偵測腦波 北榮團隊發現偏頭痛可預測 中央社2018/07/01(中央社記者陳偉婷台北1日電)北榮頭痛醫療團隊和交通大學團隊合作,初步發現偵測腦波有助提前預測36小時內將發生的偏頭痛,準確度可達8成,對發作「無預兆」且對生活造成大影響偏頭痛患者可能是福音。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主任王署君本身就是「預兆」偏頭痛患者,雖疼痛程度不致嚴重影響生活,但每次頭痛前都會有預兆,視野會突然只剩下半邊,如果剛好在看門診,頭就必須轉來轉去才能看清楚病人。但是偏頭痛前有預兆的患者在台灣不到10%,大部分患者沒有預兆。王署君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時表示,頭痛最大的問題就是沒辦法預測痛感什麼時候會來,但很多病人一痛起來就沒辦法做事、整天躺著、無法上班上學,甚至被誤會是精神虛弱疾病、懶惰等,頭痛學界長期致力找出偏頭痛的致病機轉和有效的預防方法。過去頭痛醫學界有聲音認為,或許可從腦波預測偏頭痛的發生。北榮和交通大學林進燈教授團隊抱著「試一試」的心情展開初步的研究。他們挑選40名每個月發作4至6次、發作前不會有預兆的偏頭痛病人;另挑選40名健康的一般人,戴上無線腦波帽3到5分鐘,量測額葉和枕葉的腦波。研究結果初步發現,透過腦波偵測和計算,可預測36小時內將發作的偏頭痛,準確率達8成,病人可藉此預測,提前準備急性用藥,早期服用,因愈早服用,效果愈好,也可透過調整日常生活來預作準備。王署君說,對每個月頭痛天數很多的病人來說,不需要預測;但有一群病人,每個月發作次數不算少,但也不算非常多,如4到8次,頭痛發作時跟完全不痛相比有極大落差,更易感覺發作時疼痛難耐,且他們未必有習慣用藥或帶藥在身上,若突然發作,對日常生活影響甚大,若能準確預測疼痛即將來臨,對他們很有意義,未來將投入更深入且大規模的研究,釐清偏頭痛的預測模式。今年王署君團隊也發表了一篇回顧研究,將偏頭痛患者的「非頭痛」症狀做系統的整理,包括視覺困擾(幻視、畏光)、腸胃症狀(嘔吐、噁心、厭食症)、異感痛(神經過度敏感、輕輕碰觸皮膚就會疼痛)、前庭症狀(眩暈)、還有不寧腿症候群及精神共病症狀(憂鬱、躁鬱症、焦慮)。王署君表示,臨床上看到很多病人因為偏頭痛受折磨,有人連被輕輕摸頭都會感到萬般疼痛,因痛感發展久了,表皮神經特別敏感,有病人連戴眼鏡、戴項鍊都痛,甚至也有人很容易對熱耐受不良,連煮飯的熱氣都承受不住。偏頭痛是一種會導致失能的疾病,王署君說,近年預防偏頭痛的藥物有進展,包括台灣的臨床研究發現,用單株抗體抑制可驅動偏頭痛的血管擴張因子(CGRP,抑鈣素基因-系胜肽 ),可預防偏頭痛發生,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今年也發出第一個藥證。雖藥價可能不斐,但對病人來說,多一個治療的選擇。王署君說,每個人都可能有頭痛的經驗,如果頭痛不影響生活且天數不多,不就醫也無妨;但如果每個月頭痛天數大於4天,且嚴重影響生活就應就醫,不要自行靠止痛藥止痛,以免依賴成癮。一般而言,要減少偏頭痛發作,要定期服用頭痛預防性藥物。但王署君也表示,維持規律的運動和睡眠,對疼痛控制也很有幫助。運動至少要一週3次以上,目前雖不清楚運動改善偏頭痛的機轉,但相關性不容忽視。但所謂規律運動即不能偶一為之,若偶一為之者,頭痛會更為增加。根據北榮頭痛醫療團隊資料,偏頭痛是一種比較嚴重的頭痛,60%的病人頭痛發作時侷限在一側的太陽穴,但雙側頭痛也可能是偏頭痛。以北榮陽明團隊過去在大台北的調查發現,台灣人偏頭痛流行率與國外差不多,男性4.5%,女性14.4%,大約有175萬人有此病,人數並不算少。(編輯:方沛清)1070701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alveice Team. Powered by Blogger.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