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劑型新藥...台廠新藍海 2015-05-17 23:43:05 經濟日報 華威國際合夥人李世仁口述、記者高行整理國內生技產業飆速發展,許多業者聚焦在新藥和學名藥開發,但新藥開發投入規模和風險相當大,國內業者不見得具備相應的資本規模和風險承受度,投入學名藥也承受競爭者眾的壓力。反觀投入新劑型新藥風險低,只要選對標的,市場規模不見得輸給新藥,可視為產業發展的藍海,提供國內業者新的思考空間。新藥開發具備動輒年銷十億美元的市場潛力,但從新藥合成衍生物的篩選到成功推向市場,至少耗費十年時間,期間投資也至少上億美元起跳,加上成功上市機率低於1%,具備高風險特性,向來是歐美重量級藥廠的天下;同時,新趨勢指向開發新藥的成功機率愈來愈低,導致新藥開發門檻提高,對於國內規模小、風險承受度低的廠商愈形不利。國內不少廠商因此轉向專利到期的學名藥發展,儘管開發學名藥需投入資金規模較新藥低上許多,成功上市機率也拉高許多,但就是因為門檻較低,促使很多藥廠往同個地方擠,高度競爭往往導致市場陷入價格廝殺的紅海,無力突顯自家獨門利基。反觀新劑型新藥開發所投入資金和時程較新藥開發低上許多,只需進行I期的藥物動力學臨床試驗(Pilot Study)以及小規模III期臨床試驗(Pivotal Trial),平均開發時間為三至六年,成功機率拉到七成以上,只要選對標的,市場規模和爆發性也不輸給新藥。和學名藥相比,新劑型新藥開發由於被認定為「新藥」,新劑型配方亦可申請20年的專利保護,加上開發時程和投資金額也低於學名藥,不但可跳脫出競爭者眾的紅海廝殺,較低的進入門檻,也較適合一般規模遠較歐美藥廠較小的國內業者投入,開發出市場區隔度高、具獨家利基的藥物。更何況,目前國際新藥開發趨勢也轉向新劑型新藥開發,主因指向自四年前起計約159億美元的專利藥到期,該「專利懸崖」對國際大型藥廠形成高度壓力,加上近期單項新藥開發平均成本激增至近14億美元,臨床法規驗證時間持續延長,促使國際龍頭藥廠紛紛轉向新劑型開發,期延長旗下即將到期學名藥的專賣期。新劑型新藥開發目前發展趨勢可分為下列三項主流,首先是改變現有劑型,例如將原本短效增為長效;再者為開發新的藥物傳輸機制,例如口服改貼片、針劑改吸入、針劑改口服等;還有就是開發新應用,即所謂的「老藥新用」,從老藥身上發現新的適應症,但這樣的改變在臨床驗證上就比較接近新藥了。進行新劑型新藥開發中,最必須注意的是,劑型的改變是否合乎「藥物經濟學」,即是否改變得有道理,合乎市場需求。舉例來說,抗阿茲海默症全球三大主流用藥之一的Rivastigmine,原本設計為口服,專利過期後市場規模由5億美元衰退至1億美元,但更改為貼片銷售後市場衝至10億美元,市場規模比專利過期前還擴增一倍。上述為更改劑型後擴大市場銷售的成功案例,成功的邏輯在於阿茲海默症患者本身有失智症狀,在缺乏家人協助下,時常忘了服藥或是一服再服,從口服轉為貼片可使病患有效克服忘記服藥問題,藉由貼片定時定量傳導更能發揮藥效,據此獲得市場高度認同。又例如止吐藥的改變劑型也深具市場前景,一般病患嘔吐時服用傳統錠劑很容易將藥吐出,特別是對吞嚥有困難的病患,口服造成極大不便;因此,將口服止吐藥改為貼片經皮膚吸收,或是改為口溶膜經舌下吸收,便可不需經過胃的首渡效應(FIRST PASS EFFECT),且低肝毒、藥效長,獲得比口服藥更佳的用藥便利。現有新劑型新藥開發的標的眾多,除失智症及止吐用藥外,如過動症、癲癇、癌末止痛等領域,都存在改變劑型的潛在商機。以歐美市場經驗觀察,只要做出對的產品,不但掌握市場需求,甚至創造新需求,較原藥品的市場規模放大二~三倍,價格也貴上一倍,都是可能的。台灣的劑型開發能力優良,加上新劑型新藥比新藥開發投入資本低,成功率高,可說是國內生技產業可全力聚焦的方向。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alveice Team. Powered by Blogger.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