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2-05-30 一直受益於"人口紅利"的中國經濟將不得不面對即將來臨的老齡化"拐點"。 日前,波士頓咨詢公司和瑞士再保險聯合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未來五年中,中國的勞動力增長將逐漸放緩,并最終出現負增長。被稱為"銀髮人群"的60歲及以上人口比例預計將從2010年的12%翻一番至2030年的24%,達到3.4億。老齡化發展態勢將為中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帶來沉重的壓力,但這一轉變將為保險公司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
養老金赤字持續攀升中 "中國的社會保障體系面臨兩方面的壓力,即人口的迅速老齡化與其壽命的增加。"瑞士再保險北京分公司業務發展部副總裁郟京偉告訴記者,在未來數十年中,中國的社保體系將應對大量離開勞動力隊伍的退休人員,這些人員將需要長期的養老金支出和醫療保健服務。如果不進行重大改革,目前的社保體系將難以為繼,數以百萬計的中國人口在晚年可能缺乏充足的養老金、醫療服務或家庭支持。 我國的強制性社會保險由兩個要素組成,第一層是社會統籌,在現收現付的基礎上運行并為退休人員提供養老金;第二層是屬於個人的"固定繳費"型賬戶。在過去的十年中,我國的國家養老保險制度長期飽受資金不足之苦,從而依賴於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補貼。更加令人擔憂的是,有研究機構通過使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公布的由中央和地方政府預算向國家養老保險制度提供的補貼金額進行估算,發現我國養老金赤字在過去五年中以約25%的年均復合增長率攀升,在2010年達到1950億元人民幣,相當於GDP的0.5%。 "造成這一局面的根源在於來自舊養老保險制度的大量無資金準備的負債以及低水平的職工繳費參合率。不僅如此,隨著未來中國老齡化趨勢加劇,養老金赤字問題將更加嚴峻。"郟京偉告訴記者,由於老年撫養比率將從2010年的18歲增至64歲以上,因而每位繳費人將不得不支持更多的養老金領取者,這也就意味著代際資助將大幅減少。此外,社保覆蓋的退休人員數量增多、潛在投資回報率較低。這兩個因素也將加劇養老金赤字問題。 5月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了《社會保障"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要"實現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5月7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財政部又作了進一步明晰,宣布從今年7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啟動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全覆蓋工作,計劃年底前完成。對於這一任務,專家認為,社保養老金體系將背負起巨大重擔。此外,由於地方滾存的大量社會保障基金是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於投資渠道有限,社保基金目前的投資收益也相對較低。
商業養老保險潛力巨大 一直以來,我國的養老保險制度都建立在三大支柱之上,并以政府的最低生活標準保障也就是俗稱的"低保"、個人儲蓄和家庭支持為補充。其中,作為第一支柱的強制性社會保險,目前正面臨普及覆蓋率、減少養老金赤字以及確保提供的福利能夠趕上生活成本上漲步伐的艱巨任務。不僅如此,在過去十年中,我國城鎮基本養老金替代率從1997年的76%下降至2008年的47%,這也意味著退休人員無法依靠強制性的基本養老保險來維持其生活水平。 "第一支柱的覆蓋面不足,中產階級及富裕消費者的崛起以及家庭支持網絡的弱化,都會對第二和第三支柱的發展起到進一步的推動作用。"據郟京偉介紹,第二支柱屬於補充性養老保險計劃,主要包括企業年金和團體養老保險計劃。企業年金計劃是一種自愿的"固定繳費"型年金計劃,我國自2004年5月開始啟動,但進展一直很緩慢,覆蓋率也很低。團體養老金保險計劃的典型結構是將每個職工的個人退休儲蓄計劃以團體為單位統一管理,目前的總體規模小於企業年金計劃。"由於缺乏適合的稅收優惠計劃,第二支柱在中國發展緩慢。" 第三支柱是指包括商業養老保險在內的自愿性個人養老金,這一支柱的典型產品涵蓋壽險和養老保險(例如遞延年金和兩全保險等)乃至長期護理醫療保險。然而,我國保險市場對第三支柱的需求一直不溫不火,而且消費者之所以會對此類保險產品感興趣,主要是希望能獲得比存款更高的回報率。據了解,繼金盛保險在2011年6月推出首款變額年金產品后,近來一些壽險公司紛紛在國內推出了同類產品,并按照監管規定在部分城市開始試點。 郟京偉告訴記者,與成熟市場相比,中國的第二和第三支柱顯然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截至2011年4月,這兩大支柱管理的資產額合計為800億到1000億美元,相當於中國GDP總量的1.7%,與第一支柱個人賬戶的規模大體相當。這一數字明顯低於發達國家水平,如荷蘭的134%和瑞士的126%。當然,要開拓這一具有巨大增長潛力的市場,需要政府和保險公司的共同努力。" 波士頓咨詢公司合伙人兼董事總經理Chris Kaye表示,中國現有的社會保障體系很有可能無法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挑戰,因而應大力發展自愿性雇主和個人養老保險制度來擴大商業保險的作用,從而緩解社保養老制度的不足。商業保險也應積極參與商業醫療保險和長期護理保險,作為國家醫療保險制度的補充。"保險公司應積極推動和支持改革,特別是可以促進自愿性養老保險制度發展的變革。此類改革可以包括稅收優惠政策,養老金的可轉移性以及為保險公司、再保險公司和其他投資者建設風險交易平臺。"
創新機制和產品是機會 從成熟市場的經驗來看,財政激勵措施對於促進企業和個人加入自愿性的補充保險計劃能夠發揮重要的作用。以德國為例,從2002年初開展一系列被稱為"里斯特(Riester)計劃"的養老金改革。根據這一計劃,私人退休儲蓄從兩個方面獲得補充,即國家補貼以及對繳費和購買銀行和保險投資產品的減稅。也正是在該計劃的推動下,德國的商業養老保險市場迅速增長,簽訂的養老金合同數量從2002年的400萬飆升至2011年的1400萬以上。 "除了政府層面進行改革,提供包含財政激勵、稅收優惠等在內的鼓勵措施外,保險公司也應當洞察客戶需求,對產品和渠道進行創新。"郟京偉告訴記者,人口結構的變化會直接改變主流消費者的組成和需求。相對年青的中產階級及富裕消費者目前增長迅速,并將在二三十年內成為"銀髮人群"。這一人群的影響力將與日俱增并將擁有強大的購買力和獨特的需求。為了今后在這一消費者群體中取得成功,保險公司應積極探索在產品、營銷和分銷渠道方面的創新。"比如變額年金產品、緩解長壽風險的年金和壽險產品,長期護理產品,等等。保險公司也可以嘗試建立專門的養老保險銷售團隊,甚至是通過醫院網絡進行分銷或與制藥公司的分銷網絡攜手合作。" 值得關注的是,隨著"銀髮浪潮"的來襲,我國的長期護理保險、服務和設施存在明顯缺口。Chris Kaye說,對長期護理的投資可以為保險公司提供協同效應和戰略上的優勢。最明顯的優勢就是保險公司能夠提供長期護理產品及作為福利而非固定給付的服務。此外,保險公司的投資還可以自然對沖長期護理服務成本上漲的風險。據了解,監管機構在2010年9月發布了《保險資金投資不動產暫行辦法》,允許保險公司通過股權投資、實體收購和度假服務合作的方式進行與老年護理設施相關的房地產投資。目前,泰康人壽已獲批準對養老社區進行投資試點,中國人壽和合眾人壽也正在積極謀劃投資建設養老社區。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