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ne 17, 2012

首家外資獨資醫院: 上海禾新醫院


首家臺資獨資醫院開業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財匯資訊) 2012-06-16 626,第一家外資獨資醫院——上海禾新醫院將開門迎客。在政策允許港澳臺資本可以獨家興辦醫院之后,這家臺資背景的醫院成為國內醫療領域第一個吃螃蟹者,打破了外資最多只能控股70%的紅線。而在其身后,更多的外資集團正謀劃在國內醫療市場落子布局。
禾新醫院的試探  據禾新醫院估算,在上海及周邊地區的台灣投資者已經超過50萬人,其中在上海購房的超過8萬戶,這些是醫院的主要客戶群。“具體的消息我們現在還不能發布,要等26日我們正式開業才能接受采訪。”上海禾新醫院公關部總監馬小姐回復媒體的提問。盡管禾新醫院拒絕對媒體正面回應,但是接近禾新醫院的人士勾勒出了這家醫院大概的情況:這家來自台灣的醫療集團將投資2億元左右,醫院擁有大概100張病床。至於該醫院的定位,馬小姐如此回應:“我們定位比較高端,主要是台灣來大陸工作的人士,醫院沒有進入國家醫保,做醫保客戶業務的打算。”據禾新醫院方面的估算,在上海及周邊地區的台灣投資者已經超過50萬人,其中在上海購房的超過8萬戶,這些是醫院的主要客戶群。據了解,禾新醫院投資方是台灣的聯新國際醫療集團(以下簡稱聯新),是一家1991年在台灣成立的私營醫療集團,以連鎖經營的方式運營,其在臺的旗艦醫院——壢新醫院成立於1995年。在進入大陸市場方面,聯新表現得很果斷:20007月,聯新在上海成立大陸業務總部,對大陸的一些醫院進行服務和管理上的輔導。目前,這家企業的員工,包括台灣和大陸的員工在內,超過5000名。據知情人士介紹,禾新醫院的前身是辰新醫院。20031月,聯新在上海與電力部門合資開辦上海辰新醫院,租用三層樓,主要客戶是在滬的台灣人士。隨著電力部門整改,醫院需要重新選址,於是聯新將合資改為獨資,以禾新醫院的名義向主管部門提出申請。20117月,禾新醫院正式獲得衛生部批準。聯新集團網站顯示,該集團在台灣有7家連鎖醫院,在大陸除了經營禾新醫院外,還經營上海聯新國際健康樂活廣場。有資料顯示,聯新集團年營業額近11.55億元人民幣。“在台灣,聯新最大一家醫院不過700張病床,其他都在100張以下,”一位台灣醫療界人士評論,“其規模在台灣醫療圈里排不上名,台灣有19家三級醫院,哪一家的病床數量都超過聯新最大的醫院。”這位人士介紹,台灣最大的幾家醫療集團除了臺塑長庚集團外,還有慈濟、“中國醫藥(600056)大學”附設醫院以及彰化基督教醫院等,這些醫療集團目前還沒有到大陸開辦獨資醫院的表示,禾新醫院只能算是臺資醫療集團在開辦獨資醫院方面對大陸的試探。關於醫生來源,禾新會聘用少量臺籍有執照的醫生,大部分醫生會在大陸聘用。“聘用臺籍醫生成本很高,醫院為其開出的月薪大約在15萬元人民幣,”一位業內人士說。
外資在醫療領域再顯投資熱情 201112月底,衛生部和商務部聯合出臺的兩個暫行辦法被看做是國內醫療市場對外資獨資逐步放開的先兆。禾新醫院成為第一家在華外資獨資醫院,顯示了臺資進入大陸醫療市場的熱情,而臺資的這種熱情并非孤立。新加坡最大醫療集團百匯集團也計劃在上海建立一家外資醫院,由於中國政策尚不允許港澳臺以外的資本開設獨資醫院,百匯將建立一所合資醫院,病床數500張。該集團中國與北亞地區醫院業務部總裁陳美蘭表示,百匯雖然在中國參與醫院管理咨詢并托管了一些醫院,但是,這些業務并不能讓百匯通過直接投資獲得收益。“我們在新加坡最大的一家醫院投資了100億元人民幣,而在上海投資的這家醫院,金額在10億元以上,希望能在2014年運營。”陳美蘭介紹,百匯在國內有8家全科診所,其中7家在上海,一家在成都,雇傭包括70名外籍醫生在內的400多名員工。66,一家中美合資的醫療機構——德西門診在上海試營業,而其母公司——德達醫療意在上海建立中美合資的德達醫院,為此已經獲得了衛生部和商務部的審批。“整個醫院投資總額超過10億元人民幣,在外資醫療機構中,這是除港澳臺資本以外最大的投資。”德達醫院院長劉常平介紹,醫院將於2014年營運,主要關注於心血管專科醫療服務,價格比普通國內醫療服務價格高30%50%。“舉個例子吧,在國內生孩子,從醫療到住院、出院,醫療費用高低不等,大城市的費用大約需要50006000元,而貴的在10000元以上。”劉常平對比,如果換了外資醫療機構,價格可能是此價格的510倍,比如美資和睦家醫院專做產科,費用在5萬元到6萬元之間。“從價格上來說,我們高30%50%應該是白領人士能接受的。”新一輪醫改給外資引入醫療領域提供了新的機會。201012月,國務院下發了《關於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的意見〔2010〕國辦發58號文》,其中規定,境外資本舉辦醫療機構由目前的限制類調整為允許類,逐步取消對境外資本舉辦醫療機構的股比限制,對外商獨資醫療機構先行試點、逐步放開;最終在程序審批上也要簡化,中外合資、合作醫療機構的設立審批權限由國家下放到省一級,外商獨資醫療機構的設立由衛生部和商務部審批。不僅如此,去年12月底,衛生部和商務部又聯合出臺《香港和澳門服務提供者在內地設立獨資醫院管理暫行辦法》和《台灣服務提供者在大陸設立獨資醫院管理暫行辦法》,允許港澳投資者在上海市、福建省、廣東省、海南省和重慶市開辦獨資醫院,台灣投資者者在上海市、江蘇省、福建省、廣東省和海南省開辦獨資醫院。雖然開辦獨資醫院的投資方并沒有擴大到港澳臺以外,但是這兩個暫行辦法仍然被業內人士看做是國內醫療市場對外資獨資逐步放開的先兆。
相關報導 醫療政策仍制約外資進入 無論是禾新醫院、德達醫院,還是準備進入的百匯,都明確表示他們不考慮進入醫保,似乎顯示醫保對外資醫院并不重要。“這要看醫院規模,如果你專做高端,只在500張病床以下,可以不考慮引進醫保帶來的低端客戶。”醫療行業專家、曾在台灣長庚醫院任職并為大陸醫療界做過多年培訓的傅天明剖析,“但是如果你想在中國市場做大規模,病床數達到1000張以上,就必須進入醫保,因為醫保客戶雖然不產生什么利潤,但是量大,可以拉平企業運營成本。”在各股資本中,臺資在大陸醫療界投入最大。目前廈門的長庚醫院、南京的明基醫院、長沙的旺旺醫院等,都是臺資醫院,病床數都在1000張以上,也都無一例外地進入了醫保。“由於沒有明確規定達到標準就必須授予醫保醫院資格,批準的權力交給了地方主管部門,這就給灰色運作帶來了機會,”一位行業人士介紹,“實際運作中,不找人,不打點,你就不可能拿到這個資格。”這位人士進一步解釋,國內對醫保醫院資格的審議是“個案審議”,或者叫“CASE BY CASE”,并沒有規定達到一定標準就必須授予,這就為地方權力尋租制造了空間,也讓很多外資投資者無奈之中“躲著走”,只能選擇做高端業務,不敢選擇擴大規模,社會醫療資本的力量始終無法擴大,最終造成公立醫療機構一家獨大,醫療資源在市場中無法實現有效分配。“實際上,讓外資獨資辦醫療是中國必須要走的路,這是簽訂WTO時就明確的規定,我們因為存在各種擔心一直拖延到現在也沒有放開。”劉常平表示,他除了擔任德達醫院的院長以外,還有一個身份是北京朝陽區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名譽會長。對於醫療人才難以流動這個一直困擾外資醫院和民營醫院的問題,劉常平感慨更多。“據說在推醫師多點執業,希望借此解決醫療優質人才在市場上的正常流動,其實很難做到。”他解釋,在上海政策規定,公立醫院醫生在不影響本單位工作的前提下,可以考慮開展多點執業,這就把決定醫生多點執業的權利交給了各醫院院長,而醫院院長為了自己的利益,怎么可能讓醫生尤其是好醫生去競爭對手那里工作?有消息稱,在上海的幾萬名醫生中,真正獲得多點執業的醫生尚不到100人。“這100人,還基本上是沒有人要的"刺頭",是醫院不歡迎的人,真正優質的醫生,可以說少之又少。”劉常平介紹。有這樣一個例子,上海某醫院一位70多歲、已經退休的主任,想到一家外資醫院工作,但是因為醫生執照在原來的公立醫院,於是他找到這家醫院的院長希望蓋個章。這位院長的態度是:你如果想走可以,但是今后就不再跟醫院有任何關係了。這個答復讓這位老醫生打了退堂鼓,只好作罷。“種種制約,都成了外資進入乃至民營醫院發展的絆腳石,如果沒有民營醫療力量的壯大和競爭,這個市場怎么會有高質量的服務?怎么會有價廉物美的醫療產品?台灣私營醫療所占的市場份額超過70%,世界上發達國家私營醫療機構都非常活躍和強大,只有我們不是如此,”一位醫療行業資深人士說,“而實際上,我們醫療市場的種種弊端和此息息相關。在創造合理的環境吸引國外大型醫療集團進入,建立一個合理競爭的醫療市場上,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alveice Team.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