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才之本在產業【2012/01/29 經濟日報】台灣經濟發展近逾半世紀,豐沛優質的人力資源是果也是因;但如今,台灣經濟要再攀高峰,最欠缺的卻也是人才。行政院科技顧問卡爾森即指出,其他國家在爭取人才方面所投入的人力物力都遠超過我國;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更結合企業界精英提出「人才宣言」,希望政府提供更多資源延攬和留住人才。這些聲音,馬總統都聽到了,不只以修正科技基本法鬆綁科研人員技術入股及兼職等規定回應,還強調要制定更細緻的政策育才、留才及攬才。不過,至今所見的精緻政策仍僅限於薪酬規範面的放寬,但政府要興才,還要做得更多。首先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在人才問題上仍缺少全面的瞭解,有些作法並不一致,甚至有些衝突。很多人都擔心近年我國人才大量外流的現象,卡爾森也說台灣最大的危機就是把人才趕出去,但政府的回應卻偏重在把海外人才延攬進來,例如提高延攬人才的價碼,而經建會卻主張降低或廢除目前外籍大學畢業生月薪要高於47,900元才能在台灣工作的規定。這種擔心人才外流卻又要加強引進,有人主張政府應對人才加薪、有人卻主張鬆綁減薪的現象,正是因為他們都只想直接增加人才的方法,而非以國家發展策略來看人才問題。從國家整體發展策略來看,人才政策的目的一是要人盡其才,一是要協助經濟產業和文化的發展,所以人才和人才政策應與產業和產業發展政策相互搭配而互補。引進人才的目的不是為了增加人數,而是為了幫助產業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進而增加全民的就業和發展機會。從這種人才的積極作用來看,馬總統要「在不嚴重影響產業與就業情況下,想辦法留住並引進創新人才」的說法就顯得消極。卡爾森也提到,延攬人才不能只是依賴高薪,還要有適當的生態環境,相關政策才能發揮效果。環境之一當然是生活環境和成本,這表示近年房價暴漲及生活環境改善不如外國,也不利於吸引人才。吸引人才更重要的是產業發展環境,政府卻未把它當成重要的對策。我國目前人才大量外流現象的根本原因,並不完全是我國薪資較低,而是我國相關產業的數量或其發展條件不足。由於傳統產業外移,原在其中的人才及教育體系未及應變而培訓出的關聯人才,當然不得不跟著外流。從人盡其才的立場而言,這種外流是必要的,不該因為這類人才外流就把本國的人才環境講得好像很差。政府該努力的是協助國內傳統產業的升級以減少產業外移,而不是用任何方法阻止相關人才外流。相對地,新興產業所需的人才,若國內仍來不及培養,則應該由國外引進。但這種情況究竟是國內人才不足,或是業者願意支付的薪資太低,並不是由政府或業者說了算,而須有更明確的研究或標準。新興產業若只是需要大量低薪人才來衝產業甚至幫外國代工,可能也不是我們最需要的產業和人才。面對全球化的競爭,我們最需要的是創新型的新產業,而其中最需要的是具有創新或關鍵技術的人才。但吸引這類人才的障礙並不在薪資,因為民間引進人才並沒有薪資上限,他們最在意的應是發展前途。政府和企業努力做好創新、創業,以及新產業發展的環境和遠景,才是吸引及留住關鍵人才的重點。卡爾森在指出台灣人才危機時就說,我國未積極在矽谷爭取新產業,科技界的重點投資和研發預算也未照顧到重點產業,而政府卻只對人才引進提出回應。相對於民進黨十年政綱把產業發展和人才及就業當成一體,而提出相應的具體創新產業政策,政府把人才當成單獨問題或只為解決企業人力不足的思考方式,應有改進的空間。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alveice Team. Powered by Blogger.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