神經建築師」之譽。他於 2001 年獲《時代》雜誌選為美國十八位最佳科學家及醫生之一,入選者當中有兩名華人,另一名是治療愛滋病的專家何大一。楊詠威 1950 年一月一日生于中國香港。曾在瑪利諾修院小學唸書,八歲隨從商的家人遠赴日本,十八歲再到美國讀書。醫學界以往認為脊椎一旦受到傷害,身體失去的功能一輩子都不可能恢復。楊詠威 1977 年在美國 史丹福大學 (Stanford University) 畢業後,成為神經外科醫師。他行醫時遇到一個被斷定頸部以下全身癱瘓的 17 歲青年,當時青年絕望的眼神,燃起了他為這類病人尋求一線希望的決心。 他從 1980 年開始對脊椎一旦受傷則神經功能永遠無法恢復之傳統看法提出疑問,每天在研究室工作十多小時,他用 10 年時間鑽研這個問題。楊教授於 1990 年終於發現脊椎受傷的有效療法,即:注射甲基類固醇療法,此已經成為許多國家脊椎受傷早期的標準療法。楊詠威發現,脊椎受傷後,會受到漸進式損害,包括腫大發炎,使得已經受損的組織更惡化。他發現在脊椎受傷 8 小時內給予高劑量的甲基類固醇 (high-dose methylprednisolone, MP) ,能夠保全傷者 20% 左右的神經功能,讓許多傷者可以自行呼吸,不必依靠呼吸器;或讓傷者保持行走能力,不必終生坐輪椅。今日全世界有五萬餘人脊椎受傷,而注射甲基類固醇已是許多國家所公認之標準療法;惟此一療法僅對剛受傷者挽救部份神經功能或許有效。1997 年楊教授移到 Rutgers University  W.M. Keck Center ,領導該中心進行神經科學合作研究 ( Collaborative Neuroscience )。楊教授現時仍然埋首研究,因為他深信假以時日,癱瘓病人一定可以再站起來。研究工作之餘,他首創 「神經創傷期刊 ( Journal of Neurotrauma ) ,他又創立了 「神經創傷國際協會 ( Neurotrauma Society ) ,以聯繫全球專家每年舉行會議,分享大家在腦神經及脊髓損傷的研究工作和知識;此外他亦經常抽出寶貴時間,透過網際網路解答全球病人的疑慮,網址是: http://carecure.org/  http://carecure.rutgers.edu/ 

我深信癱子可復行:星島日報關慧玲 《時代》雜誌不久前選出十八位美國擁有開創性研究成果的頂尖人材,其中只有兩名華人,包括盛傳是港大校長大熱的愛滋病權威何大一,另一名華人楊詠威,名聲或許不及何大一響亮,但他在醫治癱瘓病人上取得的突破,令癱瘓病人有能站起來的希望,「超人」克里斯多夫李維、體操選手桑蘭都是他的病人。這位神經建築師,原來在香港出生和唸書,他深信癱瘓病人最終有一天能站起來,只是時間問題而已。明星克里斯多夫李維幾年前墮馬受重傷,頸部以下從此癱瘓,因為楊詠威一句承諾,令「超人」到今日仍活在希望中。「他在九五年曾問我,如果研究資金和設備齊全,還要多少時間才能令脊椎受傷的人站起來?我說如果不出錯,還要七年,這是標準由實驗室到臨床所需要的時間。他便高興地對朋友說:『我在二零零二年十月,五十歲生日時,便可站起來跟你祝酒啦!』」

要桑蘭「超人」站起來:《時代》雜誌選出楊詠威為十八位頂尖科學家,並說他的成就,令本來已絕望的人重燃生機,給人真正的希望。令他對研究矢志不渝的原因,卻來自一個絕望的眼神。當他仍在紐約當外科醫生時,有一天,他必須對一個車禍傷者說他無得醫的實話。沒有甚麼可做的了,你頸部以下今生都不能再活動。」作為醫生,最痛苦的一刻,莫過於告訴病人無得醫,他永遠記得那個只有十七歲,本來是運動健將的男孩,他的眼神,好像告訴他日後生不如死的生活。

高劑量甲基固醇保功能:背負著病人的希望,楊詠威在七八年轉做研究,一日工作十多小時,用了十年時間,終於成功找到破解終生癱瘓的方法。楊詠威轟動整個醫學界的突破,是找到能改善脊椎傷者的治療方法,他發現,傷者如能在八小時內,被注入高劑量的甲基類固醇,便可保存二成的神經功能,讓他可以不靠呼吸器自行呼吸,或保持行走能力,不必一世坐輪椅。楊詠威的研究未發表前,脊椎受傷的人基本上已被判了無期徒刑,因為連接大腦和發放訊息的傳遞系統被終斷,就像斷裂了的橋一樣,根本無辦法再通行。連楊詠威的教授也勸他,不要鑽牛角尖了,要找恢復神經功能的方法,肯定是死路一條。楊詠威卻不肯接受這個假設,他反覆研究受傷的形態,發現脊椎受傷原來不是第一下撞擊便形成,而是蔓延式的,這個發現有如靈光一閃,令他找到出路。「好簡單,你左眼被人打了一拳,眼睛會瘀腫,但不是一次過突然變黑,細胞原來不是立即損壞,而是一步一步完成。如果我敷些冰塊,會減低瘀黑情況。脊椎損傷也應一樣。」他看上常用在腦損傷病人身上的甲基類固醇,因它能減低瘀傷,和加強血液流通。直覺告訴他,要用很高劑量才會有效,但究竟要用多少,楊詠威初時也說不準,他試了一個可注入動物身體而又不會弄死牠的劑量。「豈料第一次實驗便中,用來做實驗的貓竟可起來行走,後來反覆做了很多次,最終只有那個劑量有效,我真的中獎了!」滿面吁思的他綻開了笑容。實驗室的成果要進到臨床階段,他足足用了十年,才把成熟的數據發表在醫學雜誌上,結果一鳴驚人。

十年研究花八億美元:他的發明,在許多國家已定為標準療法,每年約有六萬病人使用。楊詠威說了一個小祕密,原來十年研究共用去八億美元,絕對是天文字,但有成效,總算值得。「很多人都說不行的東西,其實仍然充滿可能性,不嘗試,永遠不會成功。」楊詠威現時仍在埋首研究,他說,保存兩成功能只是開始。「以前沒有人認為癱瘓有得醫,但今日全世界有百多個臨床在進行中,我深信只是時間問題,終有一日,像桑蘭、像基斯杜化里夫情況的病人,都可再站起來。」

六年內可能出現第三代脊髓受創治療法:2001 年秋天楊詠威整合了全球一百餘個實驗中心使用標準脊髓受創模型,以測試最新的脊髓受創治療方法,加快臨床試驗的腳步和安全性。他並預期,六年內可能出現第三代脊髓受創治療法,可使患者完全痊癒。楊詠威教授指出,目前全世界和美國正進行第一代脊髓受創治療法的臨床試驗,預料一、兩年會有成果,第二代治療法預料會在三年內有成果,第三代治療法則預期六年內見到成果。楊教授並表示,脊髓受創法令法的研究經費動輒以億元計,靠政府資助或私人捐款是不夠的,仍須仰賴製藥和生化科技公司的投資。美國目前脊髓受創患者約廿五萬人,大陸約三百萬人,台灣約有十萬人。

脊髓損傷研究新展望:楊詠威教授於去年 (2003/12/05) 受邀至香港中文大學,擔任客座教授發表演講時說: 過去七年,兩個有關中樞神經系統的根深蒂固的理論相繼被推翻,令脊髓損傷的研究,由悲觀轉為充滿希望。在一九九六年,大多數科學家仍然認為成年人的中樞神經系統不會再長出新的神經元;現在,我們知道成年人的腦部與脊髓可以出現神經再生。同樣,以往大多數科學家認為脊髓不能再生,現在,多種療法已證實可促使動物身上的脊髓再生。第一代臨床試驗正評估「再生」與「髓鞘再形成療法」對慢性脊髓損傷的效用;第二代療法亦將進行臨床試驗。修復療法並不局限於再生與髓鞘再形成療法,外科手術、康復治療和藥物的新進展,亦徹底改變了脊髓損傷的臨床治療。講座將闡述這些新進展、以及現時進行中或計劃中的臨床試驗。

華裔專家楊詠威被評為美國最瘋狂科學家 200512911:10:56(京港台時間世界新聞報消息﹐今年 12 月號的美國《紳士》雜志評出了「 2005 年度最瘋狂的科學家」﹐獲此稱號的是美國著名華裔神經外科專家楊詠威。這位醫學界的「神經建筑師」﹐給很多脊椎受傷的患者帶去了生存的希望﹐其中就包括中國體操選手桑蘭和飾演「超人」的演員克裡斯托弗‧裡夫。而今天的成就都是楊詠威用執著的鑽研精神換來的。現年 55 歲的楊詠威出生于香港的一個商人家庭﹐從小在日本長大。楊詠威在八歲時就萌生了從醫的念頭﹐但父親卻希望他完成學業後回香港幫助家裡打點生意。終于有一天父親意識到他的確不是做生意的料﹐便對兒子說﹐你這張臉太誠實了﹐別人看你的臉就知道你在想什麼﹐你還是去干你自己喜歡的事吧。就這樣﹐年輕的楊詠威前往美國求學﹐並先後從斯坦福大學和衣阿華大學獲得了博士學位。楊詠威在伍茲霍爾海洋生物實驗室做研究時﹐已經顯示出一些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質。他近乎瘋狂地執著于自己研究的項目﹐見到誰都要向人家推銷他的觀點﹐甚至還主動邀請自己的教授共進晚餐。也許﹐正是這種執著才促成了楊詠威在醫學研究上的突破。大約 26 年前﹐ 29 歲的楊詠威遇到一名 17 歲的病人﹐他是一所高中的摔跤運動員﹐在比賽中扭斷了脖子。限于當時的醫療水平﹐楊詠威不得不痛心地告訴這位病人﹐他這輩子不會再站起來了。但一年半之後﹐楊詠威突然有了一個想法﹐他知道脊椎受傷有相當一部分是由紅腫引起的﹐而甲基類固醇對治療大腦的腫脹很有效。如果在短時間內將大量甲基類固醇注入受傷的脊椎會怎樣呢﹖楊詠威很快將自己的想法在動物身上做了試驗﹐效果出人意外地好。但後來爭取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資助他進行臨床試驗﹐卻耗費了5年的時間。一些專家警告他﹐如果給病人注射大量的甲基類固醇藥劑﹐將導致他們因胃潰瘍或者血壓大幅降低而死亡。但楊詠威沒有被這些專家的話嚇住﹐他又花了五年時間﹐潛心進行臨床對比試驗。在此期間﹐他對498名脊椎受損病人進行對比實驗的結果顯示﹐接受甲基類固醇注射的病人﹐其機體功能的恢復程度要比沒有接受注射的病人高出很多。他的這一結果被刊登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紐約時報》也報道了他的重大發現。至此﹐楊詠威以為自己在脊椎治療這方面的工作算是做完了﹐他可以重新回到神經外科的其它課題上。但一年過去了﹐他發現全美只有一半的脊椎受傷病人在接受甲基類固醇注射治療。為了推廣他的新療法﹐在之後的四年裡﹐楊詠威到每一所允許他進入的醫學機構裡去演講。目前﹐甲基類固醇注射法已經被許多國家定為標准療法。多年以來﹐楊詠威同去年剛去世的著名演員克裡斯托弗‧裡夫合作﹐為脊椎治療的研究推廣籌集資金。 1995 年﹐裡夫墜馬受重傷﹐頸部以下從此癱瘓﹐就因為楊詠威的一句話﹐「只需七年﹐我就能讓脊椎受傷的人站起來」﹐激起了裡夫活下去的勇氣。後來﹐裡夫答應楊詠威﹐利用自己的明星身份游說國會﹐爭取讓國會通過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克裡斯托弗‧裡夫癱瘓治療法案」。但不幸的是﹐由于「911」事件和反恐戰爭造成的預算緊張﹐這部法案的草案至今沒有被國會通過。脊髓損傷一直都被認為是不能根治之症。長久以來,醫生都告訴脊髓損傷病人及家屬,單依靠療法並不能完全恢復病人的活動能力。但隨著近年的醫學發展,這說法已經成為歷史,現時有不少動物測試結果均證實脊髓可以再生,很多治療亦被證明有助脊髓損傷病患者康復,但當中只有小部分的療法曾進行臨床測試。最近,中國成立了中國脊髓損傷網絡 (China SCI Network),積極參與脊髓療法的臨床測試,該組織已在香港、北京、上海、廣州、西安及鄭州六個城市設立實驗中心。實驗中心設備先進,為病人進行適切的實驗性療法,而中心進行的臨床測試更可配合國際醫療標準。很榮幸香港大學能成為中國脊髓損傷網絡香港的協調中心。我將與香港大學醫學院蘇國輝教授合作負責監察中心的運作,中心亦委任了本港知名人士組成顧問團,負責籌募經費工作。來自六個中心的研究員會定期進行會議,統一臨床測試的細節、程序及量度標準,以及相討其他可進行臨床測試的療法,並與香港大學醫學院臨床試驗中心的總監 Professor Johan Karlberg 計劃臨床測試。香港將舉行為中國脊髓損傷網絡的籌募運作經費活動,該活動由一群致力找出徹底可醫治脊髓損傷療法的科學家及臨床研究員統籌,預計將會分別於二零零五年三月及十月舉行。他們計劃於明年年底進行首次隨機抽樣臨床測試。研究高效性的治療及加速發展以改善全球脊髓損傷病患者的活動能力是中國脊髓損傷網絡的成立理念。他們將會與其他來自北美洲、歐洲、南美洲及其他亞洲國家進行有關脊髓損傷臨床測試的組織緊密合作,同時他們亦會與藥廠及業界相討開發有關治療脊髓損傷的發展。中國脊髓損傷網絡是第一個在亞洲地區進行臨床脊髓測試研究的組織。因此,它亦可以為頭部創傷、中風、柏金遜症、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多發性硬化等神經系統疾病療法的臨床測試作參照。配合最新的國際醫療技術,包括符合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標準,中國脊髓損傷網絡將帶領中國加入國際性的臨床測試組織,參與臨床治療工作。中國脊髓損傷網絡的成立將為無數曾經對脊髓損傷而感到無望康復的病患者及家人帶來新的希望,它亦將成為病人及家屬、科學家及臨床研究人員、藥物及生物科技工業的新夥伴。

楊詠威教授小檔案:Wise Young, Ph.D, M.D.¢Rutgers University¢Cell Biology & Neuroscience¢Director¢W. M. Keck Center for Collaborative Neuroscience¢Nelson Labs¢Piscataway, NJ 08854¢TEL - (732) 445-2061¢FAX - (732) 445-2063¢E-mail: wisey@pipeline.com¢E-mail:young@biology.rutgers.edu¢http://carecure.rutgers.edu¢http://sciwire.c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alveice Team.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