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敬一:翁啟惠與「台灣科技學閥」的差別在哪裡?2014/09/01 作者:朱敬一 關鍵字:基亞事件 生技 股票 李遠哲 翁啟惠 資訊科技拋開「基亞事件」的衝擊不談,如果我們把橫軸設為時間,縱軸設為各類股票的指數,圖上畫出各類台灣股票的長期走勢,則我們大概就能發現:在過去十幾年,生技產業似乎是台灣的新興產業,其股票走勢比其他類產業股都來得強勁。這顯示,政府推動生技產業的努力,似乎有些回報。可是這樣的「事後諸葛」,並不能回答事前的產業政策問題。至少有兩位以上的中研院院士問過我以下的大哉問:國家究竟該如何挑選科技產業發展?那些特徵才能增加科技產業發展成功的可能性?對於這個問題,我思索良久,大概有以下的答案。1)產業發展一定是挑選我們有比較優勢的,不會莫名其妙地挑一個自己相對於競爭對手沒有優勢的去做。台灣的醫學系一向匯集了台灣最聰明的腦袋,又有翁啟惠、蘇懷仁等生化高手投入,實力非常堅強。2)即使找到了有優勢的大方向,還是要在其中尋找台灣具有利基的切入點,而不能撒網太寬太廣。例如,在生技領域,許多人都強調因為我們在資通訊的深厚基礎,可以著重醫療器材。3)最好在政府以外的民間部門,有鍥而不捨的重量級推手。關於上述最後一點,也許讀者不知我所指為何,需要進一步說明。中研院朱棣文院士是諾貝爾物理奬得主,2008年被歐巴馬總統延攬做美國能源部長。上任約半年之後,紐約時報訪問他,詢問「諾貝爾獎得主出任部長在心境與體驗上的不同」?朱棣文說:"In Washington, Newton's first law of motion fails. Whenever you start something, it either stops or gets derailed. You have to keep applying force." 之所以在政治圈無所謂慣性定律,就是因為官僚體系的墮性。官僚永遠是不推不動、不點不亮;只要外面的壓力停了,他們一定用最快速度回復原狀。在推動生技產業時,台灣民間部門就有兩位鍥而不捨的推手:李遠哲與翁啟惠。這兩人的學術份量無庸贅述,而他們心無旁鶩地專注推動生技,也讓政府官員倍感壓力。2008年我任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時,幫忙政府研議生技產業規劃。當時,為了要估算生技新藥未來的產值,我在翁院長辦公室磨耗了一整個下午,他從動物實驗與臨床一二三期各期花多少錢、成功機率、政府投入金額、生技園區開發等一一耐心解釋,仔細計算報酬,幾乎像是在做生技財務報表。我的感覺是:推動台灣生技就像是在催生他的baby。從來沒聽說李或翁培植了什麼班底;他們的鍥而不捨連我都感受到壓力,遑論他人。回過頭來看看傳統的資通訊領域,我就看不到類似的民間推手。在學術界,枱面上的大牌教授大多在電信、網通、能源等國家型計畫豐厚的資源羽翼下,「過著無憂無慮的日子」。但是這些教授久於國內之安逸,又缺乏產業經驗,拿到國際上與王佑曾、胡正明、孟懷縈等產學經驗俱佳的大院士相比,又顯然差了一個級數。民間資通訊的法人機構卻久為某些學閥嫡系人馬把持。他們既沒有產業國際視野,更沒有「趕緊改變才能拼過韓國」的危機意識與方向感。既然是學閥班底,當然也就唯學閥是瞻。期待他們為台灣產業前途給政府壓力,更是天方夜談。看完以上,你大概對於台灣生技產業的蓬勃,以及對台灣資通訊產業的有氣無力,都不會感到意外。科技產業推動成敗之差別,就在於此。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alveice Team. Powered by Blogger.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