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ly 17, 2011

Optimer開發Fidaxomicin的過程…

生技風雲路-張念慈&Optimer  2011-07-18 工商時報 1998年,對張念慈來說,是很具指標的一年,這一年,他創立的Pharmanex被如新集團(NU SKIN)13,500萬美元收購,也在這一年,他和現任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合資在美國加州聖地牙哥創立Optimer生技公司。這個合作計劃其實早在1993年原本就要成形,結果由於當時景氣不佳募資不順而作罷,但是時隔五年,挾著Pharmanex的超成功案例,Optimer的募資就相當順利。第一次以私人(天使資金人)和新加坡政府資金為主,籌得340萬美元;第二輪籌資3,400萬美元,資金約有55%來自美國,包括ProqustSoftbank Life ScienceSBI等,台灣則占45%,以中華開發為最大投資者,另有誠信創投、台灣工銀、和通創投、遠東集團、國泰人壽以及玉山銀行等。由於新加坡政府是最初的投資者,因此Optimer的第一個分據點設在新加坡,2002年心繫台灣的張念慈,也在台灣成立Optimer子公司「浩鼎」,希望能將Optimer臨床試驗帶到台灣,並分享母公司資源。 Optimer是以翁啟惠的「One Pot醣類合成技術」為核心,專利名稱為OpopS;而公司中文名字「浩鼎」正取自這門獨家技術「One Pot」的諧音。 Optimer創立後,即與斯克里普斯(Scripps)研究機構和全美權威的癌症研究中心史隆凱特(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合作,移轉其研發技術並商品化。該公司研發三種新藥物,一為治療乳癌患者的疫苗OPT-22,已進入臨床實驗,二為有抗生素藥物OPT-99和治療關節炎的OPT-88。另外,則是治療偽膜性結腸炎的新型抗生素DIFICIDTM(Fidaxomicin),其中,DIFICIDTM已獲FDA通過批准申請上市,是國人繼唐南珊、張子文開發的第二個新藥。張念慈說,Fidaxomicin的研發過程十分曲折。2004~2005年間,雖然Fidaxomicin已完成二期臨床,卻因公司約3,700萬美元的資本額已快燒光,且也很難籌錢再進行第三期的臨床。因此,乃將Fidaxomicin1,200萬美元忍痛授權給美國上市掛牌的Par藥廠。2006年底,由於Fidaxomicin順利完成三期的第一個臨床,加上Optimer也在2007年順利在那斯達克掛牌,在公司市值大幅成長,且募資亦相對順利下,張念慈於是又把Fidaxomicin的授權買回來,但這次的條件卻是2,500萬美元的現金和500萬股的股票,加上新藥上市後7年內每年5%的權利金。但是,201127,日商安斯泰來(Astellas)藥廠在看準Fidaxomicin的潛在商機下,也以2.24億美元(約台幣 64億元)的高價向Optimer買下Fidaxomicin行銷歐洲市場的權利。 Fidaxomicin投入研發到上市,總計花了約12年,從原本要燒光資本額到二度的授權,光是在二期臨床和完成三期臨床後的授權金就差了20倍,再加上未來可望陸續開放美洲、亞洲等地區的授權下,Fidaxomicin可望帶進的誘人授權金和藥品上市後的銷售利潤,新藥開發的高獲利確實很迷人,而張念慈兩度創業都成功的範本,他的堅持和精準或許才更令生技業者羨慕和追隨。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alveice Team.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