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ugust 16, 2012

60万医科生仅10万从医 ???

 2012-08-16 19:48:30  来源:中国广播网 编辑:杨玉国    中广网北京816日消息(记者付娜)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你毕业的时候,想过做什么?那些年,那一刻,当他们 从医学院毕业,有资格去考取外人眼中无比神圣的执业医生资格时,等待他们的,真的是"身披白大褂"的人生嘛?中国青年报日前披露:我每年培养的医科毕业生接近60万,最终穿上白大褂的只有10万人左右。为什么这么多人争先恐后地走上了"学医路"?在成为医生的路上,他们又将面临哪些困惑?带着实现梦想的喜悦跨入了贵阳医科大学的赵倩瑜没能高兴太久,就一脚掉进了医书的海洋。我国目前的医学生学制一般分为5年制本科、7年制本硕连读和8年制本硕博连读三种。而提起学医,首先让人联想到的就是,学的久、背的多、练的苦。赵倩瑜:前四年就在学校上课学理论,可能有50多门,一个星期可能有一个半天是没有课的,其他都是排满的。临床医学,所谓"临床"的意思就是"到患者的病床前来"。但如此大量的理论知识储备,医科生已经疲惫不堪。在校培养期间 别说接触真正的病人了,连拿医用尸体练习手术的机会就显得分外紧俏。赵倩瑜:尸源是很少的,好一点的医科院校可能四五个人一具尸体,差一点的医科学院就更多人才能有一具尸体可以用,而且反复用。练习的机会不多,实习时拿不到医生执业资格证,又上不了手术台,即将研究生毕业的赵倩瑜对自己的医术没有十分的信心。赵倩瑜:卫生部有规定说,没有资格证有操作是不能够去动手的,有这个限制,我就没有动手的机会,肯定会限制实践经验。然而,学习中的苦难和迷惘,还只是医科生苦恼的开始;就业压力大,医科生对未来的困惑,才是痛苦的根源。几乎每个医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都想进入大医院工作,但事实上却难以实现。本科毕业,根本没人要。赵倩瑜:本科毕业在稍微大一点的医院都找不到工作,贵州那个地方就800块钱一个月,其他什么都没有,连编外都不算。为了增加筹码,赵倩瑜和她的同学们只能继续读研。但即使是研究生,都很难获得大城市名医院的正式编制。赵倩瑜:三甲医院都不好找,甚至于(三甲)医院都是要求研究生才有可能签编外。

除了做医生,临床医科生的人生没有太多的选择。 赵倩瑜:不当医生,我也不知道我想干什么,我还能干什么,大家都不想当医生,我现在后悔死了。过了这个暑假,又一批研一新生即将走进全国各地的医科院校。扩招导致研究生人数暴涨、教育资源紧张。批量产出的医科毕业生能满足公众的需求吗?在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胡永华眼中,目前,我们对未来医生的培养模式只是在造就具有医生素质的准医生。胡永华:我们做这些论文到底有什么用,我们更多的可能要培养能够真正解决老百姓健康问题的,因为我国的医生培养模式跟国外大多数国家都不一样,只是毕业之后按照平常医生的基本素质培养。有着多年医学教育经验的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陈育德,一针见血的指出了问题的关键。陈育德:有些地区,医学院校多极了,招生规模扩大,扩大到几乎难以想象,一个学校一届招三千人,三千个医生怎么培养?培养得出来吗?面对源源不断输送来的学生,陈育德教授表示学生越多资源越紧,现在连临床专业的学生都临不了床。陈育德:前五年到哪儿临床去,假如临床医学前五年不临床,临床医学是培养医生实践的科学,没有看过病人单靠书本他是看不了病的。50多万的医科毕业生,他们的未来在哪?陈教授很为他们的去向担心。陈育德:编制是固定的,每年大概有一定比例的退的人,现在越来越少,现在学医以后当医生的比例不是很高。求学期间,医科生们对医术没有信心。未来,他们对到大城市大医院的就业前景 没有信心。胡永华和陈育德教授,都表示:"广种薄收"的培养模式亟需改变。提高投入、控制规模、提高质量。陈育德:它培养医生,这个医生是对人的,是对生命的,他的培养不同于工程师,医学教育提高质量,提高培养学生能力,我们整个投入不够高。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alveice Team.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