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30, 2018

台灣醫療 發展 產業化: 現行短鍊體制PK長鍊整合


馬偕院長的感慨:產業短鍊革命與醫療軍備競賽 2018/03/27 無論是傳統或電子產品,通常都含括數種至數十種「零組件」。長久以來,品牌廠商,大都把零組件的製造、採購與組裝,分散在成本較低的國家,形成一種全球化供應鏈。不過,此模式運作多年後,除一些國家成本便宜的優勢已減弱外,太長供應鏈,也讓廠商在出貨上吃足苦頭;所以,產業界此刻正進行一場「短鍊革命」,最著名例子,當屬製造業重返美國本土。品牌廠商縮短供應鏈,勢必對原長鍊上廠家造成嚴重衝擊,台灣當然也在列!業者該如何度過難關,值得密切觀察。有趣的是,產業的長短鍊,恰好可類比醫療執行狀況。若把「醫療」視同「產品」,因複雜度不一,過程也就含括不同「零組件」─即是各類職系人力與各種診治儀器等。而疾病有輕重緩急之分,依「分級轉診」制度,經不同層級醫院,也可比擬就像「長鍊」模式。然而,已開發國家「長鍊式」醫療體制,在台灣卻一直無法完全落實。究其原因,主要是社會氛圍對大醫院的期待,拿產業比喻,可說就是要求「短鍊整合」。不管什麼病,無須先取得長鍊零組件,直接上大醫院「本土」,就能接受一站式或全方位服務!逕赴大醫院,從輕症到重病都能處理,可說已是台灣的醫療文化。因此,要處理各種疾病,大醫院本身配置的「零組件」就須十分多元與周全,如此也就造成了「軍備競賽」的現象。醫學進步神速,疾病診治能及時與精確,仰賴的除專業團隊外,主要就是精密昂貴的儀器。從1978年台灣引進首部電腦斷層後,可說就正式展開貴重儀器與設施的競賽。如今電腦斷層與磁振造影,幾乎已成大醫院的基本配備,裝置各有多台者比比皆是,但即使如此,它們還是頗為昂貴。其他競較的,還包括如器官移植、複合手術室、達文西機械手臂、直線加速器、乃至於質子治療機等等。不過,雖然邏輯可相互比擬,產業畢竟與醫療「本質」不同。台灣在民粹驅動下,造成醫療體系短鍊化;雖然短鍊不容否認對少數案例有好處,但整體來看,短鍊一方面很難避免利用豐富資源處理輕病,壞了分級規則;另方面則在無明確規範下,競相投入建置最高端的醫療服務,例如器官移植等。你有我就也要有,但台灣究竟需要幾處移植中心?誰說得準?短鍊模式,導致了醫療資源的浪費。台灣大醫院的經營,即或並非積極主動,也不得不被動因應趨勢─就是備妥各類專業團隊與設施儀器,以便就地處理(製造)所有疾病(產品),情況與他國長鍊運作不同,可說是獨樹一格的短鍊模式。但此模式是否可長可久?產業經不起長鍊折磨,醫療則似乎不該耽溺於短鍊的表面效應,如何移風易俗,改變文化,實不宜再延擱下去。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alveice Team.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