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20, 2014

台灣 產業導向MD-PHD課程 將持續發酵(非傳統研究型MD-PHD)

北科大醫師後博士班 盪出醫材革新火花發刊日期:2013.12.24文章點閱:1143台北科技大學大創校百年來,實務教學與研究並重,一直是其發展的主軸,由於研究範圍和業界緊密連結,也打下了穩固的產學合作基礎,近年來更全力投入醫療器材領域,並開辦了醫師後博士班(MD-PHD),激盪出許多醫材革新的火花。醫學和科技工程兩門專業領域日新月異,但整合兩者的醫療器材往往僅止於改良與外觀的變化,少有突破性的發展,也無法真正貼近病人的需求,而醫生是最能清楚地感受落差的關鍵角色。因此,台北科技大學(下簡稱北科大)機電科技研究所開辦了醫師後博士班(MD-PHD),希望教授醫生基礎的工程製造概念,並將臨床上使用器材的各種不足,呈現給專精於工程領域的研究生,盼將醫療與工程緊密結合,提升醫療器材商品化的成功機會。此課程主要推手之一,北科大機電工程系黃榮堂教授特別推薦「喜歡動手做的醫師」來參加這一個課程, 協助許多醫材真正落實產用結合,更有機會創造醫療器材開發的新商機。機電所的MD-PHD 由前任馬偕醫院醫學研究部主任陳持平與黃榮堂共同推動,兩人皆認為醫生研究的務實性有待加強,也觀察到近年醫材進步幅度趨弱,醫材使用與製造、設計間的落差遲遲無法改善,有必要加強其連結性。

馬偕、雙和、國防、北醫 多家醫院合作北科大因此積極融合兩門專業, 機電所MD-PHD 應運而生,並和雙和醫院、馬偕醫院、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體系和國防醫學院等醫學機構有所配合。2010 月正式開始招生, 今年第四屆,每年招生人數約為5人。目前共有15 位醫師博士生正在就讀,其中有位甚至只花了年半便完成博士學位,將於2014 月畢業。這些醫師主要來各醫院的急診、胸腔外科、神經內科、感染科、安寧病房、麻醉科、牙科、腎臟科等不同醫學領域,其中有位甚至只花了年半便完成博士學位,將於2014 月畢業。 這些勇闖工程領域的醫師博士生可修習的課程內容, 包括醫材認證、專利、奈米生醫、老人醫工、遠距照護等十餘門醫療工程相關課程,每位學生須修課至少18 學分﹙不含專題討論及論文﹚,且至少12 學分需為機電所及製造科技所(不含在職專班)的相關課程。因著重實務操作與臨床經驗,此博士班無硬性規定參加者須具備碩士學歷,學士學位的醫院主治醫師也可直接參加。黃榮堂表示,要當醫生一般需時年,主治醫師又需要更多時間磨練,加上跨足工程學與醫學兩個專業領域是「很大的挑戰」,若仍硬性規定醫師須有碩士學位,「那一定沒人要念」他打趣的說。北科大MD-PHD 最有特色的是開設了「老人醫工組」,為未來高齡化社會的需求鋪路,這可能也是國內首度為銀髮族醫療器材研發所開設的專門研究課程。

「老人醫工組」為高齡醫材鋪路  醫師需從自身的專業領域出發,再從豐富的醫材使用經驗中找出需求,毎位醫師博士生會搭配至少位機電所老人醫工組碩士生進行創新醫療器材開發,希望藉由兩種專長的碰撞,激盪出醫材革新的火花。黃榮堂特別強調,「許多課程中研發的傑出成果已經吸引許多企業、創投注意,非常適合欲跨足醫材與相關產業界的醫師進修。」黃榮堂表示,醫師和病人相處的時間長,也最瞭解醫材使用的細節,最能找找出醫材改善、進步的關鍵癥結點,一旦突破後便能研發、設計出更符合市場、臨床需求的新產品。 例如有學生務實地研究如何改善洗腎、化療時容易漏藥、漏血的問題,希望發展出使用方法、材質、原理與既有產品截然不同的醫材,這些都十分具有商業價值。預計明年取得博士學位的馬偕胸腔外科劉洪彰醫師, 也從自身臨床經驗發想出研究標的,他認為一般的呼吸感測器使用時需罩住口鼻,容易影響病人呼吸順暢度與睡眠品質,便利用奈米科技研發出「開放式呼吸感測器」,不同於一般以溫度為指標的呼吸感測器。 北科大機電工程系黃榮堂教授希望透過醫師投入研究,能使醫材的製造與設計進一步提升。 這個開放式感測器就像攜帶型的麥克風一樣,使用時掛在臉頰處, 不僅佩戴方式較輕巧、舒適,反應也更靈敏。黃榮堂指出,像這種市面上未見的產品,就很有成為商品的可能性。同樣明年要畢業、另一位也是馬偕醫院的胸腔外科陳治豪醫師,是全球數一數二能操作單孔內視鏡手術的醫師。但他認為,部分外科手術使用的器械不夠順手,且價格昂貴,為了改良需常常接觸的工作工具,他成為首屆考入北科大MD-PHD 的學員之一,也順利研發出結合LED 燈的微創手術專用攝影機,吸引了國外網站Thoracic Surgery(胸腔外科)前來台灣採訪報導。而馬偕神經內科的陳培豪醫師, 則為帕金森氏癥病人開發出可指引並調整步距的手杖裝置,防止因中樞神經退化的帕金森氏病患在步行前進或轉彎時因無法準確控制步距而失足。

協助產業化媒合 務實致用 這些連接了需求與科技的醫療器材研究曝光、發表後,也吸引不少公司、創投的關注。以物聯網技術為主的動聯國際股份有限公司,便是由馬偕醫院急診科的醫師博士生所發想的技術衍生的公司。藉由藍芽4.0 組成的物聯網, 將醫護人員的識別證交替進行室內定位,以確保每位病患都依照緊急等級分配足夠的照護時間,避免醫護人員的疏忽造成遺憾或是醫療糾紛與疏失,也吸引了億光、碩英等相關產業公司紛紛投資,為護理之家與老人養護產業注入更先進的照護科技。 另一位馬偕醫院內分泌科醫師博士生,則欲以無痛連續血糖量測系統為主要產品開設公司,目前募資階段即將完成,預計公司將於12 月成立。「我們是對醫生比較友善的學校」黃榮堂表示,醫師不需要成為醫療工程、製造的專家,只要懂得工程的基本概念,加上自身在臨床經驗上的優勢,就足夠使醫材突破瓶頸,並邁入產製階段。未來課程更希望注入更多元、彈性的開發素材,並協助引進產業媒合與創投資本,真正達到和市場接軌的目的。目前,除了實質的成果外,各屆醫師學員在畢業前皆鬚髮表論文,規定為國外學術期刊篇或國外學術期刊篇加上國內學術期刊篇。經過這幾年,論文不斷產出,學校也累積了許多研究資源。首屆參與醫師後博士班課程的陳治豪醫師遂號召院內其他同事,和醫師後博士班課程合作,集結課堂成果與相關醫師研究,統整後準備出版期刊,以《應用醫學研究(Applied Medical Research)》為名, 與世界上最大的醫學與其他科學文獻出版社之一的Elsevier 合作,預計於明年月以季刊方式開始發行。不過,黃榮堂也坦言,在這幾年的推動過程中,也遇到不少瓶頸,最難克服的仍是經費來源的問題,雖然與多家醫院合作能爭取到跨院研究經費,也能申請國家科學委員會、國家衛生研究院等相關研究計畫補助,但以非醫學院教育背景辦這樣的課程, 跨領域的資源取得仍稍嫌不足。醫材領域商機可觀,因此他特別呼籲,希望在孵化出更多醫材革新、改良的成果後,能獲得產業界的協助或合作機會,讓醫療器材革新的齒輪能不停運轉下去。文林亞歆本文由《環球生技月刊》12月號提供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alveice Team.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