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水比礦泉水還便宜! 學名藥廠苦哈哈 2015-12-07 記者陳永吉/專題報導 國內老牌藥廠素有北中化(1701)、中永信(3705)、南生達(1720)這三家藥廠,這三家藥廠過去都以生產學名藥為主;所謂學名藥,就是專利到期後,開發成分、療效一樣的藥品。其實,國內民眾服用藥品,有7成以上是學名藥,但學名藥一年卻僅拿到300、400億元的健保核價,可見學名藥廠真是「犧牲奉獻」,難怪有業者苦笑說,「一罐藥水比一瓶礦泉水便宜」。 美國、日本因為財政困境,多鼓勵病患拿學名藥,尤其是日本,原本都是日廠開發的專利藥霸據市場,但新政策在幾年前公布,希望2020年日本學名藥佔市場比重能提高到80%,反觀台灣呢? 目前檯面上所謂的生醫政策,幾乎都向新藥、醫材靠攏,學名藥晾兩旁。生達總經理范滋庭說,新藥跟學名藥公司有很大的不同,先就營收來說,中化、永信一年營收50幾億元、生達30幾億元,3家公司員工人數總共3千多人,在台灣、中國、美國、日本都有設廠或子公司,藥品的品項共有600多項,市值算一算中化、生達60、70億元,永信好一點,100多億元,但3家加起來大概只有250億元,一年獲利10億元。 但新藥公司每家員工人數約幾十人,沒有生產工廠,研發中產品線僅有幾項,有的開發間隔時程長,還在研發中的新藥公司營業額是零,市值來說,動輒數百億元,比3家學名藥廠加起來還多,但EPS好一點虧1、2元,差一點的虧7、8元都有。 范滋庭說,現在國內的學名藥廠,幾乎都在夾縫中求生存,從早期的毛利率55%掉到現在剩下42%,只好走出去拚外銷,國內的低毛利產品不做,毛利率才慢慢有回穩,這也是不得不做的轉變。
新藥股本夢比 營收常掛零 台灣藥品不是自由市場,買家只有一個,跟多數先進國家不同,雖然國內健保常在國際上被稱讚,但卻是國內許多藥廠長期壓低利潤、提升品質所貢獻,在全部光環集中於新藥產業時,是不是也該給學名藥廠一個關愛的眼神?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