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庚急診風暴 年賺百億為何砍人力? 2017/07/11文/賴寧寧/商業周刊 長庚急診風暴,在董事長王瑞慧緊急返國,7月3日做出新決策後,事件落幕;惟就任不到1年,就爆發長庚成立40多年來最大風暴,對她未來的管理能力,造成很大考驗。「堅定守護急診價值,北榮急診為長庚夥伴加油!」「高醫急診支持長庚急診!」……6月底,全台由北到南,約五十、六十家醫院急診醫師在臉書Po出團隊照,表態支持長庚急診醫師,是台灣醫界罕見的熱血大團結。事件的主角,是長庚醫院急診醫學部。6月底,長庚體系前急診醫學部主任陳日昌、林口長庚前急診醫學部主任邱德發,以「管理疏失」遭到免職,加上幾位急診部主管被記過的消息傳出,長庚爆發急診醫師大離職潮,約40位急診醫師認為醫院因為要緊縮編制,才將反對派主管免職,憤而集體請辭,全台醫院急診醫師更同仇敵愾,紛紛聲援。短短幾天,長庚急診風暴大滾雪球,越演越烈。長庚醫院董事長王瑞慧返國兩天後,急診風暴的導火線,長庚決策委員會主委李石增、林口長庚院長鄭明輝請辭行政職,長庚並同時撤銷原急診部主任的處罰,也向社會大眾道歉。不少醫師將事件歸因為長庚決策委員會主委李石增的獨斷獨行,然而,如果沒有王瑞慧的授權,以及她「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改革動機,或許也不會有這次的軒然大波。
最懂醫院的王家二代 不願長庚財管能力被抹殺這要從去年8月她接手長庚醫療財團法人董事長講起。王瑞慧是王永慶與三娘李寶珠的第3個女兒,她30年前便在王永慶的欽點下,從長庚醫院基層做起,之後擔任醫院董事,是最懂醫院的王家二代。王永慶、王永在兄弟相繼過世後,其長庚醫院董事長的位子並未傳子,而是交給李寶珠,李寶珠從董娘變董事長,已經為王瑞慧鋪路,去年,她退出長庚董事會,將董座大位交給女兒。長庚醫院由王永慶、王永在捐出台化股票成立,長庚擁有以台塑集團為主的股票,該批股票2016年年底市值高達2,900多億元,長庚每年靠台塑集團的股利,其實是完全不用擔心醫療環境變化,不只如此,長庚更是台塑集團股權穩定的核心。然而,長庚的管理模式,與台塑集團如出一轍,即便年年有豐厚股利,但長庚依然重視績效管理,不將醫療本業、業外混為一談,帳算得很清楚。王瑞慧對於媒體頻頻以長庚靠台塑集團股票股利挹注,才有穩健的財務結構等報導,非常不以為然,認為這抹殺了長庚在醫療品質、醫務管理的能力。想證明自己不是靠「富爸爸」的動機強烈,可從長庚醫療財團法人的官網首頁一段話看出來。在王瑞慧於去年9月1日署名的「新任董事長的話」中,她說,「……本人在創辦人栽培下,於長庚醫療體系自基層做起歷練30年餘,深刻體認創辦人興辦醫院的理念與精神……。故前報章所謂本院穩健之財力並非醫療團隊卓越財務經營而來等之報導,除了與事實不符亦有所偏頗……。」新官上任,為了展現其領導力,王瑞慧展開改革,授權愛將李石增負責執行,一連串作風讓醫生不滿。其實,在急診風暴之前,就已經有骨科「收受廠商獎品」的黑函事件,造成高雄長庚前院長李炫昇請辭院長、前骨科部長陳文哲,及陳力輝、詹益聖等3名骨科名醫遭記2大過處分。但,「骨科事件」並沒有引起外界太大關注,直到這次李石增揮刀砍向急診部門,才惹出滿天風雨。急診與兒科、婦科、重症等,向來是醫院的賠錢單位,但在醫院扮演第一線守護民眾健康的角色吃重,因此,不少醫院都盡力支持這些科別。
全國皆虧,為何它發難?因本業獲利僅有業外3% 但,長庚體系多年蟬聯台灣最賺錢的醫療集團之一,沒有財務壓力,為何偏偏由長庚率先點燃戰火?來看看長庚醫療法人財報,去年稅後淨利達到高峰,近103億元,放眼國內醫院,沒有一家醫院能像長庚有這麼亮眼的財務數字。然而,如果進一步將本業(指醫務利益)、業外(非醫務利益)分開看,就可以看出經營階層的憂慮了。近5年的本業獲利變化,從12年的6億7千多萬元,掉到16年的3億2千多萬元,本業獲利4年腰斬一半,即便去年業外獲利將近百億元,區區3億元本業獲利只占業外3%左右。本業獲利一路下滑,對於想交出經營成績單的王瑞慧而言,不會沒有壓力。其中,有一個關鍵數字,即人事費用占比,醫院所有支出裡面,人事費用一直占最大宗,長庚的人事費用占比,從2012年的45%,一路攀升到去年的49%,逼近5成,創下近年新高,比健保署2015年統計的全台醫院人事費平均數47%還高。如何控制居高不下的人事支出,成為壓力源頭。風暴主角陳日昌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去年新團隊接手後,就認為急診是賠錢單位,想從這裡縮減、整頓,減少病人量,達到少賠一點的目的。」也證實此點。
溝通不良釀風波 輕忽急診醫師特質踢鐵板 然而,台灣急診醫學會創會理事長胡勝川投書媒體為急診賠錢喊冤,他指出,「急診的收支算法很特殊,」全國沒有1家急診的帳面收入損益平衡,因為只有檢傷分類的健保給付,是算在急診單位的收入,其他例如檢驗、放射線和各式檢查等收入歸屬,都不是急診的。但,急診卻是醫院病人的最大來源之一,急診病人後續住院、治療,都是醫院重要收入來源。因此,不能只看表面虧損,應該看到它後續創造出的效益。7月4日清晨,王瑞慧找林口長庚醫院最高顧問吳德朗,跟他說明急診事件經過,吳德朗說,王瑞慧很難過;他認為如果她人在台灣,就不會發生這件事,因她跟醫師關係很好,大家都肯定她的認真;他認為,長庚本業獲利下降是健保制度造成的,與經營能力無關,急診部的改革也和成本控制沒關係,是溝通出問題。為何骨科事件未引發關注,急診事件卻釀成巨災?「急診醫生有革命情感,」中國附醫急診部主任陳維恭說,急診醫師站在醫療第一線,每逢重大意外災害、流感疫情爆發,急診醫師都必須在第一時間面對處理,壓力比一般門診醫生大,培養出戰地般革命情誼,主任就像帶兵的主帥,當長官被欺負,下屬就會同進退。全台1,400位急診醫師,也因為經常相互支援,而培養出革命情感。像八仙塵爆事件,即便發生地點在北部,陳維恭也主動要求支援9位傷患轉到中國附醫,舒解同業醫療壓力。另外,急診醫師性格,也是原因之一,當醫生決定走急診科後,「他就與名醫無緣,」陳維恭說,這群醫師不追求名利,卻重視「專業被尊重」,但,院方以賠錢,想縮減人力,擺明不尊重這批在前線打仗的醫師,惹怒全台急診醫師。長庚急診風暴在王瑞慧快刀斬亂麻下,迅速落幕;然而,對於長庚品牌、醫生的信任,以及如何兼顧醫療專業與經營績效 ,對這位接手不到1年的新董座,挑戰才正要開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