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君:台灣生技業 進入黃金期 先探投資週刊2012-04-20生技產業涵蓋範圍太廣泛,過去由醫療器材、檢測器與試劑、原料藥、醫材等撐起台灣生技產業一片天,如今已經出現不同的新風貌,台灣的生技製藥產業已可建構一個上、中、下游整合或策略合作的規模,足以媲美歐美大廠,搶食全球近兆美元的藥品市場商機。過去一顆藥可以當成萬靈丹,醫治大部分的身體疼痛與不適,但是隨著特定疾病的演化,與個人化醫療的崛起,生技產業在基因序列的研究上已有重大突破,讓藥品朝向更多元化方向發展,也因此國際藥廠再也無法壟斷醫藥的研發,這個現象造就了台灣的機會。
醫改成就台灣製藥業 隨著新興市場包括中國經濟的大成長,與印度市場的快速崛起,醫藥市場需求雖然仍呈現穩定的成長態勢,根據IMS預估資料顯示,去年全球藥品市場規模為八九四五億美元,較前一年度的八五六四億美元成長四.四五%,過去五年的年復合成長率達六.二%;但是新興市場卻是兩位數的年復合成長率,尤其亞、非、澳洲區,年成長約高達一四%,當中的中國年增率逾四成,達四七%,印度則達四五%。因此,耕耘二、三十餘年的台灣製藥業,適逢全球經濟體變革的當下,確實掌握了新藥先發的主場優勢。尤其,在兩岸簽署ECFA的利基下,中國十二五規劃的醫藥改革計畫,讓台灣一下子成為歐美藥廠競爭策略合作加盟進入市場的最佳跳板。
學名藥廠增新藥研發業務 藥品的發展區分為新藥(專利藥)與學名藥(過期專利藥),新藥因為市場需求的區隔,以及唯一,FDA的核藥過程仍相當嚴謹;而區隔後的分眾市場,則成為中小型藥廠的發展利基。至於學名藥的起因,是因為專利藥的專利保護、價格不貲,而全球政府的財政拮據,紛紛調整藥品價格,因此對於過期專利藥在成分不變與製程核准下,衍生出學名藥。目前國內上市櫃學名藥或類新藥廠,包括中化、生達、杏輝、南光、東洋、濟生、健喬、健亞等。這些學名藥廠長期對過期專利藥的成分分析,有了一定專業的技術門檻,也紛紛增加新藥研發業務。包括杏輝在植物新藥與中國北京大學合作研發的管花肉蓯蓉進入回收期;東洋則將新藥研發分割為各子公司獨立發展,當中東生華永昕合作的類風濕性關節藥物、智擎的癌癥用藥、台灣微脂體純新藥Lipotecan用於原發性肝癌已獲歐美孤兒藥許可;以及健亞以老人疾病為主的新藥研發等。顯然,新藥成為穩定獲利的學名藥業者,另一條開發獲利來源的新業務。
台灣製藥業進入黃金十年 有了新藥與學名藥的思維,上游的原料藥供應就成為關鍵,只要學名藥、類新藥、新藥不斷開發成長,原料藥的需求就有增無減。儘管北美是全球藥品主要市場,占全球藥品市場四成,但是原料藥的生產僅佔一八%,包括愛爾蘭、英國、德國、比利時、瑞士等都是美國的主要原料藥供應國,當中以愛爾蘭為主要進口國;至於美國原料藥進口持續成長的地區則有瑞士、印度及中國大陸。歐洲是全球藥品第二大市場,占全球藥品市場三二%,而原料藥生產占全球五○%,原料藥出口量占其產量的八成以上,主要出口的對象為美國。
原料藥亞洲成長最大 日本是全球製藥業強國,占全球藥品市場一○%,原料藥生產規模僅次於美國、歐洲及中國大陸,占六.三%,目前原料藥採自給自足,不過,隨著人力成本的上升和環境的問題,日本逐漸採用進口原料藥,生產也逐漸委外代工。因此,亞洲地區將是未來原料藥生產發展速度最快的地區,原料藥市場年成長率達一三.七%,目前產值最大的是中國大陸,占全球原料藥生產的一三.一%。印度由於人力成本及環保成本十分低廉,加上印度政府長期一貫的鼓勵支援政策,已建立良好的原料藥產業基礎,印度占全球原料藥生產的五.九%,未來是原料藥市場最具競爭力的國家。國內原料藥供應商除龍頭台灣神龍外,其他如臺耀化、中化生、生泰都是箇中領域佼佼者,當中生泰與生達就是上下游策略合作的範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